改革与转型:中国基层治理四十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community-level governance during forty years in China
  • 作者:周庆智
  • 英文作者:Zhou Qingzhi;
  • 关键词:中国基层治理 ; 公共性社会关系 ; 改革与转型
  • 英文关键词:community-level governance in China;;public social relations;;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 中文刊名:POLI
  • 英文刊名:CASS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2-18
  • 出版单位:政治学研究
  • 年:2019
  • 期:No.144
  • 语种:中文;
  • 页:POLI201901004
  • 页数:11
  • CN:01
  • ISSN:11-1396/D
  • 分类号:45-54+128
摘要
以公共性社会关系性质的变化为观察和分析视角,从三个制度维度即社会组织结构、社会联系方式、国家与社会关系,阐释从单位社会的利益组织化架构进入公共社会的利益组织化架构所发生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涉及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市场治理等领域的主体型构及其功能界分,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重构基层公共性社会关系,由此可以明辨中国基层治理四十年改革和转型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条件。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namely,the soc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social relations,state and social relations,it elucidates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when the the interest systemmatization transfers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t society to the public society from the view of the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public social relations,involving the major structure which takes place in the fields of government,social and market governance,the core of which is to reconstruct the nature of public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community-level that is the historical basis and condition of complement for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unity-level governance during forty years in China.
引文
(1)参阅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武汉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2)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学海》,2015年第1期。
    (3)燕继荣:《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9期。
    (4)相关阐述参阅周黎安:《中国政府治理的变革与现代化》,2018年5月20日,爱思想,aisixiang.com,2018年5月30日;刘建军、马彦银:《从“官吏分途”到“群体三分”:中国地方治理的人事结构转换及其政治效应——对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一文的一个补充》,《社会》,2016年第1期;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的研究》,三联书店,2017年版。
    (5)张静:《社会治理为何失效?》,《复旦政治学评论》,2016年第16辑。
    (6)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第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7)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学海》,2015年第1期。
    (8)申端锋:《二十世纪中国村庄权力研究综述》,《学术界》,2006年第4期。
    (9)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第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总体性社会”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邹谠先生提出来。参见Ho Ping-ti and Tsou Tang(eds.), China in Cri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邹谠:《中国二十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思想家》,1989年第1期;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论改革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探索与争鸣》,1993年第1期。
    (11)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第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2)周庆智:《基层社会自治与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型》,《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4期。
    (13)身份社会是指法律根据种种不同的身份确定人们相应的权利或义务,并且这种情形极为普遍,构成社会的常态,这种社会就可称之为身份社会。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周庆智:《中国基层社会秩序变迁及其建构涵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5)参阅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时宪民:《体制的突破——北京市西城区个体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孙立平:《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清华社会学评论》,鹭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参见燕继荣:《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9期;俞可平:《政府创新的若干关注点——关于一则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的分析报告》,2010年8月2日,hhh:/www.sociloyol.org/shehuibankuai/shehuipinglunliebiao/2010-08-02/10742.hutml,2018年7月20日。
    (18)周庆智:《代理治理模式:一种统治类型的讨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19)详见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0)刘建军、马彦银:《从“官吏分途”到“群体三分”:中国地方治理的人事结构转换及其政治效应——对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一文的一个补充》,《社会》,2016年第1期。
    (21)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第56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周庆智:《权威主义基层治理——以深圳罗湖“质量党建”为例》,《求实》,2016年第10期。
    (23)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第3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2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第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燕继荣:《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理论解释》,《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26)② 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第3页,第2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7)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学海》,2015年第1期。
    (28)崔智友:《中国村民自治的法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9)刘建军:《和而不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三重属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30)参见邓正来:《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邓正来、历山大主编:《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Jean Oi,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pp.3~16.
    (32)参见周庆智:《权威主义基层治理》,《求实》,2016年第10期;景跃进:《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转换》,《治理研究》,201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