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南绘画的洋风演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Western-Style Evolution of Modern Painting in South China
  • 作者:莫小也
  • 英文作者:Mo Xiaoye;
  • 关键词:华南绘画 ; 洋风 ; 中西美术融合 ; 近代开埠城市
  • 中文刊名:YSPL
  • 英文刊名:Arts Criticism
  • 机构:浙江理工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5-04
  • 出版单位:艺术评论
  • 年:2019
  • 期:No.186
  • 语种:中文;
  • 页:YSPL201905010
  • 页数:12
  • CN:05
  • ISSN:11-4907/J
  • 分类号:67-78
摘要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东南沿海首先开放了通商城市,受此影响,那里的绘画逐步产生西洋风特色,题材与内容也更多地反映商业发展情况。画工努力展现他们理解的西洋技法,并将中国民间题材的画面与西洋画的氛围协调起来。这类民间绘画采用"西方的眼镜、东方的情趣"的方式,来展现独特的绘画语言,是日后西洋艺术技法的普及与艺术创作大众化的重要过渡。那一时期形成的民间洋风画给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引文
[1]广义而言,“晚清”实指乾隆、嘉庆以至宣统时期,而“近代”则指1840年至1911年期间。参见李铸晋、万青屴《中国现代绘画史--晚清之部·导论》,文汇出版社,2003年。笔者在《晚清赴华西洋画家与中国洋风艺术》文中提出此想法,载于《回忆与陈述》,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2]可以简称“中国洋风画”,1995年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举办展览并编印《中国洋风画展--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与插图本》,通过图文结合深入探讨了此专题。近30年出现不少此类画册,参见笔者《澳门美术史》所附文献。另见《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全8卷),王次澄等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银川当代美术馆编《视觉的调适:中国早期洋风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中国西画的起源--通草画》,神畅画廊,2016年。
    [3]莫小也.地志画与澳门地志画研究述要[J].文化杂志,2003(49):145-170.
    [4]香港艺术馆编.珠江风貌:澳门、广州及香港[M].香港: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2:231-232.
    [5]陈继春.濠江画人掇录[M].澳门:澳门基金会,1998:53.
    [6]夏新德.奥古斯特·博尔杰[J].文化杂志,1993(10):75-81.
    [7]Robin Hutcheow.Chinnery.Hongkong:Form Asia.Weatherhill,1989.P.27.
    [8]普林塞普(Willian Prinsep)以油画为材料绘制了《澳门妈阁庙》(1838),画面中妈阁庙前的广场上有渔民、商贩及西洋人、贵妇,近处渔家女的红围巾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水上生活的小船。屈臣《从大炮台看澳门景》等速写常常以铅笔排线与棕色淡彩相结合,有雅拙之趣味。参见香港艺术馆编《香港及澳门风貌》,1983年,第41页。
    [9]《伦敦画报》的创刊号就有插图32幅,发行26000份,到了1863年已经达到30万份。据统计,该刊自1842年至1894年关于中国单幅图像就多达400余幅。参见黄时鉴编著《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图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5页、第18页。但黄书中同一插图秦风却认为是铜版画,需要进一步鉴定。参见其编《西洋版画与北京城》,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02-103页。
    [10]此间还有英国《泰晤士画报》(Illustrated Times)、美国《格利生画报》(Gleason’s Pictorial)、法国《世界画报》(Le Monde Illustre)等经常刊载中国图像。参见沈弘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
    [11]程存洁.19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3.
    [12]英文版原书名China:The Scenery,Architecture,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由赖特(G.H.Wright)撰文。李天纲编译后名《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铜版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3]中外学者统称“中国外销画”或“贸易画”,西方学者另以“中国沿海绘画”“港口绘画”“船舶绘画”“中国贸易历史画”等称呼它们。参见笔者论文《港澳地区历史绘画研究评述》,《艺术探索》,2008年第5期。
    [14]外国商馆区建筑主要是清代十三行(也称公行)商人伍浩官及潘启官的财产,由洋行租下来,因为正好十三家,故又称“十三夷馆”。在英国馆前有商馆区花园,种植大片树木,其他馆周围有木栅。商馆前边有大片广场伸展到珠江边上,中央港湾有中国海关税馆。前景水面上大批船只,红绿装点似官员座船,后有英国小艇。数不尽的小船沿岸停靠,可以看出广州作为清代对外贸易重要城市的繁忙景象。引图现存澳门艺术博物馆,见该馆编《历史绘画》,2009年,第67页。
    [15][19]王树村.广东民间美术[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71,87-99.
    [16][美]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M].温时幸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6.
    [17]William Shang.Drawings from Macartney’s Embassy to China 1792-1794[J].Arts of Asia,May-June,1998:75.
    [18]以上引用自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卷下《澳番篇》,清乾隆五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
    [20]黄时鉴.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11.
    [21]澳门艺术博物馆藏HP1998-281-288,佚名中国画家,水彩并勾线,31.5cm×19cm,约1880年,通草纸纸本。各画题名为:1.出游;2.八卦轿;3.舞狮;4.点炮;5.鱼虾灯;6.鲜桃青蛙;7.舞鲤鱼;8.放炮杖。
    [22]程存洁.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4-128.刘明倩等编.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8-217.
    [23]程存洁.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57-280.
    [24]刘明倩等编.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0-131.
    [25]Ifan Williams.Views From the West-Chinese Pith Paper Paintings[J].Arts of Asia,Sep-Des,2002:147.
    [26]松年.颐园论画[A].中国画论辑要[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288.
    [27]王树村.广东民间美术[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87-99.
    [28]参考陈滢《陈滢美术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44页。本人认为,就似啉呱的油画作品不能被精确认定的情况一样,许多庭呱风格的草纸画画作现在也不能确认是庭呱本人所作,大多数应当出于他画室的学徒之手,甚至是后人以此风格作画,也贴上“庭呱”商标,因为他的风格更适合复制与销售。
    [29]Carl Crossman.The Decorative Art of the China Trade[M].Suffolk:Antique Collector’s Club,1991:9.
    [30]江滢河认为民间洋风绘画有“出口商品”“西洋风格”“身处社会低层的画匠完成”要素,指出“在广州,从18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专门为西方市场创作的外销画。身处社会低层的画家和画匠们,能够适应外贸的需要,临摹和复制西洋绘画,绘制出当时被人称为‘洋画’的广州外销画”。见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31]本图由澳门艺术博物馆向本人提供,原图纸面曾经严重损坏,目前已经修复并公开展示,图上左侧有题字,虽然无作者及日期,可认定是19世纪有绘画功底者所作,在此向该馆表示谢意。
    [32]1858年12月18日《伦敦新闻画报》刊印一组版画《鸦片鬼的堕落历程》共6幅,声明是根据一位中国画家的作品绘制的,这是第5幅的说明词。参见《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中),沈弘编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第371-376页。
    [33]《说蛮》,《昭代丛书》已集,卷三十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