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社会人生的真切描写——台湾光复初期的话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alistic Descriptions of Postwar Social Life in Taiwan——A Research on Drama Writing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Restoration
  • 作者:胡星亮
  • 英文作者:Hu Xingliang;
  • 关键词:圣烽演研究会 ; 生活真实 ; 人道同情 ; 现实批判
  • 英文关键词:Shengfeng Drama Society;;the reality of life;;humanely compassion;;realistic criticism
  • 中文刊名:XJZZ
  • 英文刊名:Drama(The Journal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 出版日期:2019-04-30
  • 出版单位:戏(中央戏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84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中国话创作主潮”(项目编号:12JJD750006)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JZZ201902010
  • 页数:13
  • CN:02
  • ISSN:11-1159/J
  • 分类号:78-90
摘要
台湾光复初期,以"圣烽演研究会"为代表的话创作和演出,将台湾现代话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戏家"以演探求在这个时代中真挚地生存",在创作中努力"把握生活的真实",对社会底层"被遗弃的人们"充满人道同情,从而使台湾话走出"皇民化"时期的曲折困顿,恢复和发展了台湾早期话("文化")的现实批判精神,是"台湾戏文化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Restoration, the drama writing and performance represented by "Shengfeng Drama Society" pushed the modern drama movement in Taiwan to a new stage.These playwrights "seek to live earnestly in this era by acting", strive to "grasp the reality of life" in their writing, and have great humanely compassion for the "outcasts" from the bottom of society, making Taiwanese drama out of twists and turns during the "Japanization campaigns",restoring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realistic criticism of Taiwanese Early Plays(Culture Plays)which is "an epoch-making breakthrough in Taiwan drama culture".
引文
(1)龙瑛宗:《新运动的前途》,台湾《中华日报》1946年10月15日。
    (2)王白渊:《〈壁〉与〈罗汉赴会〉-贯穿两作》,台湾《新生报》1946年6月10-12日。
    (1)圣烽演研究会:《搬戏头乞食尾》,台湾《新生报》1946年5月26日。
    (2)佚名:《歌仔戏怎样要禁?》,《台湾民报》1927年1月9日。
    (3)张维贤:《我的演回忆》,《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54年8月。
    (4)《民烽演研究会宗旨宣言》,转引自《台湾社会运动史》,台湾创造出版社1983年版,第892页。
    (1)林抟秋:《一步步前进的牛-“厚生演”导演手记》,台湾《兴南新闻》1943年7月19日。
    (2)王井泉:《一粒麦子不死-从“民烽”到“厚生”的回忆》,台湾《兴南新闻》1943年8月9日。
    (3)王井泉:《一粒麦子不死-从“民烽”到“厚生”的回忆》,台湾《兴南新闻》1943年8月9日。
    (4)宋非我:《爱的场-写于“艺文”公演/期待于戏界》,台湾《兴南新闻》1943年7月23日。
    (5)简国贤:《牛涎-犹如濡浸热情之火炬》,台湾《兴南新闻》1943年7月26日。
    (1)欧阳予倩:《台湾运的新阶段》,台湾《新生报》1947年2月15日。
    (2)简国贤:《被遗弃的人们-关于〈壁〉的解决》,台湾《新生报》1946年6月13日。
    (3)圣烽演研究会公演《壁》广告词,台湾《新生报》1946年5月26日。
    (1)欧阳予倩:《运在台湾》,上海《大公报》1947年5月8日。
    (2)《大明报》编辑部:《本省文化界的烽火》,台湾《大明报》1946年6月8日。
    (3)在台语中“壁”念Bia,有两个意思:本意作“分隔用的墙壁”解,同音异义作“贿赂”“欺诈”解。
    (4)社论:《吃饭与失业问题》,台湾《人民导报》1946年6月15日。
    (5)王白渊:《〈壁〉与〈罗汉赴会〉-贯穿两作》,台湾《新生报》1946年6月10-12日。
    (1)参见林千达《观小评》(台湾《人民导报》1946年6月16日),吴浊流《某一种逃避现实-关于圣烽演的发表会》(台湾《中华日报》1946年6月22日),田本相主编《中国话艺术史》(第七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44-45页)。
    (2)《新生报》编辑部:《话题作〈壁〉今天在中山堂公开》,台湾《新生报》1946年6月9日。
    (3)吴浊流:《某一种逃避现实-关于圣烽演的发表会》,台湾《中华日报》1946年6月22日。
    (1)简国贤:《被遗弃的人们-关于〈壁〉的解决》,台湾《新生报》1946年6月13日。
    (2)转引自邱坤良:《宋非我》,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6年版,第138-139页。
    (3)王白渊:《一年来文化界的回顾》,台湾《青年自由报》1947年1月1日。
    (1)《民烽演研究会宗旨宣言》,转引自《台湾社会运动史》,台湾创造出版社1983年版,第892页。
    (2)简国贤:《被遗弃的人们-关于〈壁〉的解决》,台湾《新生报》1946年6月13日。
    (3)见台湾《新生报》1946年6月9日。
    (1)欧阳予倩:《台湾运的新阶段》,台湾《新生报》1947年2月15日。
    (2)杨逵:《为此一年哭》,台湾《新知识》创刊号,1946年8月。
    (3)龙瑛宗:《新运动的前途》,台湾《中华日报》1946年10月15日。
    (1)王白渊:《〈壁〉与〈罗汉赴会〉-贯穿两作》,台湾《新生报》1946年6月10-12日。
    (2)王敏川:《〈台湾青年〉发刊之旨趣》,《台湾青年》1920年第1卷第1号。
    (3)转引自吴三连、叶荣钟等《台湾民族运动史》,台湾自立晚报社1971年版,第294页。
    (4)张深切:《里程碑-黑色的太阳》,转引自杨渡《日据时期台湾新运动》,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09页。
    (1)邱坤良:《日治时期台湾戏之研究》,台湾自立晚报社1992年版,第10页。
    (2)转引自汪其楣选编《国民文选·戏卷I》,台湾玉山社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135页。
    (3)转引自钟乔:《简国贤》,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6年版,第185页。
    (1)石婉舜:《林抟秋》,台北艺术大学2003年版,第91、115页。
    (2)田本相主编:《中国话艺术史》第七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41、42、48页。
    (3)蓝博洲:《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