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祎如 ; 张灵
  • 关键词:红楼梦 ; 弹词开篇 ; 木鱼书 ; 子弟书 ; 典故
  • 中文刊名:HLMX
  • 英文刊名: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红楼梦学刊
  • 年:2019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间宝卷与古代小说跨文本研究”(项目编号:14CZW041)“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项目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LMX201902021
  • 页数:19
  • CN:02
  • ISSN:11-1676/I
  • 分类号:243-261
摘要
《红楼梦》成书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等说唱文学对它的改编大多以宝黛爱情为中心。在故事敷演过程中,它们或袭用小说中原有的典故,或添加新的典故,用以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营造氛围。对其典故使用倾向的探讨,可以窥见不同说唱文学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和重新书写的差异,这是探究《红楼梦》在民间传播、接受情况的重要视角。
        
引文
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页。本文《红楼梦》引文均据此书,后文只标明回目。
    ②刘操南《红楼梦弹词开篇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本文《红楼梦》弹词开篇均据此书,后文只注明篇目。
    ③王晓明《中国文学史上潇湘意象群之建构与拓展》,《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④(11)任昉《述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⑤《红楼梦》原著第七十回,林黛玉《桃花行》亦有“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之语。但因弹词开篇未截取原著“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的相关内容,所以其中“杜鹃”之典应来源于以杜鹃悲鸣象征苦痛悲伤的文化传统,而非《红楼梦》原著。
    ⑥夏史《弹词开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72页。
    ⑦(23)刘晓东等点校《二十五别史10·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7、80页。
    ⑧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编《子弟书选》,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1979年版,第207页。
    ⑨(18)东莞群众艺术馆编《东莞木鱼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88页。
    ⑩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8页。
    (12)木鱼书中出现“西厢”之典的情节与原著章节的具体对应情况为:《宝玉葬花》中“西厢”典故出现一次,对应原著第二十三回;《夜访怡红》中“西厢”典故出现一次,对应原著第二十六回;《黛玉焚稿》中“西厢”典故出现一次,对应原著第九十七回;《宝玉赠帕》中“西厢”典故出现一次,对应原著第三十四回;《宝玉心迷》中“西厢”典故出现三次,对应原著第三十二回。
    (13)胡文彬编《红楼梦说唱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本文《红楼梦》木鱼书引文均据此本,后文只注明篇目。
    (14)“张拱”本应为“张珙”,此处应为民间说唱中同音字互相替代而造成的人名误写。
    (15)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转引自赵春宇《〈西厢记〉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16)陈新主编《中国传统鼓词精汇》,华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页。本文鼓词均据此本,后文只注明篇目。
    (17)张旭主编《山丹宝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19)天虚我生《潇湘影弹词》,中华图书馆1916年版,第101页。
    (20)胡文彬编《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65页。本文《红楼梦》子弟书引文均据此书,后文只标明篇目。
    (21)陶弘景《真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22)刘向著,邱鹤亭注译《列仙传今译·神仙传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2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