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主要表征及其当代转换与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Family Tradi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Evolution
  • 作者:吴潜涛 ; 刘函池
  • 英文作者:Wu Qiantao;Liu Hanchi;
  • 关键词:传统家风 ; 核心价值观 ; 当代转化
  • 英文关键词:traditional family tradition;;the core values;;contemporary evolution
  • 中文刊名:GXLL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 机构: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10
  • 出版单位: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年:2018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16jfzx008);;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高校思政课课题“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GWXJCZX101460)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XLL201801014
  • 页数:12
  • CN:01
  • ISSN:10-1136/C
  • 分类号:114-124+161
摘要
从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表征来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一个主要由家训家规家教、家族活动仪式、家族居所环境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家训家规为家族成员的人格养成、道德建构和家族的兴旺和谐提供理念指导与行为规约;家族活动仪式的设计和立意,使家族成员在活动实践的体验中逐步把家族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约内化为家族成员的行为遵循;家族居所环境中体现的德性意蕴,使家族成员在无形中受到浸润和熏陶。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家风建设的丰厚思想资源。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应强调价值引领,弘扬家国情怀;汲取思想精华,传承富有时代价值的人生规约;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爱子有道、教子有方的家教标杆;坚持知行统一,在实践中熏陶品行情操。
        As an organic unity composed of family rules and regulations,the rules of family activities ceremony, family residence environment and other elements,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dition is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also a rich ideological resource of con-temporary family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eshould emphasize the value guidance, promote patriotism, learn the essence of thinking,inherit lifestatute rich,in value of the times,follow the laws of education, establish a benchmarking on Childrens educationinsist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and edify character in practice
引文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
    (1)[明]高攀龙:《高氏家训》,转引自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巴蜀书社,2008年,第195页。
    (2)[明]吴麟征:《家诫要言》,转引自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巴蜀书社,2008年,第195页。
    (3)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巴蜀书社,2008年,第210页。
    (4)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87页。
    (1)[宋]袁采:《袁氏世范》,中华书局,1995年,第5页。
    (2)[宋]袁采:《袁氏世范》,中华书局,1995年,第40页。
    (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44页。
    (4)《论语·学而》。
    (5)[清]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刊:《曾文正公家书》,中国书店,2011年,第115页。
    (6)[宋]袁采、[清]朱用纯等撰:《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袁氏世范》,岳麓书社,2007年,第113~114页。
    (7)吴泽顺编注:《郑板桥集》,《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二书》,岳麓书社,2002年,第187页。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78~79页。
    (9)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22页。
    (10)张仲超编:《颜氏家训》,线装书局,2010年,第3页。
    (11)张仲超编:《颜氏家训》,线装书局,2010年,第3页。
    (1)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27页。
    (2)《墨子·辞过》。
    (3)张天龙:《万金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4)张天龙:《万金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第38页。
    (5)余世存:《家世:中国家族百年兴衰》,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4年,第103页。
    (6)[宋]司马光:《温公家范》,引自尹奎友等评注:《中国古代家训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第197页。
    (7)《论语·子路》。
    (8)李佳校注:《颜延之诗文选注》,《庭诰文》,黄山书社,2012年,第64页。
    (9)[南北朝]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3页。
    (10)张天龙:《万金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第67页。
    (1)《论语·学而》。
    (2)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礼仪风俗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81页。湖南攸县王氏祭礼。
    (3)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礼仪风俗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85页。山西运城令狐氏祭祀祭文。
    (4)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礼仪风俗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89页。湖南宁乡唐氏祭礼。
    (5)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礼仪风俗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83页。浙江宁波万氏时祭。
    (6)方荣:《家谱的起源、价值、作用和内容》,《档案》2014年第7期。
    (7)徐建华:《中国的家谱》,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8)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礼仪风俗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8页。
    (9)张仲超编:《颜氏家训》,线装书局,2010年,第2页。
    (10)周俊武:《激扬家声--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2~113页。
    (1)[清]石成金撰、汪茂和等校注:《传家宝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09~212页。转引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24页。
    (2)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25页。
    (3)[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人物以义为名》,中华书局,2005年,第106页。
    (4)黄宽重、刘增贵:《家族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40~341页。
    (5)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1)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04~405页。
    (2)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05页。
    (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05页。
    (4)胥文玲:《闽北古民居及家族教育内涵》,《东南学术》2013年第6期。
    (5)胥文玲:《闽北古民居及家族教育内涵》,《东南学术》2013年第6期。
    (1)楹联内容来源于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实地调研搜集的资料,参考中共安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编《马氏庄园楹联匾额译注》。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
    (2)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
    (1)[南北朝]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2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