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中消费者权益的竞争法保护——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改条款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rotection of Consu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Internet Economy by the Competition Law——Centered on the New revised Provisions of the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 作者:邹开亮 ; 张欣媛
  • 英文作者:ZOU Kai-ling;ZHANG Xin-yuan;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 消费者权益 ; 竞争法
  • 英文关键词:internet economy;;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the competition law
  • 中文刊名:LCH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东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1;No.77
  • 基金:2017年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理学理论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数据垄断的竞争法规制研究”(17SFB2043)
  • 语种:中文;
  • 页:LCHK201901008
  • 页数:9
  • CN:01
  • ISSN:36-1304/C
  • 分类号:56-64
摘要
互联网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互联网领域的经营者为了争夺消费者注意力资源,常常会引发新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使得网络消费者具有不同于传统消费者的特殊性,加深了其受害者的属性。此次,新修改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确认了消费者权益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判定的作用,但是,宗旨条款与一般条款的宣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经营者中心"的法律视角与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救济制度不足,都使得为网络消费者输送竞争法层面的保护变得困难异常。因此,要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机制,应从明确消费者权益的直接法益地位,赋予互联网消费者团体诉权,增加类型化条款的消费者因素,严格经营者的相关法律责任出发,从而更好地维护互联网领域的竞争秩序,改变消费者在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Internet economy is the economy of consumer sovereignty. In order to compete for consumer's attention resources,operators in the Internet field often trigger new Internet unfair competition behaviors,which makes Internet consumers have the particularit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onsumers and deepens their victim attributes. This time,the new revised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confirmed that the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to judge the role of the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but the objective terms and general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declar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actual meaning and legal perspective of "center" operator and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legal relief system is insufficient,make delivery competition level of protection for the network customers become extremely difficult. Perfect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therefore,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mechanism,the concrete should be directly to the status of legal interest of consu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to give the Internet consumers groups of litigation,increase the consumer factors typed provisions,strictly related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operator,so as to better safeguard the Internet in the field of competition order,change the weak position of consumers in the Internet of unfair competition.
引文
[1]云度.注意力革命[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2–6.
    [2]王艳丽,戴继翔.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构建[J].江苏社会科学,2017(5):173–174.
    [3]杜仲霞.网络经济下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评腾讯360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3):77–79.
    [4]李勇坚.互联网金融视野下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9):75.
    [5]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CT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6]邹开亮,刘佳明.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困境与出路——仅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考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8):47–50.
    [7]陈耿华.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在中国竞争法中的角色重塑与功能再造[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2):119–121.
    [8]江必新.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的几个新命题[J].中国法学,2010(4):70–75.
    [9]宁立志.《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得与失[J].法商研究,2018(4):123–124.
    [10]孔祥俊.论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时代精神[J].东方法学,2018(1):78–79.
    [11]孙晋,闵佳凤.论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基于新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8(1):81–82.
    [12]柴耀田.论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结构性问题——兼评2018年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J].电子知识产权,2018(1):23–24.
    [13]郑友德,张钦坤.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修改建议[J].知识产权,2016(6):20.
    [14]程子薇.《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视野下的消费者保护研究——以消费者诉权为线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1):72–73.
    [15]颜运秋,周晓明.竞争公益诉讼的法理与规则[J].甘肃社会科学,2008(2):137–139.
    [16]余彦.驱动视角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安排及其激励机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5):109–111.
    [17]冯术杰.知识产权条约视角下新型竞争行为的规制[J].知识产权,2018(12):7–10.
    [18]陈云良.反垄断民事公益诉讼:消费者遭受垄断损害的救济之路[J].现代法学,2018(9):138–141.
    [19]邹莉.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现状及困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10–12.
    (1)在传统意义上,网络用户是指以网络账号为识别,通过网络服务,接受经营者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个体;而消费者则是为了生活需求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这本质上不是同一概念。但互联网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地深度重塑扩大了消费者的时代内涵,使消费者不再是为了“生活消费”的单一个体,而演变为包含情感需求、追求消费体验、价值实现及社会存在等复杂消费心理的社会群体。受网络注意力经济本质的影响,经营者为了将注意力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通常以前期提供免费基础服务,获得用户基础市场,后期再附加增值服务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来完成将用户转化为消费者的过程,这改变了价值交换与服务提供的顺序转换,使得每一个付出注意力资源的用户都会是未来的消费者,实际上将用户赋予了消费者的地位。此外,从旧法修订过程来看,增设互联网条款更多是为了规制网络经营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且新法除了第12条外,其他条款都统一使用“消费者”一词。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从互联网条款的立法目的,还是法律用词的统一性上分析,均可认为新法第12条之“用户”一词与“消费者”乃同义转换。
    (1)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假定垄断者知道消费者对任何数量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确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格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以此来获取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2)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规定:“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3)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1)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2)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3)2018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规定:“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法的各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一)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二)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三)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容;(四)其他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1)德国在修法前普遍认为,停止侵害请求权只能阻止某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持续侵害,而经营者却可以保有因该行为所获取的经济利益,从而使经营者的“不诚实行为总是划算的”。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应该增加利润剥夺条款,剥夺不诚实经营者所获得的利润,以达到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威慑作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