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羌遗韵:白龙江流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传承——兼及藏羌彝文化走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Preserved Charm of Diqiang Ethical Groups:the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long the Bailongjiang River and its Cultural Inheritance——And the Tibetan-Congol Culture Corridor
  • 作者:刘吉平
  • 英文作者:Liu Jiping;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 关键词:氐羌 ; 白龙江 ; 民居建筑 ; 文化传承
  • 英文关键词:Diqiang ethical groups;;Bailongjiang River;;Residential Buildings;;Perspective
  • 中文刊名:DFHY
  • 英文刊名:Local Culture Research
  • 机构: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地方文化研究
  • 年:2019
  • 期:No.38
  • 基金:2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陕甘川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7BGL213);; 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4YJA760016)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DFHY201902008
  • 页数:9
  • CN:02
  • ISSN:36-1322/C
  • 分类号:57-65
摘要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Longnan, Gannan and Linxia regions have historically been the only intermediate areas between Shaanxi,Sichuan, and Yunnan in the south, or the Qinghai and Tibet regions in the west. Traveling down the Bailongjiang River,the two sides of the "plank house" and the "stone castle house"are staggered and distributed, reflecting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charm preserved. The Han, Tibetan, Yi, Qiang,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living here use their unique national symbolic languages to deeply engrave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changes in the corridor of ethnic culture,thus acting as the historical print of the ancient Diqiang people's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hanges.
引文
(1)戴志中:《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页。
    (2)李吉和:《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先秦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年,第205页。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版社,1999年,第1页。
    (4)孙宏开:《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西南民族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429页。
    (1)陈启生:《宕昌考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3期。
    (2)李延寿:《北史》卷96《宕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90页。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148页
    (4)陈启生:《宕昌考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3期。
    (5)崔文河、王军:《游牧与农耕的交汇——青海庄廓民居》,《建筑与文化》,2014年第6期。
    (6)江道元:《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1)祝世德:《[民国]汶川县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页。
    (2)邓存詠等纂修:《龙安府志》卷5,《武备志》,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3)范晔:《后汉书》,2012年版,北京:中华书局,第2285页。
    (4)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隋书,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版,第2320页。
    (5)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2页。
    (6)李星星:《李星星论藏彝走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7)杨甫旺:《彝族民居文化简论》,《云南学术探索》,1995年,第3页。
    (8)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4页。
    (1)马长寿:《氏与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2)何光岳:《氐羌源流史》,2000年,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第31页。
    (3)范晔:《后汉书》,2012年版,北京:中华书局,第2308页。
    (4)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68页。
    (5)孔子等编选:《诗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第159页。
    (6)http://www.guoxue123.com/jinbu/ssj/ms/036.htm.
    (1)马长寿:《氏与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页。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68页。
    (3)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158页。
    (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06页。
    (5)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6页。
    (6)马长寿:《氏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页。
    (7)孙功达:《氐族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8)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新亚细亚学会边疆丛书,1934年,第43页。
    (9)(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杂篇·盗跖》第二十九,《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994页。
    (10)石硕:《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民族研究》,2014年第1页。
    (1)中国大百科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56年,第373页。
    (2)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5页。
    (3)常璩:《华阳国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4)陈东、石硕:《魏晋时期的“氐傁”与“叟”辨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页。
    (1)李星星:《李星星论藏彝走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2)叶健:《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页。
    (3)青海省文物处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青海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68页。
    (4)闫璘、柳春城:《羌人渊源考释》,《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页。
    (5)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93页。
    (6)司马迁:《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3页。
    (7)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3页。
    (8)何光岳:《氐羌源流史》, 2000年,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第195页。
    (9)张芃胤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古代居民mtDNA遗传分析》,《人类学学报》, 2013年,第2页。
    (10)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帮带》,《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垒石为室”2008年,第45页。
    (11)李星星:《李星星论藏彝走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1)宋小克:《息壤出自岷山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2)常璩:《华阳国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3)宋小克:《息壤出自岷山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4)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帮带》,《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5)段丽波、龚卿:《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溯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马平:《文化的“多元融通”与民族的“和合共生”》,《回族研究》,201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