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郑军
  • 关键词:农民工 ; 权益保护 ; 权益受损 ; 社会保障权益 ;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
  • 中文刊名:CJLT
  • 英文刊名:Yangtze Tribune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2-15
  • 出版单位:长江论坛
  • 年:2017
  • 期:No.147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分享经济中的权益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AZD030)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CJLT201706015
  • 页数:8
  • CN:06
  • ISSN:42-1344/D
  • 分类号:77-84
摘要
社会学者以其自身学科视角,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保护个人基本人权两个层次对农民工权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从农民工权益保护、权益受损、社会保障权益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四个方面对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和评价现有研究的基本状况,指出研究中出现的不足和缺失,使有关认识和阐述得以持续深入。
        
引文
[1]罗蓉.农民“下岗”问题的成因探析──团结村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J].人口研究,2000(02).
    [2]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3(05).
    [3]田萱.关于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4(04).
    [4]张波.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十大问题与出路[J].南京社会科学,2006(05).
    [5]万向东,刘林平,张永宏.工资福利、权益保障与外部环境——珠三角与长三角外来工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6(06).
    [6]杨鹏程,陆丽芳.论农民工就业权益受损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06).
    [7]陈志,刘辉.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下的农民工权益保护[J].经济管理,2006(05).
    [8]刘丽娟.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4).
    [9]岳经纶.农民工的社会保护:劳动政策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6).
    [10]江立华,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11]秦兴洪,廖树芳.关注农民工问题的三个视点[J].学术研究,2007(11).
    [12]刘敏,李宗植,黄润龙,方荣军.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06).
    [13]杨立雄,何洪静.深圳、成都两地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3).
    [14]王凡.关注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J].人口与经济,2007(01).
    [15]张霞.城市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与外来农业户籍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02).
    [16]舒建玲.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7(02).
    [17]白培枝.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问题,2007(03).
    [18]江立华,胡杰成.“地缘维权”组织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基于对福建泉州农民工维权组织的考察[J].文史哲,2007(01).
    [19]谢勇.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8(04).
    [20]蒋智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09).
    [21]刘长飞.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08(05).
    [22]邓大松,孟颖颖.困境与选择——对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学术交流,2008(06).
    [23]高旭红,卫勃.城市农民工问题调查与政策思考——以西安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8(01).
    [24]颜海林,周建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09).
    [25]高红.公民权视域下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社会政策支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6]魏旋君,周维德.农民工权益保护与信访问题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5).
    [27]韩克庆.社会流动视域中的农民工权益保护[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8]崔传义.走出二元结构的重要关键在于解决好农民工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
    [29]任丽新.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09(07).
    [30]冯虹,叶迎.完善社会正义原则实现农民工就业待遇公平[J].管理世界,2009(08).
    [31]韩淑娟.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制度因素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2]林永博.关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几点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33]周批改,徐艳红.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4]黄进.资本建设:农民工政策范式的新走向[J].农村经济,2009(06).
    [35]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J].人口研究,2010(02).
    [36]罗忠勇.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珠三角3000多位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0(02).
    [37]肖云端.农民工健康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对策——以“开胸验肺”事件为分析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0(03).
    [38]范艳萍.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民工权益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39]张瑞书,李宏.河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研究[J].河北学刊,2010(03).
    [40]张云河.劳动契约视域下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J].企业经济,2010(01).
    [41]李长健,徐丽峰.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42]聂宁宁.关于保障艾滋病农民工劳动与平等权益的思考[J].调研世界,2010(03).
    [43]于水,李煜玘.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对苏南地区农民工的调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4]林瑜胜.新形势下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再思考[J].社会科学,2010(05).
    [45]陈珍珍,吴亮.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Probit模型的估计[J].生产力研究,2010(05).
    [46]黎煦,高文书.我国进城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相关问题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06).
    [47]李石新,彭候武.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48]柯龙山.经济权力与工资水平的博弈:民工荒问题的解析——兼论“刘易斯模型”的改造[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49]李雄,刘山川.新时期“民工荒”问题研究[J].学术探索,2010(04).
    [50]甘满堂.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51]谢辉.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研究——基于河南省商丘地区样本的计量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2]刘俊威,刘纯彬.农民工外出务工流转的效率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生产力研究,2010(03).
    [53]洪卫中,论城乡现代化建设中农民工的文化和教育[J].兰州学刊,2010(04).
    [54]张开云,吕惠琴,许国祥.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55]刘爱玉.劳动权益受损与行动选择研究:两代农民工的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56]郭开元,陈卫东,陈晨,郗杰英.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
    [57]于涛,刘军,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制度逻辑——以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为例[J].农村经济,2011(01).
    [58]梁宏.生命历程视角下的“流动”与“留守”——第二代农民工特征的对比分析[J].人口研究,2011(04).
    [59]才国伟,张学志.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定居决策[J].经济管理,2011(02).
    [60]邵劼,郭世英.发展与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探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2).
    [61]岳中志,彭程,徐磊.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1(06).
    [62]田北海,雷华.人力资本、权利意识、维权行动与福利获得——农民工社会保险待遇的雇主供给机制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63]李琦.农民工工薪维权路径探索——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J].理论月刊,2011(06).
    [64]曹飞,田朝晖.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社会整合[J].求实,2011(12).
    [65]景跃军,高月,高双.长春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调查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66]唐海滨,李树基.关于民工荒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开发研究,2011(03).
    [67]陈会广,陈昊,刘忠原.土地权益在农民工城乡迁移意愿影响中的作用显化——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68]吴炜,朱力.劳务派遣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调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69]程名望,史清华,潘烜.劳动保护、工作福利、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城镇就业[J].统计研究,2012(10).
    [70]宋月萍,徐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条件行业差距实证研究[J].南方人口,2012(03).
    [71]谢勇,丁群晏.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01).
    [72]刘洪银.从“民工荒”看我国“刘易斯转折点”与农民就业转型[J].人口与经济,2012(01).
    [73]王俊恒.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江淮论坛,2012(06).
    [74]孙中伟.从“个体赋权”迈向“集体赋权”与“个体赋能”: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路径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75]杨成湘,刘蕾.行业集体协商对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及其实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2).
    [76]程春丽.企业社会责任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探析[J].求实,2013(06).
    [77]马继迁,陶明瑛.农民工劳动权益状况分析——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调查[J].西北人口,2013(06).
    [78]叶继红,朱桦.基于社会保护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3(05).
    [79]聂伟,风笑天.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精神健康——基于珠三角外来农民工的实证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80]张庆.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13(06).
    [81]唐美玲.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城市青年的比较[J].中州学刊,2013(01).
    [82]张祖民,王寒.浙江企业新生代外来工问题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13(01).
    [83]张勇濂.新生代农民工维权特点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84]赵丽欣,张璇,李素.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13(05).
    [85]毕先进.劳动权益、劳动条件与社会保障——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86]吴炜,陈丽.农民工劳动权益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长三角、珠三角农民工调查[J].青年研究,2014(01).
    [87]刘林平,雍昕.宿舍劳动体制、计件制、权益侵害与农民工的剥削感——基于珠三角问卷数据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88]王坤,李萌.农民工医疗权益维护浅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1).
    [89]徐增阳.市民化: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根本路径[J].探索与争鸣,2014(01).
    [90]孙友然,焦永纪,张新岭,江游.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江淮论坛,2014(02).
    [91]梁伟军.转型期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85位农民工的调查[J].科学社会主义,2014(04).
    [92]白玉杰.社会转型期下的农民工权利保护——以一则工伤案例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4(03).
    [93]王一帆.新生代农民工薪酬权益保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08).
    [94]陈小娟.企业社会责任: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第三条道路[J].理论与改革,2015(03).
    [95]唐有财,符平.农民工的个体性与集体性抗争行为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06).
    [96]黄晓燕,万国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的现实效度分析——基于8个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实证调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