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时代谏(议)大夫与中职能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彭磊
  • 关键词:谏(议)大夫 ; ; 比较研究
  • 中文刊名:SHK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 机构: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辑刊
  • 年:2019
  • 期:No.240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3YJC770039);; 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06112015 CDJSK 47 XK 29)
  • 语种:中文;
  • 页:SHKK201901023
  • 页数:12
  • CN:01
  • ISSN:21-1012/C
  • 分类号:156-167
摘要
在两汉魏晋时代,朝廷上的两大类谏官——代表大夫类谏官的谏(议)大夫与代表从类谏官的中在职位、属性及履行谏议职务效果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谏议大夫的职权被不断削弱,原来论议、谏诤的功能逐渐消失,而转为一个闲职。相反,中的权力不断加大,担任中一职的人也逐渐包括一些权臣、重臣。但由于中的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服务,因而履行谏议职务的效果不理想。这些差异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性特征及魏晋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均有诸多的联系。针对这些差异的比较性研究以及对差异产生原因的阐释对于我们了解与认识两汉魏晋时代的谏官制度乃至于整个官僚制度的种种特征与规律无疑是有着积极的参考性价值的,在相关领域也应该是有着一定的独创性与开拓性意义的。
        
引文
[1][34][35]班固:《汉书》卷72《鲍宣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726、726、726页。
    [2][33]班固:《汉书》卷72《贡禹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720、721页。
    [3]班固:《汉书》卷10《成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80页。
    [4]班固:《汉书》卷12《平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90页。
    [5][6]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1039、1030页。
    [7]范晔:《后汉书》卷36《郑范陈贾张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817页。
    [8]范晔:《后汉书》卷27《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628页。
    [9][25]范晔:《后汉书》志第24《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2439、2450页。
    [10]范晔:《后汉书》卷39《江革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875页。
    [11]范晔:《后汉书》卷76《许荆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1671页。
    [12]范晔:《后汉书》卷81《索卢放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1805页。
    [13]范晔:《后汉书》卷79下《何休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1743页。
    [14]范晔:《后汉书》卷83《严光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1867页。
    [15]卫宏撰:《汉旧仪》,孙星衍校,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第68页。
    [16][19][23]李昉、李穆、徐铉等撰:《太平御览》卷21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1044、1042、1040页。
    [17]范晔:《后汉书》志第26《百官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2450页。
    [18]杜佑:《通典·职官三·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本,第121页。
    [20]班固:《汉书》卷78《萧望之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785页。
    [21]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945页。
    [22][24]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457、457页。
    [26]陈寿撰:《三国志》卷12《徐奕传》,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285页。
    [27]陈寿撰:《三国志》卷42《杜微传》,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755页。
    [28]司马彪撰、刘昭注补:《后汉书》卷36《百官三》注引《献帝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3594页。
    [29]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卷212《职官部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1016页。
    [3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9,晋武帝泰始八年秋七月,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934页。
    [31]班固:《汉书》卷60《杜延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601页。
    [32]班固:《汉书》卷77《盖宽饶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775页。
    [36]范晔:《后汉书》卷46《陈忠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1056页。
    [37]仲长统:《昌言校注》,孙启治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第308页。
    [3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59,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691页。
    (1)在东西汉之交时期,谏大夫改名为谏议大夫。
    (1)参见[汉]班固《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郎中令”条述曰:“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第103页。
    (1)参见[唐]杜佑:《通典·职官三·中》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本,第121页。
    (1)如西汉末年的宗室子弟刘歆与其子刘叠均曾担任中之职。宗室子弟之外,外戚、功臣家族中的子弟也常常担任中。如西汉武帝时的外戚卫青、霍去病、霍光,成帝时的王氏外戚、东汉光武帝时的阴氏外戚、章帝时之窦氏外戚、和帝时之邓氏外戚、顺帝时梁氏外戚、灵帝时何皇后之兄何进等人均曾充任中之职。同时,一些勋旧功臣及其家族的子弟,也多有担任中者。如汉初开国功臣张良之子张辟疆,武帝时与霍光同受诏命辅政的金日磾以及张安世之子张千秋、张延寿、张彭祖也均曾任中之职。
    (1)如魏国谏议大夫秩六百,第七品。西晋时谏议大夫并入门下省,乃门下省长官中之属官。
    (2)此处所述主要为东晋及南朝的情形,在北方的十六国及北朝,多数仍保留有谏议大夫之职。如据《资治通鉴》卷91所载,前赵即设有谏议大夫之官,赵主刘曜曾下诏书云:“二中恳恳有古人之风,可谓社稷之臣矣。其悉罢宫室诸役,寿陵制度,一遵霸陵之法。封豫安昌子,苞平舆子,并领谏议大夫;仍布告天下,使知区区之朝,欲闻其过也。”北魏与北齐等朝代亦均设谏议大夫之职。不过,这些朝代的谏议大夫官阶均较中为低,也多数是虚化、闲散的职务,与东汉及三国、西晋时的谏议大夫性质接近。北魏谏议大夫为门下省长官中的属官,秩位自然在中之下;又《魏书·广陵王羽传》卷21中,记北魏孝文帝曾斥谏议大夫李彦之道:“卿等虽处谏议之官,实人不称职,可去谏议,退为元士。”可见北朝时谏议大夫多为冗散闲职之官。
    (1)参见[唐]杜佑《通典》卷21《职官三·门下省》相关记载,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44-547页。
    (2)参见[唐]房立龄等《晋书》卷38《宣帝五王传》、卷59《赵王伦传》及卷40《贾充传》、卷42《王浑传》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3)参见[唐]房立龄等《晋书》卷103《刘曜载记》、卷106、107《石季龙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4)参见《三国志》卷25《辛毗传》及《高堂隆传》、卷39《董允传》,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
    (5)《晋书·高祖宣帝纪》记司马懿在齐王曹芳即帝位后,“迁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晋书·世宗景帝纪》记司马师于魏嘉平四年“迁大将军,加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晋书·太祖文帝纪》记司马昭“至洛阳,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参见[唐]房立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1)《资治通鉴》卷97记载了东晋任命当时据有凉州一带的张重华为中之事:“遣御史俞归至凉州,授张重华中、大都督、都督陇右关中诸军事、大将军、凉州刺史、西平公。”另,《资治通鉴》卷98又记载了晋廷赐封当时割据辽东的鲜卑族君主慕容儁之事道:“拜慕容儁为使持节、中大都督、督河北诸军事、幽平二州牧、大将军、大单于、燕王。”参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97、卷98,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
    (1)当时诸多文人、士大夫们依附王莽的表现,具体可参考《汉书·王莽传》卷99中的相关记载,参见[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