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研究在中国的变化初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垣菲
  • 关键词:别林斯基 ; 文学理论 ; 革命民主主义
  • 中文刊名:HSKX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 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广西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83
  • 语种:中文;
  • 页:HSKX201901028
  • 页数:6
  • CN:01
  • ISSN:45-1185/C
  • 分类号:173-178
摘要
1920年前后,别林斯基及其文艺思想进入我国。此时,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被视为最有价值之所在。之后,随着译文的增多,学者的讨论范围越来越广,如朱光潜先生解读其美学理论,至于批评家究竟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更是争论的焦点。这一研究热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末,我国的别林斯基研究朝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别林斯基研究,而是通过运用新方法、发现新现象重新理解批评家的理论问题。
        
引文
[1]郑振铎.文学大纲(近代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172-174.
    [2]瞿秋白.俄国文学史及其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7-71.
    [3]刘宁.别林斯基的美学观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8(3):39-52.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72-174.
    [5]武兴元.别林斯基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之我见--对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指责别林斯基的一点看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42-47.
    [6]任光宣.分歧由何而来?--评别林斯基与果戈理就《与友人书简选》一书的论争[J].俄罗斯文艺,2001(3):36-42.
    [7]刘文飞.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J].外国文学评论,2006(1):12-22.
    [8]王志耕.两种文化视力的博弈--再论果戈理与别林斯基之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2.
    [9]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69-504.
    [10]朱建刚.徘徊在审美与功利之间--论别林斯基之后俄国文学批评之争[J].外国文学评论,2011(4):153-1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