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沙田:晚清以来兰考地区河道变迁与区域生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andfields under the Yellow River: Course Change and Regional Livelihoods in the Lankao Region from the Late Qing through the Maoist Era
  • 作者:申志锋
  • 英文作者:SHEN Zhi-feng;Department of His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 关键词:黄河 ; 沙田 ; 兰考 ; 铜瓦厢 ; 生计
  • 英文关键词:the Yellow River;;sandfields;;Lankao;;Tongwaxiang;;livelihoods
  • 中文刊名:ZGNS
  •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 机构: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 出版日期:2018-08-28
  • 出版单位:中国农史
  • 年:2018
  • 期:v.37;No.157
  •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201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基金资助(201706320063)
  • 语种:中文;
  • 页:ZGNS201804010
  • 页数:16
  • CN:04
  • ISSN:32-1061/S
  • 分类号:92-106+116
摘要
黄河1855年于铜瓦厢决口,结束了长期"夺淮入海"的局面,给兰考地区留下了"飞沙无际"的土地景观,但却促进了兰考地区之兰仪、仪封、考城三县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县——兰考县。同时,"河下沙田"的存在,也为兰考地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而沙田本身创造出的野生中药材也为兰考地区人们解决了部分生计问题。然而,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沙地和盐碱地伴生的问题始终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加,兰考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受到极大限制。直至上世纪50年代开始采取"引黄淤灌"技术后,粮食作物种植才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进而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当地农民对黄河恐惧的态度;不过兰考地区又出现了人类过度与"河下沙田"上的野生中药材争夺空间的新现象。可以说,黄河改道北流是兰考地区人类与自然互动对象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In 1855, the breaching of the Yellow River dikes at Tongwaxiang terminated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river's occupation of the Huaihe riverbed. This caused a landscape of severe and boundless sandfields in the Lankao region, but it integrated three counties of Lanyi, Yifeng and Kaocheng, which eventually became one county of Lankao.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new places to live in the sandfield region. Moreover, because of the resources of wild Chinese herbs on the sandfields, they also provided part of the livelihoods for people in the Lankao region. However, due to limited technical problems, there were always the problems of sandfields and saline-alkali soil. As the population increased,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crops in the Lankao region was also difficult. By "Channeling the Yellow River to Provide Silt Irrigation"in the1950 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crops was improved in the Lankao region, and local peasants became less fearful about the Yellow River. However, unexpectedly, this caused a new conflict phenomenon between Lankao's peasants and the sandfield's space, where was covered by the wild Chinese herbs. The divers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north i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e Lankao region.
引文
[1]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6.
    [2]翟自豪.兰考黄河志[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兰考县图书馆藏,1998.
    [3]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辛德勇.黄河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Yi-Fu Tuan.Landscapes of Fear[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9.
    [6]James C.Scott.Seeing Like A State: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1988.
    [7]Martin Knoll,Uwe L bken,and Dieter Schott.Rivers Lost,Rivers Regained:Rethinking City-River Relations[M].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17.
    (1)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前言、第18-26页。
    (2)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2、6页。
    (3)Ling Zhang,“The Journey of Sand:How the Yellow River Has Shaped Lankao County,”in Ursula Munster,Shiho Satsuka,and Gunnel Cederlof(eds.),Asian Environments:Connections across Borders,Landscapes,and Times,RCC Perspectives 2014,no.3,pp.11-16.
    (4)杨根生、刘阳宣、史培军:《黄河沿岸(北长滩——河曲段)风沙问题的初步探讨》,《中国沙漠》1987年第1期;何彤慧:《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马程远:《豫东、豫北风沙问题的初步分析》,《中国沙漠》1982年第2期;《豫东、豫北风沙的危害和治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第3期;时明芝:《黄河故道沙地杨树人工林不同间作方式的比较》,《林业科学》2003年第4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延津试验站:《黄河故道沙地科技开发效益评价》,《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第2期。
    (1)清代国史馆:《清国史·河渠志》(嘉业堂钞本),中华书局,1993年,第857页。
    (2)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2页。
    (3)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水利水电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4)翟自豪:《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兰考县图书馆藏,1998年,第13页。
    (5)Martin Knoll,Uwe Lubken,and Dieter Schott,Rivers Lost,Rivers Regained:Rethinking City-River Relations,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17,p.4.
    (6)[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6《河渠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3741页。
    (7)[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6《河渠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3741页。
    (8)[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6《河渠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3747页。
    (9)[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6《河渠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3750页。
    (10)[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02页。
    (1)兰考县民间文学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河南兰考县卷》,兰考县图书馆藏豫内资料,1990年,第106-107页。该故事1988年采录于兰考县东坝头的46岁村民翟自豪。
    (2)Yi-Fu Tuan,Landscapes of Fea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9,p.70.
    (3)胡梦飞:《官民互动的典范:明清时期河神黄大王信仰的历史考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4)王震宇主编:《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太行山民间故事》,中原农民出版社,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新乡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藏,1992年,第239页。
    (5)[清]卞宝第:《方岳采风录》卷1《开封府·兰仪县》,光绪八年(1882),中国数字方志库。
    (6)Yi-Fu Tuan,Landscapes of Fea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9,p.6.
    (7)Yi-Fu Tuan,Landscap es of Fea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9,p.6.
    (8)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50页。
    (9)辛德勇:《黄河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2页。
    (1)清代国史馆:《清国史·地理志》(嘉业堂钞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8页。
    (2)清代国史馆:《清国史·地理志》(嘉业堂钞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8页。
    (3)据翟自豪:《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兰考县图书馆藏,1998年,第15-18页)而得。
    (4)清代国史馆:《清国史·地理志》(嘉业堂钞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7页。
    (5)[清]纪黄中、王绩修,宋宣纂:《仪封县志》卷2《地理志·封域》,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中国数字方志库。
    (1)[清]纪黄中、王绩修,宋宣纂:《仪封县志》卷2《地理志·封域》,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中国数字方志库。
    (2)[清]纪黄中、王绩修,宋宣纂:《仪封县志》卷2《地理志·封域》,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中国数字方志库。
    (3)[清]纪黄中、王绩修,宋宣纂:《仪封县志》卷2《地理志·封域》,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中国数字方志库。
    (4)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63页。
    (5)胡恒:《厅制的起源及其在清代的演变》,《文史》2013年第2期。
    (6)[日]真水康树:《清代“直隶厅”与“散厅”的“定制”化及其明代起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7)据翟自豪:《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兰考县图书馆藏,1998年,第15-18页)而得。
    (8)[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2《沿革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48页。
    (9)[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2《沿革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48-49页。
    (10)[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2《沿革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50页。
    (11)据翟自豪:《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兰考县图书馆藏,1998年,第15-18页)而得。
    (12)[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6《田赋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57页。
    (13)[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6《田赋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46页。
    (14)[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62《地理九》,中华书局,1976年,第2069页。
    (15)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5页。
    (16)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5-6页。
    (1)据[民国]刘德岑:《河南省民权县设治始末》(《禹贡》1935年第10期)言:本来民国十七年(1928),准备“划睢、考、兰、宁四邑边地,于适中地点填设县治,用敷新治”,建立民权县,但因考城“有特殊情形,与其划而滋纠纷,毋宁完全不划之为愈”,故民权县之划界,“仅睢、杞两县各一部分而已”。又据民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民权县志·地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2页)载:至1956年5月,划兰考县东南区域10乡归属民权。需注意的是,至此考城1区域划归给民权县,今天兰考县区域基本形成。
    (2)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4页。
    (3)Ling Zhang,“The Journey of Sand:How the Yellow River Has Shaped Lankao County,”in Ursula Munster,Shiho Satsuka,and CGunnel Cederlof(eds.),Asian Environments:Connections across Borders,Landscapes,and Times,RCC Perspectives2014,no.3,p.12.
    (4)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49页。
    (5)《各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1937年第1期,第85页。
    (6)翟自豪:《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兰考县图书馆藏,1998年,第28页。
    (7)Yi-Fu Tuan,Landscapes of Fea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9,p.7.
    (8)[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6《河渠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3748页。
    (9)[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6《河渠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3750-3751页。
    (1)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6页。
    (2)《药材下大田,危险!》,《医药经济报·传统医药》2001年12月26日第A02版。
    (3)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9页。
    (4)[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7《物产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65页。
    (5)[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7《物产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65页。
    (6)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11页。
    (1)[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7《物产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68-369页。
    (2)[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7《物产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69页。
    (3)[民国]景学钤:《改革全国盐政计划书》,《庸言》1913年第3期。
    (4)[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6《田赋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48-349页。
    (1)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各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1937年第1期,第85页。
    (2)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各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1937年第1期,第85-86页。
    (3)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各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1937年第1期,第87页。
    (4)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各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1937年第1期,第85-86页。
    (5)[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6《田赋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21页。
    (6)《黄河故道花果香——访河南兰考县仪封园艺场》,《人民日报》1961年8月12日,人民数据库。
    (7)[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6《田赋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21页。
    (8)Ling Zhang,“The Journey of Sand:How the Yellow River Has Shaped Lankao County,in Ursula Munster,Shiho Satsuka,and Gunnel Cederlof(eds.),Asian Environments:Connections across Borders,Landscapes,and Times,,RCC Perspectives2014,no.3,p.15.
    (9)Arthur F.McEvoy,"Working Environments: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Industrial Health and Safety,"Technology and Culture,supplement to vol.36(April 1995):S150.
    (10)A.Hunter Dupree,"Comment: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Society and the Need for Historical Perspective,"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 10(October 1969):528-34.
    (11)《兰考人民胸怀朝阳征战黄河》,《人民日报》1969年9月19日,人民数据库。
    (12)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49页。
    (13)翟自豪:《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兰考县图书馆藏,1998年,第95页。
    (14) Ling Zhang,“The Journey of Sand:How the Yellow River Has Shaped Lankao County,”in Ursula Munster,Shiho Satsuka,and Gunnel Cederlof(eds.),Asian Environments:Connections across Borders,Landscapes,and Times,RCC Perspectives 2014,no.3,p.12.
    (1)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49页。
    (2)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50页。
    (3)笔者于2017年4月底赴兰考县做田野调查所得口述史资料。
    (4)《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日报》1966年2月18日,人民数据库。
    (1)《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人民日报》1964年11月20日,人民数据库。
    (2)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50页。
    (3)《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日报》1966年2月18日,人民数据库。
    (4)《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日报》1966年2月18日,人民数据库。
    (5)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50页。
    (6)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50页。
    (7)兰考黄河修防段革命委员会、兰考三义呰闸门管理段革命领导小组:《兰考治黄发展史(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图书馆藏,1975年,第50页。需注意的是,或许材料中的数据受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的影响而存在夸大的可能,但据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165-181页)言:近代华北平原(冀鲁豫)的粮食亩产约为250多斤。故笔者认为,该材料中三义寨的亩产840000/2500=336斤是比较可信的。
    (8)兰考县革委会通讯组:《兰考盐碱地稻菽千重浪——三义寨公社盐碱地水稻大面积丰收记实》,《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7日,人民数据库。
    (9)《兰考人民胸怀朝阳征战黄河》,《人民日报》1969年9月19日,人民数据库。
    (1)口天:《速生优质树种——泡桐》,《植物学杂志》1975年第4期。
    (2)笔者于2017年4月底赴兰考县做田野调查所得口述史资料。
    (3)华敏:《黄河故道花果香——访河南兰考县仪封园艺场》,《人民日报》1961年8月12日,人民数据库。
    (4)《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日报》1966年2月18日,人民数据库。
    (5)河南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河南史志资料丛编·河南土特产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3页。
    (6)马鹤青:《兰考城赶集记》,《人民日报》1981年4月25日,人民数据库。
    (7)阎永复:《兰考在沙荒地种沙打旺》,《人民日报》1983年11月8日,人民数据库。
    (1)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11页。
    (2)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8页。
    (3)乔世英:《枸杞——盐碱地上一个宝》,《植物学杂志》1976年第1期。
    (4)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7页。
    (5)河南省兰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兰考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26-327页。
    (6)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29页。
    (7)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19页。
    (8)朱广智:《责任制给兰考县农民带来无比喜悦,战胜五十年未遇的大旱,夺得小麦历史最高产量》,《人民日报》1981年6月19日,人民数据库。
    (9)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16页。
    (10)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16页。
    (11) James C.Scott,Seeing Like A State: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1988,p.2.
    (1)王新厚、郭善德:《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河南省兰考县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图书馆藏,1987年,第19页。
    (2)[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7《物产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65页。
    (3)[民国]张之清修、田春同纂:《考城县志》卷7《物产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65页。
    (4)王瑞芳:《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研究评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