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政权下乡与双层治理结构的形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 the New Age the Regime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Formation of Double-Level Governance Structure
  • 作者:王海娟 ; 胡守庚
  • 英文作者:Wang Haijuan;Hu Shougeng;
  • 关键词:政权下乡 ; 双层治理结构 ; 行政下乡 ; 村民自治 ; 国家与社会互动
  • 英文关键词:regime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double-level governance structure;;administrative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villagers' autonom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79
  •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反农地细碎化的治理模式及其实践类型研究”(2018M63293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转型机理与模式调控研究”(16YJAZH01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圈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评价模型及模式优化研究”(14YJCZH192)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905010
  • 页数:7
  • CN:05
  • ISSN:32-1302/C
  • 分类号:83-89
摘要
在国家输入大量财政资源推动乡村发展和振兴的新时期,新一轮政权下乡扩大了基层行政的范围和改变了基层治理结构,需要重新探讨国家行政与村民自治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研究发现,行政扩大化使得村干部职业化和村级治理规范化,增强了村级组织的行政能力;一些农村地区通过自治单位下沉的方式创新村民自治制度,提升了村民自治能力。这些农村地区形成了行政与自治有机衔接的双层治理结构,推进了基层治理现代化。双层治理结构形成的内在动因是国家与农民利益一致化,外在条件是国家行政能力和制度能力的提高。将双层治理结构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有利于解释资源输入时期的基层治理实践,并提供理论指导。
        Absrt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resource input,the regime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grass-roots administ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explor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on and villagers' autonomy.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xpansion of administration has led to village cadres professionalized and village-level governance standardized,and strengthens the administrative ability of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s. Local governments innovate the villagers' autonomy system through the sinking of autonomous units,and enhance the villagers' autonomy ability. In rural it has formed a double-level governance structure,which has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The internal cause of the double-level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farmers,and its external condition i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ate's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and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aking the double-level governance structure a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is conducive to explore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problems in the period of resource input,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grassroots governance practice.
引文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60页。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2页。
    (3)(5)贺雪峰:《试论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中国乡村研究》2009年总第4辑。
    (4)张厚安:《乡政村治---中国特色农村政治模式》,《决策》1996年第8期。
    (6)欧阳静:《村级组织的官僚化及其逻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王丽惠:《控制的自治:村级治理半行政化的形成机制与内在困境---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的问题讨论》,《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2期。
    (8)赵秀玲:《微治理:“微自治”与中国基层民主治理》,《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5期。
    (9)杜姣:《村治主体的缺位和再造---以湖北省秭归县村落理事会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第7期。
    (10)李祖佩、杜姣:《分配型协商民主:“项目进村”中村级民主的实践逻辑及其解释》,《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3期。
    (11)李姿姿:《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学术界》2008年第1期。
    (12)王向阳:《改革开放后村干部职业化和行政化之路---基于我国东中西部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13)桂华:《“三农”形势新变化与我国乡村治理转型》,《长白学刊》2018年第3期。
    (1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6页。
    (15)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6)景跃进:《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转换---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再思考》,《治理研究》2018年第1期。
    (17)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再造村民自治主体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湖北秭归县村民自治改革试验“幸福村落”建设考察评估》,调研报告。
    (18)徐勇:《论中国农村“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稳定与完善》,《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5期。
    (19)白钢:《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建设评议》,《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0)徐勇、赵德健:《找回自治: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1)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开放时代》2001年第12期。
    (22)李紫娟:《农村治理新范式:构建基层互动治理》,《学海》2017年第1期。
    (23)李大宇、章昌平、许鹿:《精准治理:中国场景下的政府治理范式转换》,《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1期。
    (24)[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68-69页。
    (25)王海娟、贺雪峰:《资源下乡与分利秩序的形成》,《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期。
    (26)汪锦军:《嵌入与自治:社会治理中的政社关系再平衡》,《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2期。
    (27)王德福:《政策性与公益性:中部农村的双层治理结构与逻辑》,《青年研究》2011年第4期。
    (28)林辉煌、王德福:《双结构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以粤北高村的治理实践为表达对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