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史源综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the Historical Resources of Outline of Nam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Each Dao of Dunhuang Version
  • 作者:冯雷
  • 英文作者:Feng Lei;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诸道山河地名要略》 ; 史源 ; 《元和郡县图志》 ; 《十道四蕃志》 ; 十道四方志
  • 英文关键词:Outline of Nam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Each Dao;;historical resources;;Record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ries During the Yuanhe Period;;Shi Dao Si Fan Zhi;;Shi Dao Si Fang Zhi
  • 中文刊名:ZGL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年:2019
  • 期:v.34
  •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7TS105)
  • 语种:中文;
  • 页:ZGLD201901016
  • 页数:8
  • CN:01
  • ISSN:61-1027/K
  • 分类号:120-127
摘要
关于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之史源,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元和郡县图志》"说、"十道四方志"说及"《十道四蕃志》"说三说。但慎而审之,其史源问题至今并未能很好的解决,故有重新探讨之必要。从体例、文本对勘及相关史料所记《要略》撰述取材等角度论证,可知"《图志》"说不准确;从常理、版本、目录及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等角度论证,可知"《十道四蕃志》"说不正确;在"《图志》"说及"《十道四蕃志》"说论证的基础上,从文本对勘及中国历代地理总志取材的角度来观照"十道四方志"说,最终考定其史源为十道四方志。
        Scholars had given three versions of the historical resources of Outline of Nam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Each Dao of Dunhuang Version successively(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tline).They are Record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ries During the Yuanhe Period,Shi Dao Si Fang Zhi and Shi Dao Si Fan Zhi.Its historical resource is not clearly identified until nowadays.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is issu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yle,text and revelant historical material,find the version of Record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ries During the Yuanhe Period is not its historical resource.It researchs the transi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ang Dynasty,logical thinking,editions and catalogues find Shi Dao Si Fan Zhi is also not correct resource.It explores material of Chinese Geography Records in each dynasty and compares different texts prove that Shi Dao Si Fang Zhi is Outline's historical resource.
引文
(1)图版参见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267-286页;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3辑第12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350-354页;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192-234页;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69-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34页;李德范:《王重民向达所摄敦煌西域照片合集》第6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2022-2041页。录文参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69-77页;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0-108页;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73-198页;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4部第5册(总第17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1808-11815页。
    (2)《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以下简称《要略》,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以下简称敦煌本《要略》。
    (3)《新唐书》卷169《韦贯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56页。
    (4)《资治通鉴》卷249,宣宗大中九年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179页。
    (5)《新唐书》卷58《艺文二》,第1506页。
    (1)罗振玉:《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跋》,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第27页。
    (2)以下简称《图志》。
    (1)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179页。
    (2)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179页。
    (3)[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7页。
    (4)[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三》,第397页。
    (5)[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卷41《河东道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75页。
    (6)[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卷41《河东道二》,第876页。
    (7)[唐]裴廷裕撰、田廷柱点校:《东观奏记》卷中,“上每孜孜求理”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10页。
    (8)[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2《政事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7页。据周勋初先生考证,丛刊本《唐语林》“宣宗密召学士韦澳”条的史源即是同引的丛刊本《东观奏记》“上每孜孜求理”条(参看丛刊本《唐语林》“宣宗密召学士韦澳”条)。
    (9)《新唐书》卷169《韦贯之传》,第5156-5157页。《玉海》卷15《地理·地理书》“唐山河地名要略”条征引《新唐书》韦澳本传此条材料同([宋]王应麟撰:《玉海》卷15《地理·地理书》“唐山河地名要略”条,(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影印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中华再造善本-647))。
    (10)以下简称丛刊本《东观奏记》。
    (11)以下简称丛刊本《唐语林》。
    (1)查屏球:《新见最早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兼论梁祝故事在唐宋流行》,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5-76页。
    (2)唐雯:《晏殊〈类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71-172页;夏婧:《唐梁载言〈十道志〉辑校》,袁行霈:《国学研究》第30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12页;刘振刚:《〈新唐书·韦澳传〉献疑一则》,《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1期,第174页。
    (3)张固也:《唐代史部佚书考(选录)》,张固也:《唐代文献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5-46页。张先生虽然认为《要略》乃本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但同时亦认为两书所存佚文无多,尚难以断定。
    (4)赵庶洋:《敦煌写本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史源新考》,《文史》2014年第3辑,第287页。
    (5)采访的古义是不仅要广泛搜集相关材料,而且要向相关知情人士深入了解、核实相关事实,以求内容的广博性和准确性。
    (6)《资治通鉴》卷249,宣宗大中十三年条,第8198页。
    (7)表3所引《新唐书》韦澳本传“为学士时”条,宣宗命韦澳撰书,韦澳“乃取十道四方志,手加紬次,题为《处分语》”,此正可印证笔者上述的推测。《玉海》:“《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名《处分语》,一名《新集地理书》。”([宋]王应麟撰:《玉海》卷15《地理·地理书》。“唐山河地名要略”条)既然叫《新集地理书》,那就应是博采众书而成,此亦可印证笔者上述的推测。
    (8)参看丛刊本《唐语林》“宣宗密召学士韦澳”条之“四蕃志”校记(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2《政事下》,第87页)。
    (1)据前揭之论证,韦澳奉旨撰书所“采”之材料,表3所引丛刊本《东观奏记》“上每孜孜求理”条作《十道四蕃志》似应有误。
    (2)[宋]王尧臣等撰、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卷2《地理类》,《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3)[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四·地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575页。
    (4)[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四·地里》,第1576页。
    (5)[清]徐松:《四库阙书目·地理类》,《宋史艺文志附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280页。
    (6)叶德辉:《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地理》,《宋史艺文志附编》,第334页。
    (7)[宋]王应麟:《玉海》卷15《地理·地理书》,“唐郡国志十道志地理志”条。
    (8)[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8《地里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41页。
    (9)[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8《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39页。
    (10)[宋]马端临著、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标校:《文献通考·经籍考》卷31《史部·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747页。
    (11)《宋史》卷204《艺文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152页。
    (12)王庸:《中国地理学史》,(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205页。史念海先生亦云唐代有关地理的著述,“其所记载的大多是当时的地理,其中不乏采取前代的故实,其本来的目的也只是对当时的地理多所说明”(史念海:《唐代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1)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第90-91页。
    (2)《隋书》卷33《经籍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87-988页。
    (3)来新夏:《方志学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页。
    (4)《隋书》卷33《经籍二》,第988页。
    (5)《隋书》卷33《经籍二》,第988页。
    (6)[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职方郎中员外郎”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61-162页。
    (1)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28页。
    (2)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44页。
    (3)来新夏:《方志学概论》,第59页。
    (4)史念海:《论旧方志与新方志》,史念海、雷尔琴:《方志刍议》,(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5)[宋]王应麟:《玉海》卷15《地理·地理书》,“太平寰宇记”条。
    (6)薛虹:《中国方志学概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