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azu: The Road From Folk Worship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作者:王霄冰 ; 林海聪
  • 英文作者:Xiaobing Wang;Haicong Lin;
  • 关键词:民间信仰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俗 ; 妈祖
  • 中文刊名:WHYA
  • 英文刊名:Cultural Heritage
  • 机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
  • 出版日期:2013-11-20
  • 出版单位:文化遗产
  • 年:2013
  • 期:No.27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课题批准号:12JJD780007)的阶段性成果之
  • 语种:中文;
  • 页:WHYA201306005
  • 页数:11
  • CN:06
  • ISSN:44-1645/G0
  • 分类号:40-48+162-163
摘要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并得到了朝廷的青睐和加封。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妈祖信俗则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溯与反思妈祖信俗从一种地方性民间信仰成长为人类"非遗"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认识到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思潮与民间信仰之间的互动、互构及相互依赖关系。对于民间信仰的承载主体而言,"非遗"不应仅仅是该信仰在当代社会取得合法性的一种手段,而且更应成为它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造和重新建构的一个契机。
        The worship of Mazu,goddess of the sea,originated in Meizhou,Fujian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spread along the coast with the expansion of maritime trade. It eventually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imperial authorities who raised Mazu cult to an official status. Thus it was authorized and standardized. In modern times,studies focus on the Mazu belief because of its native and special character. Recently,Mazu is becoming a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on a global scale. Reflecting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zu cult we notice the reactive and inter- constru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politics,social movements and folk believes. For those who believe in Mazu the nomination of the Mazu cult as a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 means not only a way to gain official legitimacy,but also can be seen as a chance for self reflection,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引文
①除“妈祖”以外,还有“娘妈”、“马祖”、“天后”、“天上圣母”等称呼。本文除特别声明之处,一般行文过程中统一使用“妈祖”作为这一海洋女神的指涉性称呼。
    ②有关妈祖身世的文献和研究资料,可详参(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蒋维琰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无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天妃娘娘》、《天后圣母圣迹图志》、《天上圣母源流因果》,蒋维琰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21、296-297页,林明峪:《妈祖传说》,台北:东门出版社1988年版,第60-86页;李露露:《妈祖信仰》,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6页;林洪国:《妈祖世系及莆田天后宫史迹》,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2-93页;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75-306页;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2页;石万寿:《台湾的妈祖信仰》,台北:台原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4页;[日]增田福太郎:《台湾宗教信仰》,黄有兴译,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308-322页。
    ③持此意见者,多是古人以“天地阴阳”观念作为解释。也有学者认为妈祖只是凡女,称其为海神,不过是民众迷信附会。详细内容可参见(明)刘基:《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蒋维琰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50页;(明)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一·姓名·鬼神》,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69-270页;(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天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59-761页;(民国)李幹忱:《破除迷信全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影印,第564-565页。
    ④(明)《南渚林氏族谱·灵女》,蒋维琰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68页。
    ⑤多数学者认同这一说法,但是蔡相煇认为妈祖为女摩尼教徒,石万寿则认为妈祖既非巫媪、也非摩尼教徒,而是一位聪明正直、会预测天象的凡人渔女。详见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290-306页;石万寿:《台湾的妈祖信仰》,第33-34页。
    ⑥有关妈祖生命的最终归宿,有三种猜测:一种是溺水而亡,有救父说和自杀说;一种是病夭;一种则是“重阳飞升”,以合道教“尸解”观念。持非正常死亡的学者,多是从“常衣朱衣”这一传说环节上进行阐述,认为是女性死后成为厉鬼的象征,正是对鬼神的恐惧才使民众开始为其建庙。实际上,“朱衣”恰是古人对神性的一种外在描述,不仅是妈祖,还有陈靖姑的神迹故事里也有相似的情节,男性神灵如关公则以“红灯”作为显灵的标志。相关研究可参见戴闻达(L.Duyvendak),The True Dates of the Chinese Maritime Expeditions in the Early Fifteenth Century,T’ong Pao 34:344(1939);林明峪:《妈祖传说》,第107-111页;庄德仁:《显灵:清代灵异文化之研究——以档案资料为中心》,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2004年版,第155-158页;罗春荣:《妈祖传说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6页;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9-72页。
    ⑦(宋)黄岩孙撰、仙游县文史学会点校:《仙溪志·卷三·祠庙·三妃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⑧(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蒋维琰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页。
    ⑨有关宋代对巫觋的信仰与崇拜研究,可详参王章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宋代巫觋信仰研究》,香港: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版;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第32-37页。
    ①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46-52页;朱金明:《谈妈祖信仰的初期传播》,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51-55页;徐恭生、翁国珍:《海上贸易与妈祖信仰的传播》,林文豪主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317页;安焕然:《宋元海洋事业的勃兴与妈祖信仰形成发展的关系》,龚鹏程主编:《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513-585页;[美]韩森:《变迁之神》,包伟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145页;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0,242-246页。
    ②李献璋并不认同此说,他认为妈祖首先开显于圣墩,然后才有民众生造“湄洲屿女神”这一来源之说,反而是圣墩庙早于湄洲屿祖庙。然而从历史来看,湄洲屿在信众们的心中已经逐渐塑造成“圣地”,而且林明峪、徐晓望、李露露、石万寿等学者也多持这种意见。笔者认为,以传说反推都有掣肘之处。循以常理,倘若无湄洲祖庙和当地信众的崇祀,妈祖信仰在百年后突然立庙,既稍显突兀,实现的难度也略大,故认同先有湄洲屿祖庙之说。相关文献,参见李献璋:《妈祖信仰の研究》,泰山文物社刊1979年版,第10-13页;林明峪:《妈祖传说》,第119-124页;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第58-59页;李露露:《妈祖信仰》,第38-41页;石万寿:《台湾的妈祖信仰》,第98-100页。至于圣墩祖庙的具体位置则有两派意见,此处不赘述,详细论证可见蒋维琰:《一篇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的发现及其意义》,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第26-35页;庄景辉、林祖良:《圣墩顺济祖庙考》,林文豪主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第392-410页;蒋维琰:《关于圣墩遗址问题的再商榷》,林文豪主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第411-415页。
    ③李露露:《妈祖信仰》,第38-40页;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555页。
    ④(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蒋维琰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2页。
    ⑤在宋代,这种人死后充任某方神祇的现象很常见。相关研究可见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22页。
    ⑥(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蒋维琰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1页;张大任:《宋代妈祖信仰起源探究》,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年,第36-50页。
    ⑦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96-100,279,305-306页。
    ⑧无名氏:《天后圣母圣迹图志》,蒋维琰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296-304页。
    ①详细的传播路线和妈祖宫庙的分布情况,可查阅黄秀琳:《妈祖文化与旅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8页;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4,43-56,394-398页;李献璋:《妈祖信仰の研究》,第317-376页;张大任编:《妈祖宫集(国内)》,打印本;江灿腾:《国际的妈祖:信仰传播与学术研究》,《历史月刊》1993年第63期,第61-63页;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第144-153页。
    ②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555-560页;肖一平:《妈祖的历代褒封》,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第71-91页;石万寿:《宋元明妈祖的封谥》,《成大历史学报》第17号,第129-146页;石万寿:《台湾的妈祖信仰》,第38-95页;李献璋:《妈祖信仰の研究》,第205-314页。
    ③本文仅挑选妈祖历代祭祀仪制与规格中较为重要的阶段进行罗列,详细的论述可参见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考述》,宁波: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72-102页;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第186-209页。
    ④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与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首先提出妈祖为“林氏女”,元代程端学的《福惠明著天妃庙记》则首次提及妈祖家世,明万历王圻修纂的《续文献通考》第一次明确了“天妃父积庆侯林孚,母显庆夫人王氏”,最后形成清代林清标《敕封天后志》所云的“妃父林惟悫”之说。此外,还有“林愿”之说,学界多认为此乃后世文人信士、林氏族人为提高妈祖神格,方增衍附会所致。
    ①Judith Boltz,In Homage of T’ien-Fei,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06:1,pp.211-232;陈宠章、杨兆添:《试论妈祖信仰的宗教属性》,《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第338页;谢重光:《妈祖与我国古代河神、海神的比较研究》,林文豪主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第100-101页。
    ②谢重光:《妈祖与我国古代河神、海神的比较研究》,林文豪主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第100-101页;罗春荣:《妈祖传说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5页;李丰楙:《妈祖传说的原始及其演变》,《民俗曲艺·妈祖进香专辑》,1983年第25期,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第120-152页;李献璋:《妈祖信仰の研究》,第94-152页;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41-176页。
    ③王见川:《施琅与清初台湾的妈祖信仰:兼谈“天上圣母”的由来》,《汉人宗教、民间信仰与预言书的探索》,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89-91页。
    ④有关妈祖的“标准化”问题,最初由华琛(James L.Watson)提出,宋怡明则对华琛的研究进行补充。见[美]华琛:《统一诸神:在华南沿岸推动天后信仰(960-1960)》,[美]华琛、华若璧:《乡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别及礼仪》,张婉丽、盛思维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255页。亦可见《神明的标准化——华南沿海天后的推广,960-1960年》,陈仲丹、刘永华译,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149页;[美]宋怡明:《帝制中国晚期的标准化和正确行动之说辞》,刘永华、陈贵明译,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170页。
    ⑤林元柏:《妈祖庙与三妃庙》,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第240-241页;谢重光、邹文清:《三圣妃信仰与三奶夫人信仰关系试析》,《文化遗产》2011年第4期,第114-120页。
    ⑥此处借用了康豹研究吕祖时的表述,见[美]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祖信仰》,吴光正译,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
    ⑦张珣:《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回顾》,《新史学》1995年第6卷第4期,第90页。
    ⑧来新夏主编,张格、张守谦点校:《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津门纪略》,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尚洁:《天津皇会》,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马书田、马书侠:《全像妈祖》,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86-88,216页。
    ⑨孙晓天:《辽宁地区妈祖文化调查研究——以东港市孤山镇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195页;王芳辉:《标准化与地方化——宋元以来广东的妈祖信仰研究》,《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第98-105页。
    虽然妈祖受到官方的礼遇,成为国家正祀。但自宋代以来,也存在着诸多儒生对妈祖信仰的性质、妈祖信仰的越界问题进行抨击和辩护。见[美]韩森:《变迁之神》,包伟民译,第146-147页;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255-271页。
    李伯重:《“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47-58页。
    ①甚至有些地区的民众参考妈祖的“标准化”模式,对区域的其他女性神灵进行主动的“标准化”。见谭伟伦:《申遗背后的曹主娘娘信俗研究》,《民俗曲艺》2011年第174期,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第259-304页。
    ②这一时期的“妈祖研究”基本上将民间的妈祖信仰实践视为“迷信”,国民政府也曾计划取缔全部妈祖宫庙,后由于福建林氏宗族的再三陈情,并将妈祖庙改名为“林孝女祠”方才得以保存。有关民国时期的妈祖研究成果和妈祖宫庙境遇情况,已有不少文章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参见张珣:《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回顾》,《新史学》1995年第6卷4期,第89-126页;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1-40页;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第4-14页;无逸:《民国以来妈祖研究概述》,《历史月刊》1993年第63期,第54-60页。
    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46-65页。
    ④1987年研讨会会议成果由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辑,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名为《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同时,该年为民间传说“妈祖成道千年”的时间,两岸都曾举办活动庆祝。
    ⑤该次会议成果已由林文豪主编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名为《海内外学人论妈祖》。
    ⑥林文金:《应该重视妈祖文化研究》,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第1-5页;林其锬:《“五缘”文化的传承与变异——论妈祖文化现象》,林文豪主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第51页;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第5、35页;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第1-16页。
    ⑦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黄秀琳:《妈祖文化与旅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陈添寿、蔡泰山:《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台北:兰台出版社2007年版;张珣:《妈祖信仰与文化产业:人类学的个案研究——以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为例》,《莆田学院学报》2012年第19卷第3期,第1-7页;陈淑媛、黄育聪:《创意文化产业:妈祖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向——莆田妈祖文化产业深度开发策略研究》,《莆田学院学报》2007年第14卷第4期,第84-89页;陈淑媛、黄新丰:《妈祖文化品牌在产业界的延伸与创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31卷第11期,第111-114页;蔡泰山:《妈祖文化遗产对妈祖文化产业发展之重要启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2008年第18期,第60-65页;廖芮茵:《妈祖文化与产业发展》,彭文宇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308页;孟建煌、颜珊珊:《论妈祖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方向——以妈祖文化创意产业为例》,彭文宇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4-352页。
    ①肖一平:《妈祖的历代褒封》及《海神天后与华侨南进》,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第91及175页;郭美娟:《海神天后与旅游》,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第192页。
    ②陶立璠:《妈祖祭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兼谈“非遗“名录评审的理论和实践》,《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乌丙安:《国宝“妈祖祭典”: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价值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132页。
    ③杨美惠:《横跨台湾海峡的女神妈祖:国界、进香和卫星电视》,林美容、张珣、蔡相煇主编:《妈祖的信仰与变迁》,台湾宗教学会2003年版,第205-233页;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续编)》,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46-247页;林庆扬:《网络传播学视野下的海峡两岸妈祖网站对比研究》,彭文宇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316页。
    ④程元郎、邱盛:《封片卡上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彭文宇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328页。
    ⑤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续编)》,第246-254页。
    ⑥《传承妈祖文化播撒慈善爱心》,《深圳侨报》2012年7月23日A6版。
    ①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469-516页;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续编)》,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第376-398页;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相关的研究,除前述蔡相煇与张珣外,还可参见范宏纬:《两岸民间信仰交流之研究——以闽台妈祖交流活动为例》,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家麟:《政教关系与两岸宗教交流——以两岸妈祖庙团体为焦点》,《新世纪宗教研究》2002年第1卷1期,第33-76页;庄伯和:《两岸民俗文化交流之现状与展望》,及李丰楙:《两岸宗教交流之现状与展望》,朱荣智主编:《两岸交流面面观》,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1993年版,第329-347,349-372页;曲金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61页;蔡泰山:《妈祖文化与两岸关系发展》,台北:立得出版社2004年版。
    ③“妈祖祭典”的序号及编号为484 X—36,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fenlei.jsp?qmode=gjml_class&pm=10&page=2(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④“天津皇会”的申报单位为天津市民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jsp(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⑤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lg=en&pg=00243#227(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⑥Letter of Commitment,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doc/src/00227-community_consent.pdf(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⑦“洞头妈祖祭典”的申报地区为浙江省洞头县,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3.jsp(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①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第370-375,378-38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