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壁兴替:宋代文学中的小县镇与大时代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ise and Fall of Lingbi 灵壁:A Small Town and Big Time in the Literature of Song Dynasty
  • 作者:李贵
  • 英文作者:Li Gui;
  • 关键词:宋代文学 ; 灵壁书写 ; 基层地方 ; 文化地理学
  • 中文刊名:WXYC
  • 英文刊名:Literary Heritage
  • 机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出版单位:文学遗产
  • 年:2018
  • 基金:上海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宋代地方书写的文本类型研究”(项目编号2018110066)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XYC201806009
  • 页数:15
  • CN:06
  • ISSN:11-1009/I
  • 分类号:86-100
摘要
零壁从镇到县,从宋朝灵壁县到金国灵璧县,见证王朝兴衰和国族更替,是典型的基层区域。北宋的张园(兰皋亭)书写最早赋予灵壁以地方性,苏轼的作用尤为显著。纵贯两宋的灵壁石书写呈现个体玩好与家国天下交织的状况,灵壁石成为一种关涉个体、家国、天下的"尤物"。南宋文学在书写灵壁时为北宋招魂,寄寓故国之思,"灵壁断流"意象是压抑的政治现实的象征。小县镇灵壁的兴替,见证了两宋大时代的变迁。宋代文学创造了灵壁,也表现出文人士大夫的自我认识。因此既要关注地理如何影响文学,也要细读文学如何界定地方。宋代文学的灵壁书写对基层地域的研究也有特殊意义。
        
引文
(1)唐顺英、周尚意《浅析文本在地方性形成中的作用---对近年文化地理学核心刊物中相关文章的梳理》,《地理科学》2011年第10期。
    (1)李昉等编,张国风会校《太平广记会校》卷二〇四,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8册,第3097页。
    (2)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编校笺《唐才子传校笺》卷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册,第173-181页;第5册《补正》,1995年版,第196-198页。
    (3)有学者定此灵璧驿位于淮南道的宿州境内,但未加考证,盖依今天的安徽宿州市灵璧县逆推。参见李德辉《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4)司马迁《史记》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册,第322-323页。卷八《高祖本纪》亦记项羽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城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第2册,第371页)。
    (5)《清江三孔集》卷二二,《宋集珍本丛刊》影傅增湘校补《豫章丛书》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16册,第637页上。
    (6)乐史著,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册,第327-328页;校勘记,第343页。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册,第2052页。
    (8)王存著,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上册,第193-194页。
    (1)李孝聪《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侯仁之主编《环境变迁研究》第4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此据网上发布的作者修订本,2016年5月23日访问链接如下:http://www.hist.pku.edu.cn/person/dengxiaonan/tongshi_2/TD11/cankao/tangsongyunhe.htm。
    (2)周煇《北辕录》,《全宋笔记》第5编,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9册,第194页。
    (3)成寻著,王丽萍校点《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4)前引李孝聪文分析“史头县”也说:“从前后行程推考,当指灵璧,时尚未升县。”
    (5)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下册,第873、855页。参见朱东润《梅尧臣传》,《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2卷,第169-175页。
    (6)韦骧《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五,《武林往哲遗著》重雕瓶花斋吴氏影写宋乾道刊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版,第20a页。
    (7)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卷六,日本内阁文库藏宋乾道刻本,第11b-12a页。
    (8)徐松辑,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商税二商税岁额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1册,第6321页上。
    (9)《苏轼文集校注》卷三五,张志烈等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册,第3513-3514页。
    (10)参见陈振《关于宋代“镇”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1983年第3期。
    (1)《宋会要辑稿》方域六,第15册,第9385页,方域一二,第16册,第9516、9528-9529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二,第26册,第9310页,卷四○七,第28册,第9898页,卷四六九,第31册,第11207页。参见《宋史·地理志》:“元祐元年,以虹之零壁镇为县,七月,复为镇。七年二月,零壁复为县。政和七年,改零壁为灵壁。”(《宋史》卷八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册,第2179页)
    (2)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卷一四《凤阳府·灵璧县》,《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影明崇祯刊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第281册,第1673页上。
    (3)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中华再造善本》影宋刻递修本,第3a-4a页。
    (4)《金史》卷二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598页。
    (5)元好问著,常振国点校《续夷坚志》卷三《潼山庄氏》,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页。
    (6)楼钥《北行日录》卷上,《攻媿先生文集》卷一一九,《中华再造善本》影宋刻本,第12b页。
    (1)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二五,《中华再造善本》影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第2b页。
    (2)冈本不二明以为此张损之系张大有,见《夷陵への旅------欧陽修『于役志』を読む》,鹿儿岛县立短期大学《人文》第16卷,1992年8月。其说实误。按张大有字损之,长沙人,其里籍、仕履均与灵壁、学士无涉。
    (3)胡宿《文恭集》卷五,《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5a-b页。
    (4)宋祁《景文集》卷二一,广雅书局影武英殿聚珍版,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6b页。
    (5)宋祁《景文宋公集》卷三二,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刻残本,第1a页。
    (6)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卷三,宜秋馆校刊《宋人集》乙编,1916年版,第8a页。
    (7)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一八据此材料判断“知硕官集贤校理”(中华书局1998年版,上册,第432页),系误读文本。
    (8)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本排印,第785册,第3页。
    (9)胡宿有《吴几复张硕……并可加骑都尉张太初可加轻车都尉制》(《文恭集》卷一七,第8a页),论者以为此张硕乃苏轼为之作记的张硕,亦误(参见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84年版,第3册,第2306页;《苏轼全集校注》第11册,第1165页注五)。盖胡宿与欧阳修、张硕父亲等为同辈,卒于治平四年(1067),而十多年后灵壁张硕犹未中举,故与胡宿制文中之张硕绝非同一人。
    (1)张方平《大宋故文定李公神道碑铭并序》,《乐全先生文集》卷三六,《宋集珍本丛刊》影清钞本,第6册,第168页。
    (2)强至有《丙午岁与府中诸君重游张氏园慨然成诗》(《强祠部集》卷八,《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排印,第2册,第106页),考诸强至生平,此丙午岁当英宗治平三年(1066),时在元城(今河北大名)或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韩琦幕府,均与灵壁张氏园无涉。
    (3)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以下简称《四库全书》本。
    (1)刘天华《园林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页。
    (2)计成著,陈植注《园冶注释》卷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页。
    (3)关于园林的借景,参见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卷,第475-479页;陈从周《建筑中的“借景”问题》,《梓翁说园》,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14页。
    (4)主张“美是生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美学概念批判》中说:“没有村落和田地,没有畜群和牧童,我们的风景也就不完全。”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中卷,第33页。
    (1)前揭谢逸《和陈倅灵璧寄莹中二首》其二首句即想象“风搅张园万木摇”,原注:“灵璧有张氏园。”
    (2)前揭许景衡《过灵壁阻雨不得游张园二绝》其一云:“何须风雨遮来客,应怕莓苔有屐痕。”其二是对早年游览张园的回忆和如今的怀恋:“当年诗酒早盘桓,无数萧萧碧玉竿。雨箨风梢如好在,故应知我转头看。”
    (3)旧题郭思编《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四库全书》本,第812册,第573页。
    (4)《答张学士书》其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五一,第8a页。按此简答复张学士有关湖园野趣之论,前一简云前日舟次专访张学士,对方不在,略见其子,与前引《于役志》记独游张园相合,故此张学士当即张充。
    (1)王水照《苏、辛退居时期的心态平议》,《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段义孚著,潘桂成译《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台北编译馆1998年版,第1-4、173-191页。
    (3)Tim Cresswell,Place:An Introduction,Oxford:Wiley-Blackwell,2015,pp.18-20,71.
    (4)吕午《摇碧阁记》将方元美之摇碧阁与张园相比拟,引用苏轼“行义求志,无适不可”之论,阐述方元美营造此阁“得非有见于坡翁记张氏之意乎?”(参见《竹坡类稿》卷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9册集部影清抄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288页)又文天祥《萧氏梅亭记》描叙喜爱萧元亨梅亭之情,亦引苏轼对张园之爱作对比(参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九,《四部丛刊》影明刻本,第9b-11a页)。
    (1)张江裁《灵璧苏东坡祠记》,《同声月刊》第3卷第11号,1944年。
    (2)Edward S.Casey,“How to Get from Space to Place in a Fairly Short Stretch of Time”,in S.Feld&K.Basso eds.,Senses of Place,Santa Fe: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1996,p.18.
    (3)程民生《宋徽宗花石纲之渊源》,《中州学刊》1987年第5期。
    (4)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中,《全宋笔记》第2编第9册,第339-340页。
    (5)陈均著,许沛藻等点校《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八,中华书局2006年版,下册,第718-719页。
    (6)苏元老《龙洞记》,碑刻现存陕西宁强县文化馆,录文据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7)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页。
    (1)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五,《四部丛刊》影旧钞本,第34a页。
    (2)邓肃《栟榈先生文集》卷一,《宋集珍本丛刊》第39册影明正德刊本,第706页。
    (3)邓肃献诗被贬一事,当在艮岳完成的宣和四年,而非《宋史·徽宗本纪》所载宣和元年(参见王兆鹏、张静《邓肃传》,王兆鹏主编《宋才子传笺证·词人卷》,辽海出版社2011年版,第410-411页)。
    (4)《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册,第351页。
    (5)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下册,第1430页。
    (6)祖秀《华阳宫记》,王称《东都事略》卷一〇六《朱勔传》附录,《四库全书》本,第382册,第687-689页。
    (7)李濂著,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页。
    (8)《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册,第28439页。
    (1)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全宋笔记》第3编第9册,第237页。参见蔡肇《得奇石于岘山》:“君不闻米家砚山入禁中,蕞尔卷石谁为容?”(《全宋诗》第20册,第13657页)
    (2)揭傒斯《砚山诗》,李梦生标校《揭傒斯全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3)周密反复说“米氏研山后归宣和御府,今在台州戴觉民家”,实将两方砚石混而为一。参见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下“米氏研山”条(《十万卷楼丛书》本,第36a页)、《志雅堂杂钞》卷上“米氏研山”条(《粤雅堂丛书》本,第21a-b页)。
    (4)周裕锴《苏轼的嗜石兴味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5)陆游《吾家旧藏奇石甚富今无复存者独道石一尚置几案间戏作三绝句》《寄题李季章侍郎石林堂》,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三、卷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8、3537页。
    (1)《石湖居士集》卷二六,《宋集珍本丛刊》第48册影明弘治活字印本,第468页上。
    (2)周密著,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后集“贾廖碑帖”条,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6页。
    (3)魏了翁《虞万州生日(刚简)》其一,《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宋集珍本丛刊》第76册影明嘉靖铜活字印本,第682页上。
    (4)程大昌《演繁露》卷三,《中华再造善本》影宋刻本,第1册,第10b-11b页。
    (5)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怪石辩》“灵璧石”条,《读画斋丛书》本,第21a-b页。
    (6)张孝祥著,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1)《北山集》卷二三,《四库全书》本,第1138册,第255页。
    (2)王阮《义丰文集》卷一,《宋集珍本丛刊》第63册影宋淳祐刻本,第382-383页。
    (3)《攻媿集》卷七,《四库全书》本,第1152册,第352页。
    (4)刘珺珺《许及之北征组诗中地理信息的诗学解读》,《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4期。
    (1)洪迈著,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乙志》卷七,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7-239页。
    (2)迈克·克朗著,杨淑华等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3)索亚指出,传统的“第一空间视角和认识论”主要关注空间形式的实在物质性,“第二空间视角和认识论”视空间为人类精神意识所构想、再现出来的形式,前者强调空间的真实性,后者强调空间的想象性。而他所谓的“第三空间”是二者的重组,对二者既吸纳又超越,是一种“真实和想象”交织的空间(參见Edward W.Soja,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Malden,MA:Blackwell,1996,pp.6、10-11)。
    (4)参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编《国家视野下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陆敏珍《宋代地方志编纂中的“地方”书写》,《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