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 作者:李天才 ; 王军涛
  • 英文作者:Li Tiancai;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知识产权保护 ; 研究主题 ; 述评
  • 英文关键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research topic;;review
  • 中文刊名:QBLL
  •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Studies:Theory & Application
  • 机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西藏大学图书馆;西藏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3-13 14:17
  • 出版单位:情报理论与实践
  • 年:2017
  • 期:v.40;No.278
  •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ZD141
  • 语种:中文;
  • 页:QBLL201703023
  • 页数:6
  • CN:03
  • ISSN:11-1762/G3
  • 分类号:130-135
摘要
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梳理,在文献内容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在本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综合知识产权保护、著作权(版权)保护、专利权保护、商标权保护、地理标志保护5个方面;然后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薄弱之处,对今后继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This paper firstly collects and comb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literature,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themes in this field in China,which mainly include comprehens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copyright protection,patent right protection,trademark right protection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Finally,the paper sums up the shortage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giv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引文
[1]孙瑞英.从定性、定量到内容分析法——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探讨[J].现代情报,2005(1):2-6.
    [2]陈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张婧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3.
    [4]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130(2):75-84.
    [5]魏清沂,罗艺.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法理分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123(4):94-101.
    [6]李依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7]文永辉,卫力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1):14-20.
    [8]张西昌.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3.
    [9]吐火加.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0]杨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探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1]李秀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67-170.
    [12]冯晓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J].知识产权,2010,20(3):15-23.
    [13]李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06(5):7-12.
    [14]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J].电子知识产权,2007(6):19-22.
    [15]李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和特别权利保护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16]王莉霞,陈荣婕,许中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9,109(5):7-12.
    [17]严永和.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之制度构建[J].文化遗产,2013(4):1-8.
    [18]党和苹,景浮英.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保护的探讨[J].法学杂志,2008(4):123-126.
    [19]孔晓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20]苏喆,张建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09-212.
    [21]张宇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6):82-83.
    [22]王光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初探[J].理论研究,2007(4):22-25.
    [23]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版权法律问题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4,119(5):163-168.
    [24]李军.土家族织锦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32(5):468-472.
    [25]张建梅,苏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式版权保护[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0(6):103-107.
    [26]刘永恒.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7]马超.传统文化专利化保护问题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28]冯延冲.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0.
    [29]马赟.多维视角下中国传统医药的国际保护[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30]王荔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9.
    [31]吴超.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2]杜路.论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D].西安:西北大学,2009.
    [33]陈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扬州:扬州大学,2010.
    [34]谢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35]吴安新,张磊.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民族艺术研究,2009(3):23-27.
    [36]刘程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37]王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问题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51-58.
    [38]齐爱民,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权保护模式[J].知识产权,2006(6):63-66.
    [39]齐爱民,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权保护模式与著作权保护模式之比较——兼论我国商标法修改的相关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93-97.
    [40]徐辉鸿,郭富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J].法学,2007(9):94-101.
    [41]翁丽红,林丹红.北京同仁堂知识产权战略分析[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6):52-54.
    [42]李士林.论南音的商标法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13(6):78-83.
    [43]文永辉.论贵州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商标权保护[J].贵州社会科学,2013,282(6):160-162.
    [44]姜广俊.从“宝庆银楼”商标争议看商标许可的后续责任[J].工商行政管理,2012(21):52-53.
    [45]肖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J].求索,2008(2):53-55.
    [46]郭玉军,唐海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新突破——以地理标志为视角[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3):48-54.
    [47]李金果,余建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9(4):349-350.
    [48]杨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再思考——以西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例[J].河北法学,2014,32(12):72-78.
    [49]黄迎新,田娜.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地理标志应用研究——以湖北武陵山区非遗生产性企业为例[C]//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174-188.
    [50]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湖南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5):136-141.
    [51]孙志国,黄莉敏,王树婷,等.重庆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95-198,201.
    [52]熊晚珍,孙志国,王树婷,等.大别山区黄冈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4):177-181.
    [53]孙志国,王树婷,熊晚珍,等.我国粮食制品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浙江农业科学,2012(4):446-449,452.
    [54]吕海荣.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关系——以热贡唐卡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09(4):69-71.
    [55]孙志国,钟学斌,王树婷,等.地理标志茶叶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6-38,44.
    [56]高耀明,范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979—2008——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高等教育专题”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18-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