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説敬胤注》所見東晉佚史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lost historical facts kept in Jing Yin's commentaries on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 作者:陳爽
  • 英文作者:Chen Shuang;
  • 关键词:《世説新語》 ; 敬胤注 ; 東晉 ; 輯佚
  • 中文刊名:WSWS
  • 机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2-01
  • 出版单位:文史
  • 年:2019
  • 基金: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中古史籍與史料的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6JJD770004)研究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WSWS201901004
  • 页数:26
  • CN:01
  • ISSN:11-1678/K
  • 分类号:37-62
摘要
作爲20世紀初在日本被重新發現的"中國古佚書"之一,南宋汪藻所撰《世説新語敘録》是極爲珍貴的《世説》早期研究著述,不僅系統著録了《世説新語》的版本源流,還獨家保存了《世説新語》在六朝時期的古注本——敬胤注。迄今爲止,學界對《世説敘録》的研究和利用主要集中在對《世説》卷帙、門類、版本等問題的探討,而對《世説敘録》所存敬胤注的關注卻極爲有限。從歷史文獻學的視角重新考察和認識,《世説》敬胤注本保存了大量已經亡佚的東晉歷史著述的原始文本,所述史事多有溢出現存其他史傳之處,是研究東晉早期歷史和六朝史學史的珍貴史料。
        
引文
(1)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6頁。
    (1)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第2884頁。
    (2)具體殘缺内容爲:《人名譜》“無譜者二十六族”之最後兩族“滿、蕭”及“又僧十九人”,《書名》一卷全部。
    (3)潘建國《日本尊經閣文庫藏宋本<世説新語>考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第86—97頁。
    (4)董康《書舶庸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1頁。
    (5)傅增湘《藏群書經眼録》卷九《子部三》:“《世説新語》注三卷,《敘録》一卷、《考異》一卷、《人名譜》一卷”,中華書局,1983年,第746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中華書局,1999年,第597頁。本文所引《世説敘録》及敬胤注文均以此本頁碼爲準,不再標示。
    (2)周祖謨《世説新語箋疏前言》,余嘉錫《世説新語箋疏》,中華書局,2007年,第1頁。
    (3)劉兆雲《<世説>探源》,《新疆大學學報》,1979年第1—2期,第6—13頁。
    (4)《世説·尤悔》“劉琨善能招延”條劉孝標注,景宋本作“敬胤”,其他傳本作“敬徹”,誤。余嘉錫案:“孝標並不採用敬胤注,而獨有此一條,蓋宋人所附入也。”《世説新語箋疏》,第1052頁。
    (5)《世説新語箋疏》,第109、507頁。
    (6)《世説新語箋疏》,第871、1052頁。
    (1)楊勇《世説新語校箋》,(香港)大衆書局1969年初版,(臺北)正文書局2005年再版,(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新版。
    (2)蔣凡、李笑野、白振奎評注《全評新注世説新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3)王能憲《世説新語研究》(中國古文獻研究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1—84頁。
    (4)范子燁《<世説新語>研究》(六朝文學叢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李建華《<世説新語>敬胤注與劉孝標注關係探析》,《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第77—80頁。
    (6)齋藤智寬《汪藻“世説敘録”譯注稿》(《東北大學中國語學文學論集》第18號,2013年12月30日)僅對《敘録》卷首做了箋釋,未涉及敬胤注文。
    (7)《世説新語研究》,第83頁。
    (8)《<世説新語>敬胤注與劉孝標注關係探析》,第80頁。
    (9)《<世説新語>研究》,第106、111頁。
    (1)湯球輯,楊朝明校補《九家舊晉書輯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湯球、黄奭輯,喬治忠校注《衆家編年體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2)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8年。
    (3)此句疑有脱誤。
    (1)“宿城郡三萬户”,今本《晉書》作“宣城郡二萬户”。
    (2)此處刻版缺損。
    (3)此處刻版缺損。
    (1)《晉書》,第143頁。
    (2)《晉書》,第1573頁。
    (3)《晉書》,第1672頁。
    (4)《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3年,第2909頁。
    (5)《晉書》,第2111頁。
    (6)《晉書》,第154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598—600頁。
    (2)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官私譜牒的狀況,詳參陳爽《出土墓誌所見中古譜牒研究》,學林出版社,2015年。
    (3)《晉書》,第1671頁。
    (4)《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4頁。
    (5)《晉書》,第1853頁。
    (6)“父”字當爲“閔”。
    (7)《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14頁。
    (1)《晉書》,第1866—1873頁。
    (2)《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22—623頁。
    (3)《出土墓誌所見中古譜牒研究》,第255—259頁。
    (4)《<世説新語>敬胤注與劉孝標注關係探析》,第77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4頁。
    (2)《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4—605頁。
    (3)《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8—641頁。
    (4)《世説新語》(景宋本),第597頁。
    (1)《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第955頁。
    (2)《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1989頁。
    (3)“秀才”前脱“舉”字,據《太平御覽》卷五一六《宗親部·兄弟》引《王隱晉書》補。
    (4)《晉書》卷六二《祖逖傳》:“及京師大亂,逖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車馬載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藥物衣糧與衆共之,又多權略,是以少長咸宗之,推逖爲行主。達泗口,元帝逆用爲徐州刺史,尋徵軍諮祭酒,居丹徒之京口。”第1649頁。
    (5)《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2頁。
    (6)《晉書》卷六一《華軼傳》:“前江州刺史衛展不爲軼所禮,心常怏怏。至是,與豫章太守周廣爲内應,潛軍襲軼,軼衆潰,奔于安城,追斬之,及其五子,傳首建鄴。”第1672頁。
    (7)《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5頁。
    (8)《晉書》卷六二《祖逖傳》作“元帝逆用爲徐州刺史”,第1694頁。
    (9)此處疑有脱誤。
    (10)《晉書》作“得二千餘人”。
    (11)此處疑有脱文。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6頁。
    (2)此句文不可解,疑有脱誤。
    (3)“士略”,今本《晉書》作“士言”。
    (4)《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7—608頁。
    (5)□處文字原缺。
    (6)《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8—609頁。
    (1)《晉書》卷一○○《祖約傳》:“司直劉隗劾之曰:'約幸荷殊寵,位選曹,銓衡人物,衆所具瞻。當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杜漸防萌,式遏寇害。而乃變起蕭牆,患生婢妾,身被刑傷,虧其膚髮。群小噂,嚻聲遠被,塵穢清化,垢累明時。天恩含垢,猶復慰喻,而約違命輕出,既無明智以保其身,又孤恩廢命,宜加貶黜,以塞衆謗。’”(第2626頁)。
    (2)《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25頁。
    (3)此處版刻漫漶不清。
    (4)《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41頁。
    (5)《隋書》,第958頁。
    (6)《漢學堂叢書·子史鉤沉·史部别史類》《黄氏逸書考·子史鉤沉》。
    (7)《廣雅書局叢書·史學·晉紀輯本》、《叢書集成初編·史地類·晉紀輯本》、喬治忠校注《衆家編年體晉史》。
    (8)《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22頁。
    (1)《晉書》卷六九《刁協傳》,第1842頁。
    (2)《晉書》卷六九《刁彝傅》,第1845頁。
    (3)《晉書》卷七○《卞壺傳》,第1866頁。
    (4)《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3頁。
    (5)《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4—605頁。
    (6)《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13—614頁。
    (1)《世説新語箋疏》卷下之上《任誕第二十三》,第872頁。
    (2)《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23頁。
    (3)《世説新語箋疏》,第537頁。
    (4)《隋書》,第958頁。
    (5)《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第1991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9—641頁。按原書此下有文字“二男,式之、放之,安城太守,封宗荔浦,又改南野,今猶有後裔。”疑非《晉紀》原文。
    (2)《隋書》卷三三,第958頁。
    (3)《廣雅書局叢書·史學·晉紀輯本》、喬治忠校注《衆家編年體晉史》。
    (4)《漢學堂叢書·子史鉤沉·史部别史類》《黄氏逸書考·子史鉤沉》。
    (5)《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22頁。
    (6)“琨”,原文誤作“楷”。
    (7)《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9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5頁。
    (2)王利器校記:“案'懲'當作'微',《晉書·祖逖傳》作'其有微功,賞不踰日',可證。”文學古籍刊行社景宋本《世説新語》附王利器《世説新語》校勘記,第70頁。
    (3)王利器校記:“案此句疑當作'聞戴都督之',戴謂戴若思,見《晉書·祖逖傳》。”文學古籍刊行社景宋本《世説新語》附王利器《世説新語》校勘記,第70頁。
    (4)《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2—603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9—610頁。
    (2)《晉書》卷一○○《祖約傳》,第2627頁。
    (3)《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13頁。
    (4)《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26頁。
    (5)“承”,原文誤作“丞”。
    (6)《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1—632頁。
    (7)《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2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22—633頁。
    (2)《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6—637頁。
    (3)此處原書版刻模糊,無法辨識。
    (4)此處原書版刻模糊,無法辨識。
    (5)此處原書版刻模糊,無法辨識。
    (6)《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7頁。按此下有述孔愉世系:“生安國、閭。閭字須言,建安太守。閭生静,字季恭,光禄大夫,開府。静生山士、山民等。山士,會稽太守。山士生景亮,太子舍人。景生廣,今太尉西曹掾。山民,新興太守。山民生道存,今步兵校尉。安國别有説。丁潭字世康,會稽山陰人。父固,字子賤。吴司徒。祖覽字孝連,始平長史[一本無史字]潭,光禄大夫。”疑非《晉陽秋》原文。
    (7)《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7頁。
    (1)《世説新語箋疏》,第606頁。
    (2)《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8頁。
    (3)《隋書》,第955頁。
    (4)《舊唐書》,第1989頁。
    (5)《南史》,第859頁。
    (6)“乏”,據《晉書》卷七六《王彬傳》補,第2006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16—618頁。
    (2)《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5頁。
    (3)《晉書》卷六五《王恬傳》,第1755頁。
    (4)《隋書》,第958頁。
    (5)《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第1991頁。
    (6)《光雅書局叢書·史學·晉紀輯本》。
    (7)《漢學堂知足齋叢書·子史鉤沉》。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5頁。
    (2)《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2092頁。
    (3)《宋書》卷一○○《沈約自序》:“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草立紀傳,止於武帝功臣,篇牘未廣。其所撰志,唯<天文>,<律歷>,自此外,悉委奉朝請山謙之。謙之,孝建初,又被詔撰述,尋值病亡,仍使南臺侍御史蘇寶生續造諸傳。”第2467頁。
    (4)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第317—320頁。
    (5)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6)《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14頁。此段下接“顗生閔、頤等,頤字子朝,護軍。頤生琳、字億林,東陽太守。玄孫顥,今尚書郎;顒,今散騎郎。父字文子,驃騎司馬,文子生停之,字元度,太常卿。停之生高,字善長,吴興太守。高生踐、思。高弟朗,字利義,太子中舍人。朗生仁昭,今新安太守”等句,當據周氏譜牒,文雖連屬,恐非《丹陽記》内容。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8—639頁。
    (2)《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41頁。
    (3)《世説新語箋疏》卷下之下《輕詆第二十六》,第970頁。
    (4)據《晉書》王敦、桓温及桓玄本傳,三人皆以揚州牧鎮姑孰,疑此句末“敦”字乃“姑孰”之脱訛。
    (5)《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3頁。
    (6)樂史著,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第1787頁。案《丹陽記》成書於宋,不及陳代事,“陳初又修爲揚州廨”一句,恐後世竄入。
    (7)《隋書》,第365頁。
    (8)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十四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6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9頁。
    (2)《晉書》,第1785頁。
    (3)《文物》2002年第7期《南京北郊東晉温嶠墓》;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修訂本),中華書局,2016年,第13頁。
    (4)《晉書》,第964頁。
    (5)此處原文誤“嶠”爲“琨”。
    (6)《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39頁。
    (7)《世説新語箋疏》卷下之下《汰侈第三十》,第1028頁。
    (8)《二十五史藝文志考補萃編》第十卷,第54頁。
    (9)《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15頁。
    (1)《世説新語箋疏》卷下之下《汰侈第三十》,第1028頁。
    (2)原書□處爲墨丁。
    (3)《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25頁。《世説敘録》此句下尚有“今云立簡文,謬矣”一句,當爲敬胤注駁議之語,非《王丞相德音記》原文。
    (4)《隋書》,第960頁。
    (5)孫啓治、陳建華《古佚書輯本目録附考證》,中華書局,1997年,第175頁。
    (6)《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4頁。
    (7)《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07頁。
    (8)鄭樵《通志》,中華書局,1987年,第781頁。
    (9)《漢唐地理書鈔》,第106頁。
    (1)《世説新語》(景宋本),第642頁。
    (2)《世説新語箋疏》,第971頁。
    (3)胡寶國《<三國志>裴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1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03—120頁,收入氏著《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商務印書館,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