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类文献刍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a Category of Documents Called “Shu”
  • 作者:章宁
  • 英文作者:Zhang Ning;
  • 关键词:“书”类文献 ; 文类 ; 判定标准 ; 称引状况
  • 英文关键词:a category of documents called "Shu";;genre;;criterion;;citation
  • 中文刊名:SYSJ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史学史研究
  • 年:2019
  • 期:No.173
  • 语种:中文;
  • 页:SYSJ201901011
  • 页数:9
  • CN:01
  • ISSN:11-1667/K
  • 分类号:98-106
摘要
"书"类文献概念为学界普遍使用,然存在标准不一、判定模糊等问题,诸家认知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认识"书"类文献概念,应回归先秦自有的分类体系和标准,不应采取事后归纳进而回溯的做法;"书"类文献应被视作文类而非某种单一文体,其判定当以先秦称引状况为第一标准而不应系之体裁;"书"类文献概念使用存在三重指涉可能,应加以区分而集中解决春秋战国时百家所传之"书"的流传状况等问题,不应受其他两重指涉干扰;对未见称引、分组不明的篇章亦宜存疑为妥。
        The concept of a category of documents which was called "Shu" is wildly accepted by academia.However,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such as its standards and definition being confused.The concept should be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which had existed in pre-Qin instead of later one."Shu"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category of documents instead of specific form,and the criterion for classification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names of "Shu" in pre-Qin.The three kinds of documents to which the concept refer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and the "Shu" completed by the ancient philosopher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hould be attached the most importance to.The authenticity of some chapters which didn't be cited and couldn't be classed should be leave for future.
引文
① 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伊尹诸篇的性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周予同:《“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载吴泽编选、袁英光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
    (2)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载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9页。
    (3)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读凡例》,载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彙校集注》,第1226页。
    (4)庄述祖:《尚书记》,《云自在龛丛书》本。
    (5)李学勤:《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6)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17页;程浩:《“书”类文献先秦流传考》,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3页。
    (7)(美)艾兰著,袁青译:《论〈书〉与〈尚书〉的起源——基于新近出土文献的视角》,《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6辑,第646页。
    (8)(美)艾兰著,袁青译:《论〈书〉与〈尚书〉的起源——基于新近出土文献的视角》,第648页。
    (9)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载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47页。
    (10)论文撰成后,得见《“出土文献与尚书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新意颇多,对本文多有启发。黄泽钧《出土文献中“书类文献”判别方式讨论》一文,与本文在学术史梳理以及部分文献性质判别问题上略似。黄先生指出先秦的所谓“书”类文献可做核心篇章和外围篇章的区分,是十分有新意的论点。说见:《“出土文献与尚书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2018年,第126-134页。
    (11)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第42-55页。
    (12)杨博:《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45页。
    (13)曹娜:《清华简所见“书”类文献研究——基于〈尹至〉〈尹诰〉〈金縢〉〈说命〉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2页。
    (14)有学者以《康诰》为例,指出册封诸侯的命书,与君主在仪式中的告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献。前者可信为藏之盟府的档案,而后者大体是《康诰》三篇等的材料来源。归结而言,藏之盟府的档案与“书”类文献的材料来源可能分属不同的流传系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言“载在盟府”,载,即载书。由《侯马盟书》所见载书类文献观之,并无太多告诫之语,似为此提供了旁证,但此类告诫是否也属档案,尚不明确,故存一说。说见李山:《〈康诰〉非“诰”》,《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15)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第54页。
    (16)简本《金縢》尚未问世时,如顾颉刚、傅斯年、张西堂、赵光贤、夏含夷等学者普遍相信《金縢》时代存在问题,顾先生甚至指出“系战国时人录当时传说,甚有问题”,倾向于否认其为“书”类文献。顾说见《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文史》第二十七辑,第11页,其他说见李锐《清华简〈金縢〉初研》,《同文与族本——新出简帛与古书形成研究》,第175-178页。假设《金縢》不见于今本《尚书》,而纯粹只见于竹简,则学界对此书恐怕会重新考量。本文无意否认学界对《金縢》的主流判断,只是认为判断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金縢》见于今本《尚书》这一“确定结论”的影响,是一种基于“上帝视角”的判断。
    (17)对这些标准是否足以判断目标文献的材料来源时代,笔者持怀疑态度。
    (18)李学勤:《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第107页。
    (19)(美)艾兰著,袁青译:《论〈书〉与〈尚书〉的起源——基于新近出土文献的视角》,《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6辑,第648页。
    (20)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伊尹诸篇的性质》,第44页。
    (21)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伊尹诸篇的性质》,第44页。
    (22)程浩、曹娜看法类似,程浩定义下的“书”类文献是官方性质、记言体裁的文献,说见程浩《“书”类文献先秦流传考》,第13页。曹娜亦承认“书”类文献以“记言为主”,说见《清华简所见“书”类文献研究》,第2页。
    (23)刘光胜:《清华简与先秦〈书〉经传流》,《史学集刊》2012年第1期;《同源异途:清华简〈书〉类文献与儒家〈尚书〉系统的学术分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24)刘成群:《清华简与古史甄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5-83页。
    (25)胡宁:《先秦“周书”名实考》,载《“出土文献与尚书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年,第93页。
    (26)《逸周书·武称》的性质与马王堆帛书所见《称》篇类似,所谓“称”,即语句的汇集。对“称”的定义见李学勤《〈称〉篇与〈周祝〉》,《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第242页。
    (27)关于两种记言性质的区别,大致与西方学者所谓“戏剧化”与“非戏剧化”讲话文献的区分相似。笔者管窥之下,认为西方学者所言即中国学者理解中的“语境”或“情景”是否明确,与本文所强调者存在一定重合之处,由于事先未见,特注明之。说见夏虞南《葛觉智“书”类文献分类法平议》,载《“出土文献与尚书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43-261页。
    (28)对上博简、清华简的简册形制问题,贾连翔有详细统计,反例甚多,兹不细举。见贾连翔《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中西书局2015年版,第105-111页。
    (29)丁四新:《上博楚简〈鬼神〉篇注释》,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30)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伊尹诸篇的性质》,第44页。
    (31)吴承学、李冠兰:《文辞称引与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早期文体观念发生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32)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3页;吴承学、李冠兰:《论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
    (33)对清华简《封许之命》和《摄命》等体裁鲜明,但未见相关称引者,是否划归“书”类似当更加谨慎。从《摄命》所见的相关文体格式、观念结构、语词、语境等方面看,与《康诰》极为类似,毫无疑问应是西周时期的官书文献,从清华简看也应当被选取作为东周时期百家之书流传,故将之判别为“书”类文献是大致恰当的。
    (34)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第54页。
    (35)程元敏认为“书”类文献是天子或诸侯国的公文,或为史官所作,或有后人述古之作,即肯定了后世追述或仿作可能。说见程元敏《尚书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美)艾兰著,袁青译:《论〈书〉与〈尚书〉的起源——基于新近出土文献的视角》,《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6辑,第651页。
    (36)韩巍:《西汉竹书〈周驯〉的若干问题探讨》,载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75页。
    (37)基于此判断,笔者认为孔子删“书”之说,是经学体系下,解释孔子与《六经》关系的某种话语,很大程度上是经学问题而非史学问题。二书毫无疑问地迭经后人齐整编订,且屡次齐整的重要程度至今已无法区分,讨论其中某次重要齐整是否出自孔子之手并无太大必要,因此本文将孔子删“书”也视作诸家删选“书”类文献的行为之一,不作特殊区别,亦不别加重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