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Yunnan Province Research were Reviewed
  • 作者:梁苑慧
  • 英文作者:LIANG Yuanhui;Institute of Southwest Environmental History,Yun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云南省 ; 生态文明建设 ; 生态文化 ; 生态安全 ; 生态社会
  • 英文关键词:Yunnan provinc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ulture;;ecological security;;ecological society
  • 中文刊名:KML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6-10-20 09:53
  • 出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16;No.97
  • 基金: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项目(WX151605)
  • 语种:中文;
  • 页:KMLS201605004
  • 页数:10
  • CN:05
  • ISSN:53-1160/C
  • 分类号:32-41
摘要
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学界对云南省生态文明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著述繁多。通过对有关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知,省内外学者对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制度建设、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社会六个方面,为创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态文明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目前,关于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仍有较大学术空间,拓宽研究对象、完善研究方法、深挖研究领域将是学界未来一段时期的努力方向。
        Since the 17 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Yunnan Province have a wide range of works both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stud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neaten on the six aspects of of schola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Yunnan Province,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y,ecological security,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social,in order to make combing,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Yunnan Province,to create a reference mod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Yunnan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引文
[1]姜海凤,张金屯.云南省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526-529.
    [2]郇庆治,李宏伟,林震.生态文明建设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70-273.
    [3]文传浩,马文斌,左金隆,等.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孙爱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制度支持——以西南地区为例[J].学术探索,2014(10):85-89.
    [5]梁爱文.生态文明建设的产权制度创新——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探讨,2010(4):56-59.
    [6]杨红娟,夏莹,官波.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5(31):170-173.
    [7]孔雷,张良,董子毅.关于构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林业建设,2013(10):17-20.
    [8]高欣.浅谈积极探索建立云南省生态补偿机制[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43-45.
    [9]李悦.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33.
    [10]云南省财政厅预算处.云南省财政厅积极推动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J].财政改革与发展,2014(4):29-31.
    [11]曾广权,张星梓.建立云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5(1):26-30.
    [12]郭辉军,施本植,华朝朗.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标准与机制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3(4):139-144.
    [13]张一群.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7.
    [14]李荣华.云南海峰湿地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12.
    [15]高月靖.云南省普者黑风景区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6.
    [16]段锦.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及缓冲区生态资产评估及其补偿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3.
    [17]林幼斌.云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8):133-136.
    [18]陈海军.云南民族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元阳县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5.
    [19]倪喜云,尚榆民.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4):82-87.
    [20]夏峰,洪尚群,叶文虎.云南水电生态化的生态补偿[J].人民长江,2005(2):31-33.
    [21]郭家骥.生态文化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5(6):80-84.
    [22]关春玲,柳诗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4(7):60-63.
    [23]肖雅锟.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审视[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10.
    [24]郑晓云.论红河流域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C]//郑晓云,杨正权.红河流域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55-58.
    [25]林庆.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26-30.
    [26]刘荣昆.从生态文明的视野看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J].红河学院学报,2009(1):13-16.
    [27]何燕霞.论云南少数民族自然崇拜与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83-86.
    [28]马云生.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8.
    [29]李军.傣族生态文化及其法律保护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12.
    [30]赵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意识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1):69-73.
    [31]李彦龙.大理洱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民族地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思考与探索[J].生态经济,2010(6).
    [32]张绍稳.高原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2012:1-17.
    [33]王杰.云南大理州绿色山地经济发展研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13:15.
    [34]杨春禄,王颖,管明艳.县域经济发展中农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云南省楚雄元谋县为例[J].云南省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58-60.
    [35]彭波.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77-79.
    [36]朱慧贤.发展云南绿色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7):203.
    [37]余芳.生态文明背景下昆明工业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探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22.
    [38]蒋京梅,周兵,李向东.城镇化进程中云南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3-87
    [39]胡冀珍.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沧源翁丁佤寨为例[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7.
    [40]叶文,薛熙明.生态文明:民族社区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4-37.
    [41]刘小勤,尹记远.生态安全视阈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96-99.
    [42]董云仙,赵磊,陈异晖,等.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演变与生态安全调控[J].生态经济,2015(1).
    [43]何大明,吴绍洪,彭华,等.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3):338-343
    [44]李若愚,侯明明,魏艳,等.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形势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5):442-446.
    [45]陈宏伟,孟梦,李江,等.云南热区阔叶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标准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及天然林保护[J].浙江林业科技,2006(6):24-29.
    [46]刘扬.云南园林的生态安全思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
    [47]贺一梅,杨子生,李云辉,等.金沙江中游中山高原与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云南宾川县为例[C]//倪绍祥,刘彦随,杨子生.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605-614.
    [48]范弢,胡文英,李捷.泸沽湖景区生态安全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3):78-81.
    [49]孙海燕,王泽华,耿凯.建设云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科技需求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9-24.
    [50]王泽华,孙海燕,麻云翠.科技支撑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14(5)21-24:.
    [51]金鑫.西双版纳州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33.
    [52]曹荣湘.生态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0.
    [53]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1.
    [54]朱晓柯.云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剖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4-15.
    [55]吕小玲.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云南大姚试直工程效益监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22.
    [56]吴鹏,肖龙山,刘军,等.牛栏江(嵩明段)景观生态格局及其生态修复策略[J].山东林业科技,2014(6):55-58.
    [57]李鸿斌,刘丽芳,苏亚林.松华坝水源区移民搬迁土地生态恢复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5(2):86-88.
    [58]胡柳.云南省个旧市锡矿区生态景观修复的探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31.
    [59]陈思思.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效益研究——以昆阳磷矿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10.
    [60]毕天顺.东川区资源枯竭型生态特区建设可行性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5.
    [61]杨明艳.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4):91-93.
    [62]李永仙.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索——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9).
    [63]李如英.云南省临沧市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当代经济,2015(7):118-119.
    [64]孟琳琳,包智明.生态移民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7):48-52
    [65]文冰,宋媛,张体伟,等.生态移民的搬迁形式研究——云南永善县马楠乡案例分析[J].生态经济,2005(1):27-31.
    [66]郭凯峰.观音岩水库移民安置规划与社会、经济、生态关系协调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丙海安置点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42-46.
    [67]罗维有.云南生态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4):90-94.
    [68]王锡林.云南实施生态移民中的财政体制创新问题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4):86-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