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相遇——近代中国人对埃及的认知与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赫名
  • 关键词:古代埃及 ; 埃及学 ; 象形文字 ; 反帝斗争
  • 中文刊名:LZZ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 机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1-30
  • 出版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 年:2017
  • 期:v.33;No.191
  •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591807);; 曲阜师范大学校级项目
  • 语种:中文;
  • 页:LZZB201701018
  • 页数:5
  • CN:01
  • ISSN:32-1002/D
  • 分类号:114-118
摘要
自古时起,中国人便对古老的埃及文明抱有浓厚的兴趣。随着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许多中国人终于亲身领略到古代埃及文物的神韵。由于自身对于金石器物以及古代文字研究的兴趣,中国人也逐渐接触并涉足近代的新兴学科"埃及学"。近代中国人对于古代埃及遗物的考察与研究热情源于对中、埃两国"相似"命运的参照对比。彼时的埃及同中国一样处于帝国主义的瓜分漩涡中,中国人试图从埃及的历史中寻找到自身救亡图存的经验教训。
        
引文
[1][清]郭连城.西游笔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漫游随录[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颜海英.国家博物馆的古埃及文物收藏[J].中国历史文物,2006(4).
    [4]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
    [5]埃及古语字典[J].新民丛报,1903(38-39).
    [6]吴溉亭.埃及金字塔时代的美术史考[J].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930(7).
    [7]赖斗岩.古代埃及医史[J].朱席儒,译.国立上海医学院季刊,1937(2).
    [8]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九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4.
    [9]江绍原.两首四千年前的埃及诗[J].语丝,1925(9).
    [10]李长林,杨俊明.国人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早期研究[J].世界历史,1995(2).
    [11]丁山.中华民族起源之新神话[J].东方杂志,1929(2).
    [12]与亡国同道[M]//梁启超.清议报全编(卷八).横滨:新民社,1935.
    [13]李长林,杨俊明.清末国人关于埃及历史的记述[J].阿拉伯世界,1995(1).
    [14]玉瑟斋主人.埃及近世史·序[M]//梁启超.清议报全编(卷十).横滨:新民社,1935.
    [15]李景泌.英国与埃及问题之研究[J].东方杂志,1926(20).
    [16]詹摩.怒吼吧,埃及!怒吼吧,中国![J].知识半月刊,1936(3).
    [17]黄曾樾.埃及钩沉·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1)“黎靬”一地究竟为何处,学界多年以来众说纷纭,其中认为“黎靬”是亚历山大城一说的,理由较为充分,持此观点的主要有白鸟库吉和伯希和。其具体论述分别参见王古鲁译:《塞外史地论文译丛》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二卷)第七编,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