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处分之理论基础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Guardian Treatment System
  • 作者:丁敏
  • 英文作者:Ding Min;
  • 关键词:保护处分 ; 童年 ; 国家亲权 ; 社会防卫 ; 刑事人道主义
  • 中文刊名:YFQS
  • 英文刊名:Juvenile Delinquency Prevention Research
  • 机构: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 年:2019
  • 期:No.331
  • 语种:中文;
  • 页:YFQS201901005
  • 页数:11
  • CN:01
  • ISSN:10-1048/D
  • 分类号:30-40
摘要
保护处分的存在,从根本上说在于对儿童了解的进一步科学和深化。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文化内涵为保护处分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对少年的特殊司法保护源于英美国家,国家亲权法则的发展是保护处分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基于少年犯罪原因的特殊性,刑事实证学派最早提出应对少年适用与成年人不同的犯罪防治对策,但是在早期对少年的处置不免粗暴。随着新社会防卫理论,尤其是刑事人道主义思潮对少年人权和儿童保护的重视,保护处分趋向科学化和人性化发展。
        
引文
(1)丁敏:“国际视野下的保护处分概念——兼与相近概念的界分”,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1)周英:“成人孩子气未泯的是心还是脑?”,载《科技日报》2010年12月29日第6版。
    (2)[美]大卫·苏泽等:《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方彤、黄欢、王东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3)[美]杰弗里·阿内特:《阿内特青少年心理学》(第3版),段鑫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4)斯坦利·霍尔(1844-1924)于1916年发表两卷本著作《青春期——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相关》。
    (5)[美]罗尔夫·E.缪斯(Rolf E. Muuss):《青春期理论》,周华珍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6)[美]F.菲利浦·赖斯、金·盖尔·多金:《青春期:发展,关系和文化》(第11版),陆洋、林磊、陈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4页。
    (1)[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8页。
    (2)王甘编:《童年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287页。
    (3)[美]F.Philip Rice、Kim Gale Dolgin:《青少年心理学》,连廷嘉,黄俊豪译,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5页。
    (1)[美]丹尼斯·博伊德、海伦·比:《发展心理学:孩子的成长》,范翠英、田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355-356页。
    (2)[美]F.Philip Rice、Kim Gale Dolgin:《青少年心理学》,连廷嘉,黄俊豪译,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6页。
    (3)[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引言第1-2页。
    (1)康树华、郭翔主编:《青少年法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269页。
    (2)徐国栋:“普通法中的国家亲权制度及其罗马法根源”,载《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87-189页。
    (3)齐文远、刘娥:“日本少年法理念与日本少年司法晚近变革”,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第2期。
    (1)[美]迈克尔·格罗斯伯格:《美国儿童福利观念的变化(1820-1935)》,收于[美]玛格丽特·K.罗森海姆、富兰克林·E·齐姆林、戴维·S.坦嫰豪斯、伯纳德·多恩编:《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高维俭译,商务印书局2008年版,第15页。
    (2)美国少年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参见Leanne Fiftal Alarid&Rolando V. del Carmen(2011).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8th
    (1)张鸿巍:“‘国家亲权’法则的衍变及其发展”,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5期。
    (2)[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3)[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0页。
    (4)[意]恩里科·菲利著:《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2)翁腾环著:《世界刑法保安处分比较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50页。
    (3)[意]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339页。
    (4)[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5)[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页。
    (6)[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7)[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8)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1)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3)鲜铁可:“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
    (4)鲜铁可:“安塞尔新社会防卫思想研究”,载《中外法学》1994年第2期。
    (5)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页。
    (1)王敬华主编:《新编伦理学简明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页。
    (2)杨明、张晓东等:《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3)丁敏:“国际视野下的保护处分发展——以20世纪的国际刑事会议为中心”,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1)河原和枝:《儿童观的近代》,中公新书1998年,第5页。转引自尹琳:《日本少年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丁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犯罪少年处遇体系的荣与殇”,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