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外:文化科技分野与融合的实践与想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ey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actices and Futures of Divis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 作者:张铮 ; 吴福仲
  • 英文作者:Zhang Zheng;Wu Fuzhong;
  • 关键词:文化科技 ; 融合政策 ; 技术风险
  • 英文关键词:cultural technology;;integration policy;;technology risk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77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文化产业小微企业的成长环境研究”(71303129)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903018
  • 页数:8
  • CN:03
  • ISSN:32-1302/C
  • 分类号:134-141
摘要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文化科技融合"的提出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融合什么、怎么融合等关键问题亟须厘清和阐明。本文通过对2012年以来我国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相关国家政策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以探究国家顶层设计如何对其融合的对象与机制进行呈现与阐释。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这一技术门类在政策中得到了凸显,而其他技术类型处于相对弱势和缺席的状态;同时,科技扮演着支撑和驱动的角色,而文化扮演着引导和制约的角色;除此之外,政策还强调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双向融合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笔者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实践,对政策的局限和启示进行评价,并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议。
        A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However,the specific objects and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yet. Through 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policies on"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we explored the objects and mechanisms of integration from a macro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the policies,while other types of technology are in a relatively absent state; technology plays a supporting and driving role,while culture plays a guiding and restricting role; The policy also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i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and inspirations of the policies and furt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policy makers.
引文
[1]祁述裕:《中国文化政策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2][英]科尔巴奇:《政策》,张毅、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3][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4][美]罗伯特·金·莫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3页。
    [5][英]查尔斯·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6]刘茵:《对科学专门化的理解---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第4期。
    [7]王续琨:《自然科学的学科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第1期。
    [8]李凤亮、宗祖盼:《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演进机理与历史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9]廖清胜:《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趋势---兼论“两种文化”统一之路及其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期。
    [10]李醒民:《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途径》,《光明日报》2004年6月1日。
    [11]李琳、解学芳:《文化与科技融合视野下的上海电影产业链构建》,《东南传播》2016年第9期。
    [12]陈娴颖:《新趋势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议》,《人文天下》2018年第21期。
    [13]Gordijn,B.,Converging NBIC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Novelty and the Prospects of the Project,The Journal of Law,Medicine&Ethics,2006,34.4:726-732.
    [14]于平、李凤亮:《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15]崔木花:《文化与科技融合、内涵、机理、模式及路径探讨》,《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2期。
    [16]毛修炳、林林:《海淀蓝皮书: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130页。
    [17]于泽:《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目标、互动关系探究》,《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期。
    [18]纪娇娇等:《基于语义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平台转基因议题研究》,《科普研究》2015年第2期。
    [19]汶晨光等:《基于眼动分析的文化设计基因提取与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8年第11期。
    [20]Rein M,Levy E,Gumennik A,et al.,Self-assembled fibre optoelectronics with discrete translational symmetry,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7.1:128-07.
    [21][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22]段伟文:《虚拟现实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与应对》,《科技中国》2018年第7期。
    [23]苏月奂:《从陶冶之美到沉浸之恶---3D电影艺术法理考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24]吴鼎铭、石义彬:《“大数据”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解读---以“数字劳工”理论为研究视角》,《广告大观》(理论版)2014年第6期。
    [25]彭兰:《假象、算法囚徒与权利让渡:数据与算法时代的新风险》,《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