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论金庸对中国武侠小说的贡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reative Transformation to Mainstream Literature:On JIN Yong's contribution to the martial arts novel
  • 作者:韩云波
  • 英文作者:HAN Yunbo;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Chivalrous Swordsman Cul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 关键词:金庸 ; 武侠小说 ; 类型文学 ; 叙事语法
  • 英文关键词:JIN Yong;;martial arts novels;;typologic literature;;narrative grammar
  • 中文刊名:BJ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西南大学期刊社,中国侠文化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71
  • 基金: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培育经费资助项目“多卷本《中国武侠小说史》”(14XDSKZ005);;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学术研究规划项目“金庸小说的多元文化研究”(ZGWX2018A03)
  • 语种:中文;
  • 页:BJSF201901010
  • 页数:14
  • CN:01
  • ISSN:11-1514/C
  • 分类号:85-98
摘要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Martial arts novel,a highly patterned form of typologic literature,is commonly regarded as a literary form of relatively moderate taste.Yet JIN Yong(the pen name for Louis Cha)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set a peak in this field and ha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in society.It is an unusual paradox that both high reputation and criticism are given to his works and therefore,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JIN Yong' s works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 is needed.JIN Yong' s contributions include his abandon of the traditional stereotype of martial arts novels,his creative choices in the function and history,and taste of this literary form.In this way,JIN Yong completed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novel into a form of mainstream literature,and his works won the highest position in this literature form.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JIN Yong' s novel provides a guideline for the research on martial arts novels,and new methods for creating new ones in the 21 st century,which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defining the advancing directions.
引文
(1)李以建:《金庸小说研究的前沿进展与体系构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88-93页。
    (1)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2)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5期,第19-24页。
    (3)(4)袁良骏:《香港小说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132页。
    (5)[德]顾彬:《“金庸”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危机》著:杨青泉译,朱寿桐校,《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75-80页。
    (6)鄢烈山:《拒绝金庸》,《南方周末》,1994年12月2日。
    (7)王朔:《我看金庸》,《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1日。
    (8)郁达夫:《小说论》,见《郁达夫文集》,第5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1)袁良骏:《香港小说流派史》,第132页。
    (2)袁良骏:《再说雅俗---以金庸为例》,《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0日。
    (3)袁良骏:《与彦火兄再论金庸书》,《华文文学》,2005年5期,第12-17页。
    (4)鄢烈山:《拒绝金庸》,《南方周末》,1994年12月2日。
    (5)金庸:《神雕侠侣》,第2册,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419页。金庸小说自连载以来,出现了三个版本:一是紧随着报刊连载之后出版成册的“旧版书本版”,对报刊连载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这个版本目前已很难见到。二是“修订版”。从1970年3月开始而到1980年年中结束的对“旧版”的修订。首先在香港由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陆续出版,从1976年12月出版《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81年8月出版《鹿鼎记》结束;其次在台湾由远流出版公司于1986年出版《金庸作品集》全套,然后,内地由三联书店于1994年出版全套。三是“新修版”。从21世纪初开始,金庸对全部作品又再作修改,到2006年7月结束,在内地由广州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三个版本文字皆有不同程度的修改。为尊重历史原貌及检索文献方便,本文对金庸先生原作的引用采取以下原则:第一,金庸小说后记分别作于不同时期,本文采用收录了各个时期全部后记的广州出版社“新修版”;第二,金庸小说原文,一般情况下采用明河社“修订版”初版本,仅个别引文因改动较大而采用了广州出版社“新修版”。
    (6)金庸:《天龙八部》,第4册,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1566页。
    (1)高玉:《论两个金庸与两种金庸武侠小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106-114页。
    (2)韩云波:《金庸小说第三次修改:从“流行经典”到“历史经典”》,《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41-44页。
    (3)林遥:《中国武侠小说史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256页。
    (4)卢敦基:《侠情与武功:金庸武侠小说的创新性集大成---〈书剑恩仇录〉与〈卧虎藏龙〉的比较研究》,《东岳论丛》,2017年第12期,第12-19页。
    (5)蔡爱国:《还珠楼主“从新写起”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侠转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22-129页。
    (6)佟硕之:《金庸梁羽生合论:上篇》,《海光文艺》,1966年1月号,第2页。
    (1)柳苏:《侠影下的梁羽生》,《读书》,1988年第3期,第138-144页。
    (2)金庸:《一个“讲故事人”的自白》,《海光文艺》,1966年4月号,第62页。
    (3)金庸:《天龙八部》,第5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814-1815页。
    (4)(5)金庸:《侠客行》,下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568、568页。
    (1)茅盾:《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东方杂志》,第30卷第3号(1933年2月1日),(文)第17-18页。
    (2)(4)(6)(7)《金庸访问记》,江堤编选:《金庸:中国历史大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105、112、112页。
    (3)(5)佟硕之:《金庸梁羽生合论》,江堤编选:《金庸:中国历史大势》,第241、245页。
    (8)韩云波:《审美与启蒙的悖论:从王国维的道路看中国武侠小说现代性历程》,《江汉论坛》,2017年第3期,第72-79页。
    (1)韩云波:《郭沫若历史剧与士文化品格的现代转换》,《郭沫若学刊》,1994年第2期,第33-40页。
    (2)卢敦基:《论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转变》,《浙江学刊》,1997年第6期,第92-95页。
    (3)(4)金庸:《神雕侠侣》,第4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1、1434页。
    (5)韩云波:《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与民国武侠的“后不肖生”时代》,《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27-138页。
    (6)金庸:《鹿鼎记》,第5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2页。
    (7)徐斯年:《“民国旧派武侠”与“港台新武侠”实为一家---从“金庸现象”说起》,《浙江学刊》,2017年第2期,第69-75页。
    (1)杜南发:《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江堤编选:《金庸:中国历史大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2)(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197、20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3页。
    (1)(6)金庸:《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读书》,1994年第3期,第100-103、100-103页。
    (2)金庸:《一个“讲故事人”的自白》,《海光文艺》,1966年4月号,第62页。
    (3)金庸:《飞狐外传》,下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661页。
    (4)金庸:《飞狐外传》,下册,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799页。
    (5)金庸:《神雕侠侣》,第4册,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336页。
    (1)金庸:《射雕英雄传》,第4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379页。
    (2)(3)金庸:《神雕侠侣》,第4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1、1435页。
    (1)金庸:《射雕英雄传》,第4册,第1300-1301页。
    (2)(3)金庸:《神雕侠侣》,第4册,第1434、1435页。
    (4)金庸:《“金庸作品集”新序》,金庸:《书剑恩仇录》,上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1)(2)金庸:《飞狐外传》,下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663、664页。
    (3)郁达夫:《小说论》,《郁达夫文集》,第5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4)(5)(6)金庸:《“金庸作品集”新序》,金庸:《书剑恩仇录》,上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3页。
    (1)金庸:《飞狐外传》,下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664页。
    (2)(5)金庸:《“金庸作品集”新序》,金庸:《书剑恩仇录》,上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4、3-4页。
    (3)金庸:《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读书》,1994年第3期,第100-103页。
    (4)韩云波:《从“前金庸”看金庸小说的历史地位》,《浙江学刊》,2017年第2期,第76-87页。
    (1)金庸:《鹿鼎记》,第5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1页。
    (2)金庸:《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读书》,1994年第3期,第100-103页。
    (3)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出版总署关于在市场上流行武侠、言情小说问题复北京市文教委员会出版管理组函图发字第7号(1952年6月12日)》,袁亮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2年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