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经济人类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inesization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 and Chinesized Economic Anthropology
  • 作者:郑宇
  • 英文作者:ZHENG Yu;Yun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经济人类学 ; 结构—功能方法 ; 经济文化类型 ; 民族经济学 ; 中国化
  • 英文关键词:economic anthropology;;structure-function approach;;economic and cultural pattern;;ethnic economy;;sinicization
  • 中文刊名:GX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1;No.19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历程对农民代际经济行为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7BMZ117)
  • 语种:中文;
  • 页:GXZS201901021
  • 页数:9
  • CN:01
  • ISSN:45-1349/C
  • 分类号:145-153
摘要
中国的经济人类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始阶段,便在结构—功能方法的本土化中确立了人类学根基,产生了重视本土经验与当下实践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中国经济文化类型学说;当时对政治经济学的过度倚重,使得各民族经济调查报告形式单一,但相当部分仍承袭了田野调查与实体制度方法。在经历20世纪末期西方理论引介之后,2001年以来,本土学科框架已初步构拟,并形成了经典命题与发展问题两大核心领域。目前,亟待在更深入地把握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兼具创新性、透视性与反思性的本土学科理论体系。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1930 sto the 1950 s,China's economic anthropology established its anthropological foundation during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structure-function approach,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emphasis on the local experience and current practice.The theory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cultural type was put forward from the 1950 sto the 1970 s.At that time,even though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political economy led to the monotonous form in the economic investigation report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a fair proportion were still conducted by means of field work and entity system.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eories in the late 20 th Century,the framework of indigenous disciplines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since 2001,and two core areas of classical propositions and development issues have been formed.At present,it is urgent to build an innovative,perspective and reflectiv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digenous disciplines that is based o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experience.
引文
[1]陈庆德,潘春梅,郑宇.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国强,石奕龙.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吕俊彪.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3(3).
    [4]赵巧艳.中国经济人类学研究述评与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3(1).
    [5]罗康隆,田广.论经济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及理论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6]李亦园.人类学本土化之我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7]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杨庆.邹平集市之研究[D].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硕士论文,1934.
    [10]林耀华.凉山彝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11]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2]许琅光,著,王秡,徐隆德,译.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M].台北:南天书局,2001.
    [13]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4][英]卡尔·波兰尼,著,冯钢,刘阳,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5]江应睴.摆夷的经济文化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16]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17]杨成志.瑶族调查报告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8]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匈]卢卡奇,著,张西平,译.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0]Cook,S,The Anti Market Mentality Re-Examined:A Further Critique of the Substantivist Approach to Economic Anthropology[J].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9(5).
    [21]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2]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3]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4]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5]甘肃省编辑组.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26]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基诺族普米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27]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8][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9]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维吾尔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1]《独龙族简史》编写组.独龙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32]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3]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4]郑海燕.经济人类学的发展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94(10).
    [35]徐正光.经济人类学的若干问题[A].李亦园.文化人类学选读[C].台北:食货出版社1974.
    [36]王祖望.经济人类学与波拉尼学派[J].国外社会科学,1982(12).
    [37]李富强.经济人类学简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5(1).
    [38]王燕祥.经济人类学述要[J].世界民族,1996(1).
    [39][日]栗本慎一郎,著,王名,译.经济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0]王燕祥.经济人类学与民族经济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1]陈庆德.民族经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42][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3]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4]杨庭硕.相际经营原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
    [45][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6]施琳.经济人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7]田广,罗康隆.经济人类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48]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9]陈庆德,郑宇,潘春梅.民族文化产业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0]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1]吕俊彪.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2]郑宇.箐口村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仪式与交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3]彭兆荣.论民族旅游纪念品中的诸种交换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16(2).
    [54]黄应贵.物与物质文化[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
    [55]杨小柳.参与式扶贫的中国实践和学术反思——基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调查[J].思想战线,2010(3).
    [56]周大鸣,刘志扬,秦红增.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57]马罛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8]王文长.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9]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7)
    [60]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1]陈庆德.货币符号涵义系统的经济人类学分析[J].开放时代,2000(3).
    [62]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63]杨庭硕.苗族生态知识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4]尹绍亭.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65]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生态文化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6]冯雪红.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7]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68]陈刚.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69]田广,周大鸣.中国需要工商人类学[J].民族论坛,2013(6).
    [70]彭兆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13(4).
    [71]田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4).
    [72]施琳.边疆民族志:经济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3]陈庆德.皇权制度的二重性与中国民族经济进程[J].战略与管理,1998(3).
    [74]赵旭东.互惠人类学再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1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