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逻辑与学科的品格——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cademic Logic and Discipline Character——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Anthropology in Zhejiang University
  • 作者:阮云星
  • 英文作者:RUAN Yunxing;The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学科品格 ; 人类学学科建设 ; 浙江大学 ; 赛博格人类学
  • 英文关键词:Discipline Charac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s of anthropology;;Zhejiang University;;Cyborg Anthropology
  • 中文刊名:MZ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 机构: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3-28
  • 出版单位:百色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2;No.158
  • 语种:中文;
  • 页:MZSF201902008
  • 页数:9
  • CN:02
  • ISSN:45-1355/Z
  • 分类号:48-56
摘要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拨乱反正,按社科专业逻辑和规范进行学科建设的学术重建事业。2009年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年会在我国昆明隆重举行,标志着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对接国际学界迎来新的学科发展机遇。文章提起并拷问有品格的学科建设之议题,着重回顾了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以降的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兼述此前民国末期的浙大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品格特征,并在学科建设展望中试论赛博格人类学及其挑战。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initiated an academic re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inese social science domain, which focuses on redressing the wrong and promot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ary logic and regularity. The 16 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held in 2009 in Chinese city Kunming remark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academia in connect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 This paper raises and discusses disciplinary Character building issue by illustrating two historic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s of anthropology at Zhejia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last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 then attempt to discuss the Cyborg Anthropology and its challenges in the prospect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引文
(1)竺可桢:《拟成立人类学研究所函》,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编号:1053-001-0569,第3、5-10页。转引自杜靖:《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第118-119页。
    (1)参阅王建民,等:《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03-307页;杜靖:《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第115页。
    (2)吴定良(1894-1969),生物统计学、人类学双博士,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国际统计学社”和“国际人类学社”的第一位中国社员。赴浙大任职前,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人类学研究室主任、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室负责人。1946-1952年任教于浙江大学,创建了我国首个高校人类学研究所。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参阅任少波,等:《求是创新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1897-2017》,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55页;金德水,吴朝晖:《浙江大学图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5页;杜靖:《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第二篇。
    (3)参阅杜靖:《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第116-121页。
    (4)参阅《张浚生的最后访谈:此生牵挂是浙大(附视频)》,上观网,https://www.shobserver.com/toutiao/html/105510.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8-9-15。
    (1)参阅《张浚生的最后访谈:此生牵挂是浙大(附视频)》,上观网,https://www.shobserver.com/toutiao/html/105510.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8-9-15。
    (2)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于2007年4月成立,由赖金良教授(哲学·社会学)任主任,吕洪年教授(民俗学)、梁敬明教授(历史学)、关长龙副教授(古籍文献学)、阮云星副教授(政治学·人类学)任副主任,刘志军博士(人类学)任副主任兼秘书长;高丙中教授(北京大学民俗学·人类学)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3)当时浙大制定了《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合作共建民族学学科三年规划》(201004)。外部形势最具典型性的是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于2009年7月在我国昆明成功举行,她既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人及与世界该领域学人的盛大集会,也是人类学概念·学科正式被国家话语言说和确认的典礼;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阮云星、刘志军等参加了大会。学校内部看,社会学系2008年引进刘朝晖副教授(人类学),并从2008年3月2日庄孔韶教授(时任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作题为“当代文化人类学的世界:从影视片《虎日》谈起”的学术报告开始到2011年6月3年多的时间里,分别邀请高丙中教授(北京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复旦大学)等专家开讲浙大东方论坛,浙大人类学学科带头人议题业已进入学校议事日程。
    (4)阮云星:《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规划纲要(草案)》,2010-2-21;庄孔韶,刘朝晖:《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2010-9.
    (5)参见《浙江大学关于成立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通知》,浙江大学网站,http://www.zju.edu.cn/2010/0622/c5086a269034/page.htm,2010-2-22。浙大人类学研究所复所成员五位:庄孔韶(所长,外聘,非全职)、刘朝晖(执行所长)、阮云星(副所长),赖金良,董绍春;实际开展工作时,我们还邀约校内的几位人类学博士刘志军(社会学系)、周歆红(管理学院)和安成浩(人文学院)等一同参与。
    (1)2011年7月,我校人类学所等6位人类学社会学骨干研究人员赴贵大商谈进一步合作共建事宜,并联合对黔东南的台江反排苗寨、红阳苗寨等村寨进行了联合考察,建立了第一个两校人类学田野调查基地“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反排人类学田野调查基地”。这样的两校暑假联合研究持续进行了3年。
    (2)庄孔韶主持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中心项目“社区主导发展项目对弱势人群的影响研究”;刘朝晖推动浙大人类学所与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主持召开“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研究: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11)等,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庄孔韶、刘朝晖等承担亚洲发展银行委托的“东西协作缓解贫困”项目(TA7664,PRC)中关于“社区主导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研任务,并受托承担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产业化、综合扶贫、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自主发展等专题调研工作,在杭州成功举办了“中国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培训研讨会”、“首届儿童贫困与发展论坛”、“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第三期知识管理培训班”等项目,培训了中国中西部反贫困工作人员计267人次。
    (3)“近期学科建设基本思路,重点领域的规划与建设,其中,人文社科基础学科建设: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引自林建华:《浙江大学发展一些思考》(全校教职工大会讲话PPT),2014-1-21。
    (4)庄孔韶受聘浙大求是讲座教授后,始全职续任所长。阮云星教授任常务副所长、刘朝晖副教授任副所长。参见,《浙江大学关于调整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负责人的通知》,http://www.zju.edu.cn/2014/0102/c5086a526031/pagem.htm,2014-1-2。
    (5)浙大罗卫东副校长和浙大社科院袁清副院长等领导长期支持人类学所建设和庄所长的工作,在尽力保障《人类学研究》编辑出版经费等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浙大人文学院黄华新院长也为庄所长的聘任、招生等事宜提供了大力支持。但由于人类学所成员来自浙大社会学系和浙大政治学系,研究所自身没有教研人员职数和年度研究费,加之人类学研究所不是系所配套的研究所,因而没有年度教研、行政经费。
    (6)庄孔韶,阮云星:《浙大人类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2014-2016)》,2014-5-28。
    (1)在浙大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管理博士点和浙大人文学院考古学博士点的支持下,2013年开始人类学所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得以开展,此外,以所员副教授及社会学系、政治学系人类学专业背景副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每年也达到一定数量,他们接受人类学方法训练,从事以田野调查为主的研究,提交硕士博士毕业论文。
    (2)当时罗卫东副校长同时分管浙大文科的科研工作和图书馆、档案馆及出版社等几项工作,为浙大有关机构及资源间的合作·整合来开展工作和建设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在公共管理学院,毛丹副院长负责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及人类学研究所之间的工作联络和协调;庄孔韶所长与国内外相关学界及民间有广泛学术网络和联系,阮云星常务副所长尤其与世界知名人类学机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有着长期的学术交往,刘朝晖副所长熟悉国内人类学界并接连前往欧美高访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这些都为专属资源缺乏的人类学所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资源和“白手起家”的可能性。
    (3)参阅阮云星:《知识生产的社会机制:日本“民博”学术出版个案考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优秀论文奖》未刊论文)。
    (4)《民博文库》浙大图书馆网页的外部OPAC检索的技术设置工作正在完善之中,不久即可实现通畅的全球互联网编目查询。
    (1)引自阮云星:《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规划纲要(草案)》,2010-2-21,第1-2页。
    (2)参见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双脑计划”/审议稿)》,2018-9-10;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创新2030计划)实施方案》,2010-10-1.
    (1)引自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核心团队推表》,2018-10-23,第1页。
    (2)人类学所成员阮云星自2016年以来在《文化人类学》、《政治人类学》等课程中讲授《赛博格人类学》专题;博士研究生高英策主攻数码人类学,多次参加学界会议,刊发论文;取得初步教研成果:高英策《网络话语的政治:文化政治视角下的互联网社群考察》(2016硕士论文导师阮云星),2017优秀学士论文(导师阮云星):孙雨乐:《网游社区政治学:规训与抗拒的“M网游”个案》;陈佳栋:《网络算命的政治人类学——基于“知乎”个案的研究》。互联网创意运用方面,庄孔韶所长在其2017年拍摄的人类学影视片《金翼山谷的冬至》中,运用互联网直播方法同时与全球多个合作交流研究群体进行实况对话解说“网红”式拍摄,产生了特效,得到业界的好评与关注。
    (3)参见赵旭东,刘谦:《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4)姬广绪:《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邓启耀,朱健刚:《中山大学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宗教艺术遗产,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E3OTMwMQ%3D%3D&idx=1&mid=2650298352&sn=cbb18e8575dc64c937ffeace59db0c08,2016-6-15;萧子扬:《第一届“中大-腾讯”互联网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举办》,《中国研究生》。
    (5)诸如,[美]马克格雷厄姆威廉H达顿:《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胡泳,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014];E. Gabriella Coleman,2012,Coding Freedom:The Ethics and Aesthetics of Hack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mber Case,2015,An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Cyborg Anthropology,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TED:We are all cyborgs now by Amber Case(2010.10),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yMDI4ODc4MA==.html. Cyborg anthropologyhttp://cyborganthropology.com/Main_Page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