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与失衡:西方电影中的旗袍叙事及其美学误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epression and Imbalance: Qipao Narration and its Aesthetic Misreading in Western Films
  • 作者:赵剑 ; 何清青
  • 英文作者:Zhao Jian;He Qingqing;
  • 中文刊名:DYPJ
  • 英文刊名:Movie Review
  • 机构: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30
  • 出版单位:电影评介
  • 年:2019
  • 期:No.604
  • 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重庆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创作教学联合体建设研究与实践”(182052)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DYPJ201902010
  • 页数:4
  • CN:02
  • ISSN:52-1014/J
  • 分类号:48-51
摘要
<正>"视觉化在整个现代时期已经是司空见惯,而在今天它几乎是必不可少的。"[1]影像作为视觉表达的主要载体,除了将叙事带入文本,同时也将文化、意识形态等相关话语代入其中。[2]服饰作为演员的"第二肌肤"和重要的视觉符码,让观众自觉掺入文化意识并与电影展开互动,在表达影片主旨的同时达成一种视觉修辞,"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完成图像符号与某种价值信仰之间的深层勾连关系"[3]。然而,在影像表达与观众期待之间的深层勾连,必然伴随着对心理接受性和叙事适应性的有意识抉择或无意识取舍。作为中国女性标志性服饰的旗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被西方电
        
引文
[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6.
    [2]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80.
    [3]Charles A. Hill. The psychology of rhetorical images,In Charles A. Hill and Marguerite Helmers(Eds.),Defining Visual Rhetorics(pp.25-40).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4,p.36.)
    [4](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49.
    [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89.
    [6]刘敏.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16(1):62-64.
    [7][11]潘源.影视艺术传播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27,174.
    [8]高育松.文化挪用、文化杂糅与文化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7-21(006).
    [9][10]赵剑.银幕旗袍的身体政治、欲望心理与变态美学[J].当代文坛,2016(4):129-135.
    [12]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社会史视角下的旗袍流行[J].民俗研究,2016(3):136-145,160.
    [13](美)理查德·尼斯贝特.思维的版图[M].李秀霞,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