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与公共领域——京派文人集团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terary Group and Public Sphere:A Comparative Study of Jing Pai Literati Group and the British Bloomsbury Cultural Circle
  • 作者:文学武
  • 英文作者:Wen Xuewu;
  • 关键词:京派文人集团 ;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 公共领域 ; 介入
  • 中文刊名:ZJXK
  • 英文刊名: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05
  • 出版单位:浙江学刊
  • 年:2019
  • 期:No.237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京派文学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关系研究”(项目号:13BZW110)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JXK201904005
  • 页数:8
  • CN:04
  • ISSN:33-1005/C
  • 分类号:40-47
摘要
中国的京派文人集团和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同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两个重要文化和文学社团,对本国的文化和文学形态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们都非常重视利用现代大众媒介的手段来介入文学和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此外,还通过读诗、读剧本、演戏、举办艺术展览、集中出版作品集、举办文学评奖活动、从事职业文学批评等方式来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还是京派文人集团,它们对公共领域的参与都是主动的、积极的,在知识分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引文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2)[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吕一民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98页。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第55页。
    (2)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原载香港《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10月号。
    (3)参见昆汀·贝尔:《隐秘的火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布鲁姆斯伯里大事年表”有关部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版本同。
    (4)许纪霖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5)孟悦:《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与上海近代印刷文化的社会构成》,原载《学人》第9辑,江苏文化出版社,1996年。
    (1)见俞晓霞:《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到新月派》,《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
    (2)孙宝瑄:《望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63页。
    (3)沈从文:《上海作家》,原载1932年12月15日《小说月刊》第1卷第3期。
    (1)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2页。
    (2)[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英]昆汀·贝尔:《隐秘的火焰》,季进译,第41页。
    (1)见s.p.罗森鲍姆:《岁月与海浪: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人物群像》,徐冰译,第22页。
    (1)见1935年2月14日《华北日报》。
    (1)[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第3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