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融通——基于马克思“实践”与“感性世界”概念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Social Phenomenology Being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ed on Marx's Concept of “Practice” and “Sensual World”
  • 作者:夏宏
  • 英文作者:XIA Hong;
  • 关键词:舒茨 ; 自然态度 ; 生活世界 ; 马克思 ; 实践 ; 感性世界
  • 中文刊名:NJ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30
  •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56;No.24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SH003)
  • 语种:中文;
  • 页:NJDX201901003
  • 页数:9
  • CN:01
  • ISSN:32-1084/C
  • 分类号:21-28+160
摘要
舒茨从自然态度出发,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领域。相对于其他世界而言,生活世界是所有其他世界的基础。人们以类型化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打交道。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它的"被给予性",即生活世界是从经验、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被给予我们的。舒茨从自然态度对生活世界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与马克思从实践立场对感性世界的分析,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所针对的对象,都有很多融通之处。
        The life-world,in Schutz's understanding based on his natural attitude,is an area of daily life,and the foundation of all the other worlds. People deal with it in what is called typification.The most obvious feature of the life-world is its"givenness"when viewed with natural attitude,that is,the life-world is given to us from such as experience,culture and society. Schutz's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fe-world,when viewed with natural attitude,have much consistency with those proposed by Marx,who analyzes the sensual worl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ractice.
引文
(1)转引自莫里斯·纳坦森:《引论》,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2)舒茨在评论美国哲学家桑塔耶纳的《统治与权力》一书时,明确地把马克思视为唯物主义者,舒茨曾经想写一篇《相关性与行动》的文章,但只是形成了一份提纲,在这份提纲中,他利用马克思的理论来分析以他人为取向的社会行为与行动者的知识之间的关系(Alfred Schutz,Collected PapersⅤ,Springer,2011,pp.207,281)。他认为,人们在以“类型化”方式与他人交往时,他人可能会“躲避”活生生的“我们-关系”并用制度化行为来取代它,舒茨把这种状况理解为人际交往的特殊情形,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恰好能对这种情形进行解释(Alfred Schutz and T.Luckmann,The Structure of Life-world,Volume 1,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p.78)。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80页。
    (2)David Carr,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Husserl's Concept of World in:Phenomenology and the Transcendental,Routledge,2014,p.179.
    (3)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页。
    (4)转引自阿伦·古尔维奇:《引论》,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1页。
    (5)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19页。
    (6)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8页。
    (1)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367页。
    (2)Alfred Schutz and T.Luckmann,The Structure of Life-world,Volume 1,pp.3-4.
    (3)阿尔弗雷德·许茨:《现象学哲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5页。
    (4)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5页。
    (5)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77页。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4页。
    (2)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131页。
    (3)Alfred Schutz and T.Luckmann,The Structure of Life-world(Volume 1),p.6.
    (4)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191页。
    (5)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8页。
    (6)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131页
    (7)Alfred Schutz and T.Luckmann,The Structure of Life-world(Volume 1),p.46.
    (8)Alfred Schutz and T.Luckmann,The Structure of Life-world(Volume 1),p.21
    (9)Alfred Schutz and T.Luckmann,The Structure of Life-world(Volume 1),pp.114-115.
    (1)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63页。
    (2)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2页。
    (6)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95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9页。
    (6)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21页。
    (7)哈维·弗格森:《现象学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8)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第221页。
    (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26页。
    (2)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02页。
    (3)阿尔弗雷德·许茨:《现象学哲学研究》,第1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80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4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7)阿尔弗雷德·许茨:《现象学哲学研究》,第1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