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革命遭遇国民革命——中期鲁迅与“文学政治”传统的创造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邱焕星
  • 关键词:中期鲁迅 ; 知识阶级 ; 思想革命 ; 国民革命 ; 文学政治
  • 中文刊名:XWYC
  •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出版单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年:2018
  • 期:No.232
  • 基金: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WYC201811004
  • 页数:29
  • CN:11
  • ISSN:11-2589/I
  • 分类号:55-83
摘要
1925年鲁迅针对"特殊智识阶级"导致的社会倒退,重启《新青年》时期的"思想革命"口号,不过在遭遇国民革命的过程中,知识阶级因文化政治认同问题而左右分裂,鲁迅也从一个小说作家变成了"思想界的权威者"、"青年叛徒的领袖"和"时代的战士",一度占据了国民革命联盟的文化领导权。但是南下广州后,思想革命和国民革命在北京时的同一性被打破,随着"革命"退变为专制压迫的"政治",鲁迅提出了"革命同路人"和"革命人文学"的"文学政治"存在模式,在"中期鲁迅"阶段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鲁迅革命传统"。.
        
引文
(1)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走向未来》1986年创刊号。
    (2)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文学评论》1989年第3、4期。
    (3)(9)(35)鲁迅:《通讯》,《猛进》第3期,1925年3月20日。
    (4)廖久明、程凯、姜涛、程振兴等学者,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场思想革命的存在,不过,他们更多关注鲁迅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同而非异,更多强调政治革命对思想革命的扼杀而非推动,因而抹杀了鲁迅的创造性和政治革命的积极力量。具体参看廖久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举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程凯的《革命的张力——“大革命”前后新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思想探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姜涛的《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程振兴的《诗与史的缠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里相关章节的精彩分析。
    (5)高长虹:《今昔》,《北新》周刊第1卷第5期,1926年9月18日。
    (6)鸣銮(余鸣銮):《欢迎鲁迅先生》,《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27日。
    (7)(140)(141)一声(刘一声):《第三样世界的创造——我们应当欢迎的鲁迅》,《少年先锋》第2卷第15期,1927年2月21日。
    (8)[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0页。
    (10)(30)(37)(45)鲁迅:《通讯》,《猛进》第5期,1925年4月3日。
    (11)王光祈:《少年中国学会之精神及其进行计划》,《少年中国》第1卷第6期,1919年12月15日。
    (12)独秀(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2期,1923年12月1日。
    (13)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民丛报》1904年第46-48期合订本。
    (14)湖南之湖南人(杨笃生):《新湖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29、615页。
    (15)中国之新民(梁启超):《新民说》,《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0页。
    (16)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
    (17)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1日。
    (18)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19)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20)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号,1920年4月1日。
    (21)胡适:《我的歧路》,《努力周报》第7期,1922年6月18日。
    (22)(102)(184)(185)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23、825、828、825页。
    (23)参看章清的《“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24)荆生(周作人):《不讨好的思想革命》,《晨报副刊》1923年10月27日。
    (25)周作人:《发刊辞》,《语丝》第1期,1924年11月17日。
    (26)成仿吾:《<呐喊>的评论》,《创造季刊》第2卷第2号,1924年11月。
    (27)鲁迅:《致胡适》,1921年1月3日,《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7页。
    (28)(175)鲁迅:《关于知识阶级》,《国立劳动大学周刊》第5期,1927年11月13日。
    (29)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京报副刊》1924年12月27日。
    (31)胡适:《胡适致王正廷(稿)》,1924年11月5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8页。
    (32)开明(周作人):《林琴南与罗振玉》,《语丝》第3期,1924年12月1日。
    (33)刘复:《巴黎通信》,《语丝》第20期,1925年3月30日。
    (34)鲁迅:《忽然想到(三)》,《京报副刊》1925年2月14日。
    (36)(74)(75)(92)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高长虹全集》(第4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365、358、358页。
    (38)鲁迅:《<华盖集>题记》,《莽原》半月刊第2期,1926年1月25日。
    (39)鲁迅:《灯下漫笔》,《莽原》周刊第2、5期,1925年5月1、22日。
    (40)(51)(76)(79)(95)(100)(101)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狂飙》周刊第5期,1926年11月7日。
    (41)[日]厨川白村:《现代文学之主潮》,鲁迅译,《民众文艺周刊》第6号,1925年1月20日。
    (42)鲁迅:《致许广平》(十七),1925年4月28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页。
    (43)鲁迅:《致许广平》(十九),1925年5月3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页。
    (44)鲁迅:《致许广平》(三十三),1925年6月29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
    (46)鲁迅:《通讯(复吕蕴儒)》,《豫报副刊》,1925年5月6日。
    (47)高长虹:《不装腔作态》,《狂飙》周刊第1期,1926年10月10日。
    (48)鲁迅:《北京通信》,《豫报副刊》,1925年5月14日。
    (49)冥昭(鲁迅):《春末闲谈》,《莽原》周刊第1期,1925年4月24日。
    (50)有麟(荆有麟):《昨日与明日》,《莽原》周刊第3期,1925年5月8日。
    (52)(81)鲁迅:《致许广平》(八),1925年3月31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53)鲁迅:《致许广平》(二十九),1925年6月13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54)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1卷第25期,1925年5月30日。
    (55) 《陈翰笙谈<现代评论>周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2期。
    (56)周鲠生:《爱国运动》,《现代评论》第2卷第45期,1925年10月17日。
    (57)召(燕树棠):《扰乱的教育界》,《现代评论》第2卷第54期,1925年12月19日。
    (58)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3卷第68期,1926年3月27日。
    (59)鲁迅:《答KS君》,《莽原》周刊第19期,1925年8月28日。
    (60)鲁迅:《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国民新报副刊》1925年12月31日。
    (61)鲁迅:《忆韦素园君》,《文学》月刊第3卷第4号,1934年10月。
    (62)鲁迅:《可惨与可笑》,《京报副刊》1926年3月28日。
    (63)霉江:《通信》,《莽原》周刊第20期,1925年9月4日。
    (64)鲁迅:《致许广平》(十),1925年4月8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65)鲁迅:《致许广平》(四十一),1925年7月29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页。
    (66)志摩(徐志摩):《关于下面一束通信告读者们》,《晨报副刊》1926年1月30日。
    (67)鲁迅:《致杨霁云》,1934年5月22日,《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68)罗家伦:《批评与文学批评》,《现代评论》第1卷第19期,1925年4月18日。
    (69)西林(丁西林):《批评与骂人》,《现代评论》第1卷第2期,1924年12月20日。
    (70)(121)西林(丁西林):《“臭绅士”与“臭架子”》,《现代评论》第3卷第66期,1926年3月13日。
    (71)李四光:《李四光先生来件》,《晨报副刊》1926年2月1日。
    (72)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3卷第71期,1926年4月17日。
    (73)(117)(129)王凡西:《双山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0、20页。
    (77)《民报十二大特色》,《晨报》,1925年8月5日。
    (78)伏园:《一年来国内定期出版界略述补》,《京报副刊》1926年1月18日。
    (80)荆有麟:《<莽原>时代》,《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82)岂明(周作人):《论并非文人相轻》,《京报副刊》1926年4月10日。
    (83)辛民(周作人):《言论界之分野》,《京报副刊》1925年8月21日。
    (84)岂明(周作人):《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语丝》第54期,1925年11月23日。
    (85)钱玄同:《回语堂的信》,《语丝》第23期,1925年4月20日。
    (86)(90)语堂(林语堂):《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语丝》第57期,1925年12月14日。
    (87)星命(周作人):《忠厚的胡博士》,《京报副刊》1925年8月18日。
    (88)周作人:《雨天的书序》,《语丝》第55期,1925年11月30日。
    (89)林语堂:《谬论的谬论》,《语丝》第52期,1925年11月9日。
    (91)林语堂:《释疑》,《京报副刊》1926年4月18日。
    (93)(99)高长虹:《通讯》,《狂飙》周刊第2期,1926年10月17日。
    (94)高长虹:《<狂飙>周刊的开始》,《狂飙》周刊第1期,1926年10月10日。
    (96)《狂飙社出版物预告》,《北新周刊》第5期,1926年9月18日。
    (97)鲁迅:《致许广平》(三十五),1925年7月9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53页。
    (98)高长虹:《批评工作的开始》,《狂飙》周刊第6期,1926年11月14日。
    (103)郑超麟:《醒狮派的国家主义》,《中国青年》第72期,1925年3月28日。
    (104)《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105)敬云:《中国革命之前途》,《中国青年》第5期,1923年11月17日。
    (106)《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中国问题决议案》,《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25页。
    (107)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108)凯明(周作人):《女师大的学风》,《京报副刊》1925年5月22日。
    (109)鲁迅:《致许广平》(二十二),1925年5月18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页。
    (110)吕云章:《吕云章回忆录》,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2页。
    (111)谭慕愚:《关于北京教育界及女师大风潮的一封信》,《醒狮》第50期,1925年9月19日。
    (112)《教育部敦促蔡元培回国》,《申报》1925年9月8日。
    (113)《女子大学之筹备忙》,《晨报》1925年8月31日。
    (114)鲁迅:《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国民新报·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926年3月12日。
    (115)冬芬(董秋芳):《读过<莽原>》,《京报副刊》1926年3月6日。
    (116)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语丝》第72期,1926年3月29日。
    (11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119)丘彦明记录整理:《如果鲁迅不死——三十年代文学问题对谈》,《鲁迅传记资料》,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120)(131)林语堂:《林语堂自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19, 39、41页。
    (122)瞿秋白:《政治运动与知识阶级》,《向导》第18期,1923年1月30日。
    (123)《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一册(1919-19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9页。
    (124)《国民政府对农民运动第三次宣言》,《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二册(1924—19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8页。125鲁迅:《杂忆》,《莽原》周刊第9期,1925年6月19日。
    (126)鲁迅:《补白(三)》,《莽原》周刊第12期,1925年7月10日。
    (127)许广平:《致鲁迅》(十一),1925年4月10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
    (128)(153)(182)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黄埔生活》周刊第4期,1927年6月12日。
    (132)[法]罗杰·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洪庆明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130)(133)《柏经狄三、四月份工作报告》,《北京青年运动史料(1919—1927)》,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406、413页。
    (134)李璜:《我卷入了国民革命的政治漩涡中》,台湾《传记文学》第22卷第1期。
    (135)鲁迅:《致许广平》(八十),1926年11月7日,《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28页。
    (136)徐彬如:《回忆鲁迅一九二七年在广州的情况》,《鲁迅研究资料》第1辑,1976年10月。
    (137)鲁迅(林霖记):《鲁迅先生的演说——在中山大学学生会欢迎会席上》,《鲁迅在广东》,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85、87、92页。
    (138)(147)宋云彬:《鲁迅先生往那里躲》,《国民新闻·新时代》1927年2月。
    (139)(145)(161)[日]山上正义:《论鲁迅》,李艺译,《鲁迅研究资料》第2辑,1977年11月。
    (142)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莽原》半月刊第18、19期合刊,1927年10月10日。
    (143)宋云彬:《回忆鲁迅在广州》,《东海》创刊号,1956年10月20日。
    (144)(179)鲁迅:《在钟楼上》,《语丝》第4卷第1期,1927年12月17日。
    (146)(148)尸一(梁式):《可记的旧事》,《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7、283页。
    (149)(152)鲁迅(林霖记):《读书与革命——中山大学开学演讲词》,《鲁迅在广东》,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122页。
    (150)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国民新闻·新出路》第11号,1927年5月5日。
    (151)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讲演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3页。
    (154)鲁迅:《通信》,《语丝》第151期,1927年10月1日。
    (155)鲁迅:《<小约翰>序》,《语丝》第137期,1927年6月26日。
    (156)鲁迅:《致章廷谦》,1927年7月7日,《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157)鲁迅:《略谈香港》,《语丝》第144期,1927年8月13日。
    (158)鲁迅:《可恶罪》,《语丝》第154期,1927年10月22日。
    (159)鲁迅:《<朝花夕拾>小引》,《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27年5月25日。
    (160)(165)(167)(170)(172)鲁迅:《答有恒先生》,《北新》周刊第1卷第49、50期合刊,1927年10月1日。
    (162)鲁迅:《革“首领”》,《语丝》第153期,1927年10月12日。
    (163)(169)鲁迅:《小杂感》,《语丝》第4卷第1期,1927年12月17日。
    (164)[日]增田涉:《鲁迅传》,卞立强译,《鲁迅研究资料》第2辑,1977年11月。
    (166)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68)鲁迅:《铲共大观》,《语丝》第4卷第18期,1928年4月30日。
    (171)有恒(时有恒):《这时节》,《北新》周刊第43、44期合刊,1927年8月16日。
    (173)《新文学巨子鲁迅先生之公开演讲》,《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7月16日。
    (174)鲁迅:《扣丝杂感》,《语丝》第154期,1927年10月22日。
    (176)鲁迅:《<十二个>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177)鲁迅:《<竖琴>前记》,《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页。
    (178)鲁迅:《通信(复Y先生)》,《语丝》第4卷第17期,1928年4月23日。
    (180)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181)[日]丸山升:《辛亥革命与其挫折》,《鲁迅·革命·历史——丸山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汪俊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183)[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2、18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