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气:情感社会学的阐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ntment: An Expla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Emotions
  • 作者:吕小康
  • 英文作者:Lv Xiaokang;
  • 关键词:怨气 ; 社会心态 ; 社会情绪 ; 情感社会学 ; 情感正义
  • 英文关键词:Resentment;;Social Mentality;;Social Emotions;;Sociology of Emotions;;Emotional Justice
  • 中文刊名:SHK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
  • 出版日期:2017-08-10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
  • 年:2017
  • 期:No.444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JZD0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社会心态视域下的医患矛盾及其对策”(项目编号:63172055)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HKX201708008
  • 页数:6
  • CN:08
  • ISSN:31-1112/Z
  • 分类号:81-86
摘要
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怨气"是指因利益受损、价值冲突或情感纠纷等导致个体情感正义受辱而产生报复心理的社会心理状态。负气的个体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和积累情绪能量,使其认知高度情感化而削弱或丧失对行为后果的反思性,从而使得此情境下的行为脱离理性或物质利益的约束,出现极端性。怨气的产生、凝结与爆发,主要诉诸于社会情绪的渲染作用,而不是理性计算或程序引导,它受情感能量的驱使而不完全受理性的约束,其外化行为具有冲动性、突生性和不可预测性,容易受导火索事件的点燃而产生极端行为。如何提升社会成员的个体存在感、利益获得感和主观幸福感,在怨气爆发前进行主动化解,是良性社会心态建设和社会情感秩序建设的重要议题。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emotions, resentment is the social-psychological state occurred when one 's emotional justice is impaired because of interest losses, value conflicts, or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that lead to vengeful intention. Indignant individuals acquire and accumulate emotional power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which emotionalizes one 's cognition and undermines or even lose one 's reflectiveness on consequences. Thus, behaviors within this social context go beyond the bound of rationality or physical interests and become polarized. The occurrence, condensation and eruption of resentment are boosted by the exaggeration effect of emotions, but not by rational calculation or procedure requirements. It is driven by emotion power and is not totally constrained by rationality,which may lead to impulsive, emergent, and unpredictable consequent behaviors that are easily ignited by fuse events and then turn into extreme behaviors.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al mentality and emotional order, 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individuals 'sense of existence, sense of material gain, and subjective happiness to positively defuse resentment before its explosion.
引文
(1)刘同舫:《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3期;刘同舫:《怨恨的滋生与技术合理性秩序的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2期;王艳:《“怨恨”的社会为什么有“未来”》,《浙江学刊》2011第1期;汤云:《正义、愤恨及社会批评》,《世界哲学》2014年第4期。
    (2)[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红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页。
    (3)[德]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刘小枫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06页。
    (1)王小章、冯婷:《论怨恨:生成机制、反应及其疏解》,《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2)成伯清:《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朱志玲:《结构、怨恨和话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形成机制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4)邢朝国:《怨恨:暴力纠纷的情感解释》,《学海》2013年第5期。
    (5)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6)应星:《“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7)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1)邢朝国:《怨恨:暴力纠纷的情感解释》,《学海》2013年第5期。
    (2)于建嵘:《“泄愤性暴力”现象令人堪忧》,《廉政瞭望》2010年第6期。
    (3)贾可卿:《作为正义的承认--霍耐特承认理论述评》,《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4)[德]阿克塞尔·霍耐特:《承认与正义--多元正义理论纲要》,胡大平、陈良斌译,《学海》2009年第3期。
    (5)[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2)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3)黄玉顺:《情感与存在及正义问题--生活儒学及中国正义论的情感观念》,《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33页。
    (5)[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7页。
    (6)[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7)成伯清:《“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人民论坛》2011年第18期。
    (8)参见王鹏《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1)[美]兰德尔·柯林斯:《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的理论》,刘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2)[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49页。
    (3)[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61页。
    (4)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1)岳天明:《社会困局与个体焦虑: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3)成伯清:《“中国体验”的意义和价值》,《学习与探索》2012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