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西方文论史课程知识生产的“读者转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20世纪中叶以降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心发生"读者"转向,这种新范式深刻影响了西方文论史课程的知识形成。本文从"关系主义"视角出发,系统地描述了这种转向所引发的"五种"典型的知识生产形态:即经验实证式、读者反应式、意识批评式、阐释共同体式、意识形态式。本文对"读者"范式下西方文论史课程的知识形成、特征和开创意义具有认识价值。
        
引文
[1]H·C·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25.
    [2]戴维·布莱奇.反应研究中的认识论假想[M].任孟昭,译.载“读者反应批评”,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221.
    [3]菲什.自娱的艺术品——论十七世纪文学的经验[M].见[英]凯瑟琳·贝尔西,《批评的实践》,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7.
    [4]斯坦利·E·菲什.文学在读者:感情文体学[M].聂振雄,译.载“读者反应批评”.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21.
    [5]菲什.自娱的艺术品——论十七世纪文学的经验[M].见[英]凯瑟琳·贝尔西.批评的实践.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8.
    [6]乔纳森·卡勒.文学能力[M].杨怡,译.读者反应批评.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74
    [7][8]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0.
    [9]乔治·普莱.批评与没在性体验[M].载[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9.
    [10]将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99.
    [11]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M].范大灿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2]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M].范大灿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7.
    [13][14]吴元迈.苏联的艺术接受探索[J].文学评论,1986(1):13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