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问题学术史述评(1956~2013)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ino-Indian Boundary Questions:A Critical Historiography(1956~2013)
  • 作者:戴超武
  • 英文作者:Dai Chaowu;
  • 关键词:中印边界问题 ; “传统学派” ; “修正学派” ; “后修正学派” ; 研究趋向
  • 英文关键词:Sino-Indian boundary questions;;Orthodox School;;Revisionist School;;Post-Revisionist School;;research trends
  • 中文刊名:SXY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4-10-25
  • 出版单位:史学月刊
  • 年:2014
  • 期:No.408
  • 语种:中文;
  • 页:SXYK201410011
  • 页数:25
  • CN:10
  • ISSN:41-1016/K
  • 分类号:92-116
摘要
中印边界问题不仅是涉及中印两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持续关注的学术问题,而相关学术研究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受冷战的影响,另一方面学者的研究也力求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印度和欧美学者(主要是英美学者)的研究,根据研究的时间段、主要领域、档案文献的利用程度以及相关论点和结论,大致可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时期和三个主要研究流派,即1950年代中后期到1970年代初期的"传统学派",从197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修正学派"的形成和发展,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后修正学派"。立足于多国解密档案的国际史研究,将是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的主要趋向。
        The Sino-Indian boundary questions have been not only so politically sensitive issues,but the significant academic subjects as well.The works by the Chinese and Indian scholars in this respect,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s of the Cold War,have long been maximizing their contribution to national interests.Three stages and schools in India and the West,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in their utilization of archives and their argument,have been composed since1950 s.The Orthodox School,with its focus on the Chinese"betrayal of Indian friendship"and Beijing's invasion,dominated the argument from the mid-1950 sto the early 1970 s.The Revisionist School,on the basis of declassified archives from Indian side,highlighted the mismanagement of Nehru's policies what had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border clash and war with China and represented the mainstream views between the early 1970 sand the mid-1990 s.The PostRevisionist research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in their arguments.The trend among academics in China,switching from general description to academic discussion,will be the constant efforts of which the multinational declassified archives are comprehensively utilizing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引文
1杰里拉尔·贾殷:《潘查希拉及其以后:西藏叛乱背景下的中印关系》(Girilal Jain,Panchsheela and After:Sino-Indian Rel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betan Insurrection),孟买:亚洲出版社1960年版;查克拉瓦蒂:《中印关系》(P.C.Chakravarti,India-China Relations),加尔各答:穆库帕塔亚出版公司1961年版;查克拉瓦蒂:《印度对华政策》(P.C.Chakravarti,India’s China Policy),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巴尔加瓦:《东北边境特区的战争》(G.S.Bhargava,The Battle of NEFA),孟买:联合出版公司1964年版;珊迪·瓦尔马:《争夺喜马拉雅山:中印关系研究》(Shanti Prasad Varma,Struggle for the Himalayas:A Study in Sino-Indian Relations),纽约:斯特林出版社1965年版;卡尼克:《中国侵略的背景与后果》(V.B.Karnik,Chinese Invasion:Background and Sequel),孟买:巴瓦出版公司1966年版;巴特:《中国与印度》(S.Bhat,India and China),新德里:大众图书社1967年版;拉奥:《重评中印边界》(G.N.Rao,The India-China Border:A Reappraisal),新德里:亚洲出版社1968年版;西塔拉姆·乔里:《印度、中国、缅甸之间的边界》(Sitaram.R.Johri,Where India,China and Burma Meet),加尔各答:司宾克出版社1962年版;西塔拉姆·乔里:《中国对东北边境特区的入侵》(Sitaram.R.Johri,Chinese Invasion of NEFA),勒克瑙:喜马拉雅出版社1968年版;西塔拉姆·乔里:《中国对拉达克的入侵》(Sitaram.R.Johri,Chinese Invasion of Ladakh),勒克瑙:喜马拉雅出版社1969年版;查特尔吉:《印度的陆地边疆:问题与挑战》(R.K.Chatterjee,India’s Land Frontier:Problems&Challenges),新德里:斯特林出版社1970年版;苏尔雅·夏尔马:《印度的边界与领土争端》(Surya P.Sharma,India’s Boundary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新德里:维卡斯出版社1971年版;查克拉瓦蒂:《印度北部边界的演变》(P.C.Chakravarti,The Evolution of India’s Northern Borders),伦敦:亚洲出版公司1971年版;帕舒塔姆·梅赫拉:《麦克马洪线及其以后》(Parshotam Mehra,The McMahon Line and After),德里:麦克米伦印度有限公司1974年版。
    2代表性的论文有,帕舒塔姆·梅赫拉:“印度、中国和西藏(1950~1954)”(Parushotam L.Mehra,“India,China and Tibet1950~1954”),《印度季刊》(India Quarterly)1956年第1期,第3~22页;拉奥:“中印边界问题与国际法”(K.Krishna Rao,“The Sino-Indian Boundary Ques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国际法暨比较法季刊》(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1962年第2期,第375~415页;拉奥:“中印边界争端的法律问题”(K.Krishna Rao,“Legal Aspects of 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第12卷(1962年10月),第53~55页;拉奥:“中印边界问题:某些相关的法律层面问题的研究”(K.Krishna Rao,“The Sino-Indian Boundary Questions:A Study of Some Related Legal Law”),《国际法暨比较法季刊》(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第11卷第3期(1963年),第151~189页;苏尔雅·夏尔马:“印中边界争端:印度的观点”(Surya P.Sharma,“The India-China Border Dispute:An Indian Perspective”),《美国国际法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第59卷第1期(1965年),第16~47页;辛格:“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印度的视角”(M.Singh,“The Legality of McMahon Line:A Indian Perspective”),《环球杂志》(Orbis)第11卷(1967年),第271~284页;谢万卡:“中国的喜马拉雅边界:印度的态度”(K.S.Shelvankar,“China’s Himalayas Frontier:India’s Attitude”),《国际事务》(International Affairs)第38卷第4期(1962年10月),第472~484页。
    1拉奥:“中印边界问题:某些相关的法律层面问题的研究”。
    2苏尔雅·夏尔马:“印中边界争端:印度的观点”,第47页;辛格:“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印度的视角”,第271~284页。
    3查克拉瓦蒂:《印度北部边界的演变》,第155~156页。
    4苏林德尔·辛格:“1962年中印冲突:动机和影响”(Surinder Singh,“The Sino-Indian Conflict of 1962:Motives and Impacts”),苏林德拉·乔普拉编:《中印关系》(Surendra Chopra,ed.,Sino-Indian Relation),阿姆利则:纳那克大学1985年版,第75~77页。
    5苏布拉玛雅:“尼赫鲁与1962年中印冲突”(K.Subrahmayam,“Nehru and the India-China Conflict of 1962”),南达主编:《尼赫鲁时期的印度外交政策》(B.R.Nanda,ed.,Indian Foreign Policy the Nehru Years),新德里:维卡斯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128~130页。
    1查尔斯·海姆萨特、苏杰特·曼辛格:《现代印度外交史》(Charles H.Heimsath and Surjit Mansingh,A Diplomatic History of Modern India),孟买:联合出版有限公司1971年版,第464~465页。
    2玛格丽特·费希尔、列奥·罗斯、罗伯特·胡腾贝克:《喜马拉雅战场:中国和印度在拉达克的争夺》(Margaret W.Fisher,Leo E.Rose,and Robert A.Huttenback,Himalayan Battleground:Sino-Indian Rivalry in Ladakh),伦敦:帕尔·玛尔出版社1963年版;冯·埃克伦:《印度的外交政策及其同中国的边界争端》(W.F.Van Eekelen,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Border Dispute with China),海牙:马丁努斯·奈霍夫出版社1964年版;罗兰多:《印中关系史》(J.A.Rowland,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China),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乔治·帕特森:《北京对抗德里》(George N.Patterson,Peking versus Delhi),纽约:普雷格尔出版社1964年版;弗朗西斯·沃森:《中国的边界》(Francis Watson,The Frontier of China),纽约:普雷格尔出版社1966年版;哈罗德·欣顿:《国际政治中的共产党中国》(Harold Hinton,Communi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波士顿:米福林出版社1966年版;米切尔·布雷切尔:《印度与世界政治:梅农的世界观》(Michael Brecher,India and World Politics:Krishna Menon’s View of the World),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
    3 代表性的论文包括,阿尔弗雷德·鲁宾:“中印边界争端”(Alfred Rubin,“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s”),《国际法暨比较法季刊》(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第9卷第1期(1960年1月),第96~125页;阿尔弗雷德·鲁宾:“西藏在国际法中的地位”(Alfred Rubin,“The Position of Tibet in International Law”),《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第35 卷(1968年9月),第110~154页;柯克:“印度的亚洲内陆边界”(W.Kirk,“Th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India”),《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第31卷(1962年12月),第131~168页;杰弗里·哈德森:“中国与阿萨姆的边疆”(Geoffrey Hudson,“The Frontier of China and Assam:Background to the Fighting”),《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第12卷(1962年12月),第203~206页;杰弗里·哈德森:“喜马拉雅战争的背后”(Geoffrey Hudson,“Behind the Himalayan War”),《新领袖》(New Leader)第45期(1962年12月12日),第3~4页;乔治·帕特森:“当前中国对西藏以及对喜马拉雅边境诸国的政策”(George N.Patterson,“Recent Chinese Policies in Tibet and towards the Himalayan BorderStates”),《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第12卷(1962年12月)第191~202页;琼:“通道与困境:对中印边界冲突的研究”(F.C.Jones,“Passes and Impasses:A Study of 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第39期(1963年2月28日),第43~58页;列奥·罗斯:“喜马拉雅山的冲突”(Leo Rose,“Conflict in the Himalayas”),《军事评论》(Military Review)第43卷(1963年2月),第3~15页;罗伯特·胡腾贝克:“一则有关中印在阿克赛钦争端的历史照会”(Robert A.Huttenback,“A Historical Note on the Sino-Indian Dispute over the Aksai Chin”),《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第18卷(1964年6月)第201~207页;厄尔·肖:“麦克马洪线”(Earl Shaw,“The McMahon Line”),《军事评论》(Military Review)第46卷(1966年7月),第610~613页。
    1艾莱斯泰尔·兰姆:“喜马拉雅山的战争”(Alastair Lamb,“War in the Himalayas”),《现代亚洲研究》(Modern Asian Studies)第5卷第4期(1971年),第389~390页。
    2阿尔弗雷德·鲁宾:“中印边界争端”,第97、105~108、124~125页。
    1对卡罗的最新研究,参见彼得·布鲁伯斯特:《大角逐的未来:卡罗爵士、印度的独立与亚洲的防御》(Peter John Brobst,The Future of the Great Game:Sir Olaf Caroe,India’s Independence,and the Defense of Asia),俄亥俄州阿卡伦:阿卡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奥拉夫·卡罗:“印度东北边境的地理和人种”(Olaf Caroe,“The Geography and Ethnics of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s”),《地理学杂志》(Geographical Journal)第126卷第3期(1960年9月),第298~308页。
    3亚瑟·斯坦克:“国际法在中国战略战术中的地位:以中印边界争端为个案研究”(Arthur A.Stahnke,“The Plac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Chinese Strategy and Tactics:The Case of the Sino-Indian Boundary Dispute”),《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第30卷第1期(1970年11月),第95~120页。
    4多萝西·伍德曼:《喜马拉雅山边疆:对英中印俄诸国敌对的政治考察》(Dorothy Woodman,Himalayas Frontier:A Political Review of British,Chinese,Indian,and Russian Rivalries),纽约:普雷格尔出版社1969年版。
    5内维尔·马克斯威尔:《印度对华战争》(Neville Maxwell,India’s China War),伦敦:乔纳森·凯普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艾莱斯泰尔·兰姆:《中印在拉达克的边界》(Alastair Lamb,The Sino-Indian Border in Ladakh),哥伦比亚: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古普塔:《中印边界的真相》(S.Karunakar Gupta,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Sino-Indian Frontier),加尔各答:米内尔瓦联合出版有限公司1974年版。中国对马克斯威尔的这本著作极为重视,周恩来专门指示组织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1971年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古普塔的《中印边界的真相》中译本,1990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1艾莱斯泰尔·兰姆:《中印边界:边界争端的起源》(Alastair Lamb,The China-India Border:The Origins of the Disputed Boundaries),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对印度、中国和西藏之间关系的研究(1904~1914)》(Alastair Lamb,The McMahon Line: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a,China and Tibet,1904to 1914),两卷本,伦敦:劳特利奇暨柯甘·保罗出版社1966年版;“印度与西藏的边界”(Alastair Lamb,“The Indo-Tibetan Border”),《澳大利亚政治与历史杂志》(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History)第6卷第1期(1960年5月),第28~40页;“对英印帝国边疆的研究”(Alastair Lamb,“Studying the Frontiers of the British Indian Empire”),《皇家中亚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Royal Central Asian Society)第53卷(1966年10月),第245~254页。
    2内维尔·马克斯威尔:“印度的前进政策”(Neville Maxwell,“India’s Forward Policy”),《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第45卷(1971年1~3月),第158页;“尼赫鲁:傲慢与原则”(Neville Maxwell,“Jawaharlal Nehru:Of Pride and Principle”),《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第52卷第3期(1974年4月),第633~643页;“重评中印边界争端”(Neville Maxwell,“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 Reconsidered”),《经济与政治周刊》(Economy and Politics Weekly)第34卷第15期(1999年4月10~16日),第905~918页;“中印边界战争的根源与边界争端悬而未决的原因”(Neville Maxwell,“Forty Years of Folly:What Caused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 and Why the Dispute is Unresolved”),《亚洲研究》(Critical Asian Studies)第35卷第1期(2003年),第99~112页。
    1参见劳内·卡维奇:《印度对安全的追求:1947~1965年的防务政策》(Lorne J.Kavic,India’s Quest for Security:Defense Policies,1947~1965),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9页。
    2戈帕尔(1923年4月23日~2002年4月20日),印度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系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的儿子。戈帕尔毕业于牛津大学,1952~1954年担任印度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India)的馆长助理,1954~1966年担任印度外交部历史司司长,是尼赫鲁在边界问题上的主要顾问之一。1966年以后,先后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1971年回到印度后,在新成立的尼赫鲁大学教授当代史。戈帕尔的主要著作包括三卷本《尼赫鲁传》(Jawaharlal Nehru:A Biography),并担任《尼赫鲁选集》(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总主编。在他的主持下,《尼赫鲁选集》第一系列共出版31卷,第二系列在其去世前出版了30卷。
    3古普塔:“麦克马洪线,1911~1945年:英国的遗产”(S.Karunakar Gupta,“The McMahon Line 1911~45:The British Legacy”),《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第47卷(1971年9月),第521~545页;“对中印边疆历史的歪曲”(S.Karunakar Gupta,“Distortions in the History of Sino-Indian Frontiers”),《经济与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第15卷第30期(1980年7月26日),第1265、1267~1270页。国内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述,参见柳升祺:“1929年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何以有两种不同版本?——兼评西姆拉会议(1913~1914)”,《中国藏学》1990年第1期,第3~30页。
    4D.K.班纳吉:《中印边界争端》(D.K.Banerjee,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新德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约翰·拉尔:《阿克赛钦和中印冲突》(John Lall,Aksai Chin and Sino-Indian Conflict),新德里:联合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89年版;拉吉什·拉贾戈帕兰:《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Rajesh Rajagopalan,The Sino-Indian Border Conflict of 1962:A Study of India’s Strategy and Diplomacy)(博士学位论文,未发表),新德里:尼赫鲁大学1988年。
    1拉贾戈帕兰:《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第130~141页。
    2苏林德拉·乔普拉编:《中印关系》(Surendra Chopra,ed.,Sino-Indian Relations),阿姆利则1985年版;比哈姆·桑杜:《悬而未决的冲突:中国和印度》(Bhim Sandhu,Unresolved Conflict:China and India),新德里:拉迪安特出版社1988年版;查蓝·尚迪雅:《1962年印中战争:麦克马洪线的真相与“中国1962年侵略”的事实》(Charan Shandilya,India-China War of1962:Reality of McMahon Line&Facts about the“Chinese Aggression in 1962”),加济阿巴德:苏坡丽雅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3 任嘉德、维诺德·卡纳:《印度和中国:“毛泽东的对印度战争”之后的前景》(C.V.Ranganathan and Vinod C.Khanna,India and China:The Way ahead after“Mao’s India War”),新德里:哈尔—阿南德出版私营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版,第51~53 、74页。
    1贾南斯瓦尔·查图尔维迪:《1947年以来的印中关系》(Gyaneshwar Chaturvedi,India-China Relations:1947to Present Day),阿格拉:MG出版社1991年版;南希·杰特里:《1947~1977年的印中关系:对议会在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作用的研究》(Nancy Jetly,India-China Relations,1947~1977:A Study of Parliament’s Role in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新德里:拉迪安特出版社1979年版;苏达山·布塔尼:《政治文化的冲突:1957~1962年的中印关系》(Sudarshan Bhutani,A Clash of Political Cultures:Sino-Indian Relations,1957~1962),新德里:茹里图书公司2004年版;什里·夏尔马:《1947~1971年的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与力量一致的友谊》(Shri Ram Sharma,India-China Relations,1947~1971:Friendship Goes with Power),新德里:发现出版社2003年版;普拉桑塔·古普塔:《中国的信念系统与中印关系:毛泽东时代》(Prasanta Sen Gupta,China’s Belief System and Sino-Indian Relations:the Maoist Era),加尔各答:米内尔瓦联合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穆尔蒂:《印度与中国的边界:印度的观点》(T.S.Murty,India China Boundary:India’s Options),新德里:ABC出版社1996年版;乔伊珊卡尔·哈扎利卡:《印度东北的地缘政治:战略研究》(Joysankar Hazarika,Geopolitics of North East India:A Strategical Study),新德里:吉安出版社1996年版。
    2 拉奥:“中印边界争端的法律问题”(T.S.Rama Rao,“Legal Aspects of 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拉加恩编:《尼赫鲁时期的印度对外关系》(M.S.Rajan,ed.,India’s Foreign Relations during the Nehru Era),孟买:亚洲出版社1976年版,第137 ~165页。
    3辛哈、阿塔尔:《1962年同中国冲突的历史》(P.B.Sinha and A.A.Athale,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1962),新德里:印度国防部历史司1992年版。
    4普南杜·班纳吉:《我的北京回忆录:中国对印度的侵略》(Purnendu Kumar Banerjee,My Peking Memoirs of the Chinese Invasion of India),新德里:号角出版社1990年版,第77~79页。
    1雅科夫·韦尔兹伯格:《外交政策制定中的错觉:1959~1962年的中印冲突》(Yaacov Vertzberger,Misperceptions in Foreign Policymaking:The Sino-Indian Conflict,1959~1962),科罗拉多州布尔德:西景出版社1984年版;艾伦·惠廷:《中国威慑的谋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Allen S.Whiting,The Calculus of Chinese Deterrence:India and Indochina),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斯蒂芬·霍夫曼:《印度与中国的危机》(Steven A.Hoffman,India and the China Crisis),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高龙江:《持久的竞争:20世纪中印之间的对抗》(John W.Garver,Protracted Contest:Sino-Indian Rival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89、90~91页。
    2杰拉德·西格尔:《保卫中国》(Gerald Segal,Defending China),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布鲁斯·埃勒曼:《现代中国的战争(1795~1989)》(Bruce Elleman,Modern Chinese Warfare,1795~1989),伦敦:劳特利奇书局2001年版;安德鲁·斯科贝尔:《中国对武力的使用:长城和长征之外》(Andrew Scobell,China’s Use of Military Force:Beyond the Great Wall and the Long March),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劳力艾·伯基特、安德鲁·斯科贝尔、拉里·沃策尔主编:《历史的教训:中国人民解放军75周年》(Laurie Burkitt,Andrew Scobell,Larry M.Wortzel,eds.,The Lessons of History: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兵营:战略研究所2003年版;马克·瑞安、戴维·芬克斯坦、迈克尔·麦克戴维特:《1949年以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史》(Mark A.Ryan,David Michael Finkelstein,Michael A.McDevitt,The PLA Experience since 1949),马萨诸塞州沃特敦:东门出版公司2007年版;李小兵:《现代中国军队史》(Xiaobing Li,A History of the Modern Chinese Army),肯塔基州列克星敦:肯塔基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邹念祖:《中国与国际法:边界争端》(Byron N.Tzou,China and International Law:The Boundary Dispute),纽约:普雷格尔出版社1990年版;刘学成:《中印边界纠纷和中印关系》(Xuecheng Liu,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 and Sino-Indian Relation),马里兰州兰哈姆:美利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钟建平:《国内政治、国际交涉与中国的领土争端》(Chien-Peng Chung,Domestic Politics,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纽约:劳特利奇书局2004年版;戴莹琮:《康边与西藏:清朝前期的帝国战略》(Yingcong Dai,The Sichuan Frontier and Tibet:Imperial Strategy in the Early Qing),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刘晓原:《普天之下的重塑:革命、战争与20世纪中国的边界》(Xiaoyuan Liu,Recast All Under Heaven:Revolution,War,Diplomacy,and Frontier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纽约:布鲁姆斯伯里学术出版公司2010年版;王修原:《中国最后的帝国边疆:晚清在康藏地区的扩张》(Xiuyuan Wang.China’s Last Imperial Frontier:Late Qing Expansion in Sichuan’s Tibetan Borderlands),马里兰州兰哈姆:列克星敦图书公司2011年版。
    1普罗祖门什科夫:“1962年10月的中印冲突、古巴导弹危机和中苏分裂:来自俄罗斯档案的新证据”(M.Y.Prozumenschikov,“The Sino-Indian Conflict,the Cuban Missile Crisis,and the Sino-Soviet Split,October 1962: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rchives”),《冷战国际史项目公报》(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第8~9期(1996~1997年冬季号),华盛顿特区: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第252~257页;谢尔盖·拉琴科:《天有二日:1962~1967年中苏争夺领导权的斗争》(Sergey Radchenko,Two Suns in the Heavens:The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remacy,1962~1967),华盛顿特区和斯坦福:威尔逊中心出版社、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吕德量:《中苏分裂:共产党世界的冷战》(Lorenz M.Luthi.The Sino-Soviet Split:Cold War in the Communist World),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苏布拉马尼安·斯瓦密:《印度的中国观》(Subramanian Swamy,India’s China Perspective),新德里:科纳克出版私营有限公司2002年版。
    3内维尔·马克斯威尔:“中国对印度的战争:中国人如何看待1962年冲突”(Neville Maxwell,“China’s India War:How the Chinese Saw the 1962Conflict”),《东亚论坛》(East Asia Forum)2011年8月2日。
    1努拉尼:《印度与中国的边界问题,1846~1947年:历史与外交》(A.G.Noorani,India-China Boundary Problem,1846~1947:History and Diplomacy),新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0、212~218、222页。
    2莫汉·古鲁斯瓦米、佐拉瓦尔·辛格:《印中关系:边界问题及其他》(Mohan Guruswamy and Zorawar Daulet Singh,IndiaChina Relations:The Border Issue and Beyond),新德里:维瓦图书公司2009年版,第3~4、20~21、24页。
    3萨米尔·帕蒂尔:“1950年代的印度对华政策:威胁观与平衡”(Sameer Suryakant Patil,“India’s China Policy in the 1950s:Threat Perceptions and Balances”),《南亚评论》(South Asian Survey)第14卷第2期(2007年),第283~301页。
    4狄伯杰:《1904~2004年的印度与中国》(B.R.Deepak,India and China,1904~2004),新德里:玛纳克出版公司2005年版。
    1安娜·奥顿:《印度的边界争端: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阿富汗》(Anna Orton,India’s Borderland Disputes:China,Pakistan,Bangladesh and Nepal),新德里:爱普托姆图书公司201年版;马拉帕·阿玛拉瓦蒂:《对中国、印度、日本三国关系的考察》(Mallappa Amaravati,China,India and Japan:A Review of Their Relations),斋蒲尔:ABD出版社2004年版;斯里尼巴什·潘达:《印度东北边界的帝国动力:以阿鲁纳恰尔邦为个案研究》(Srinibash Panda,Imperial Dynamics in India’s North East Frontier:A Case Study of Arunachal Pradesh),联邦德国萨尔布吕肯:VDM出版社2010年版。
    2斯里·达夫:《1962年中国对印战争的真相》(Shri AK Dave,The Real Story of China’s War on India,1962),新德里:军队历史研究中心2006年版,第44~45页。
    3苏密特·甘古利:“印度和中国:边界问题、国内整合与国际安全”(Sumit Ganguly,“India and China:Border Issues,Domestic Integration,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弗兰辛·弗兰克尔、何汉理主编:《美国应了解的中印关系》(Francine R.Frankel and Harry Harding,eds.,The India-China Relationship:W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Know),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华盛顿特区:威尔逊中心出版社2004年版。
    4努拉尼:《印度与中国的边界问题》,第230~232页。
    1戴辛卡:“重评尼赫鲁”(Giri Deshingkar,“The Nehru Revisited”),谭中主编:《跨越喜马拉雅障碍:印度寻求了解中国》(in Tan Chung,ed.,Across the Himalayan Gap:An Indian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新德里:吉安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03、405~406、407页;马诺兰江·莫汉蒂、白蜜雅主编:《中国和印度的安全和科学:戴辛卡选集》(Manoranjan Mohanty and Mira Sinha Bhattacharyea,eds.,Security and Science in China and India:Selected Essays of Giri Deshingkar),新德里:萨姆斯科利蒂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页。
    2 斯里纳特·拉加万:“重评1948~1960年的中印边界争端”(Srinath Raghavan,“Sino-Indian Boundary Dispute,1948~60:A Reappraisal”),《经济与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第41卷第36期(2006年9月9日~15日),第3882~3892页;斯里纳特·拉加万:“印度文职与军方的关系:中国危机及其以后”(Srinath Raghavan,“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India:The China Crisis and After”),《战略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第32卷第1期(2009年1月),第149~175 页;斯里纳特·拉加万:“中国之谜”(Srinath Raghavan,“The Chinese Puzzle”),《经济与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第45卷第3期(2010年1月16日),第22~25页。
    1斯里纳特·拉加万:《现代印度的战争与和平:尼赫鲁时代的战略史》(Srinath Raghavan,War and Peace in Modern India:A Strategic History of the Nehru Years),伦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38、314~317、320~321页。
    2海拉里:“印度的战略思维及国家安全政策”(A.Z.Hilali,“India’s Strategic Thinking and It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亚洲评论》(Asian Survey)第41卷第5期(2001年9月~10月),第737~764页。
    3巴普雅里:《东北边境山地部落的问题(1822~1942)》(H.K.Barpujari,Problem of the Hill Tribes of North-East Frontier,1822~1942)第1卷,高哈蒂:律师书档1970年版;巴普雅里:《东北边境山地部落的问题(1843~1972)》(H.K.Barpujari,Problem of the Hill Tribes of North-East Frontier,1843~1972)第2卷,高哈蒂:联合出版社1978年版;巴普雅里:《东北边境山地部落的问题》(H.K.Barpujari,Problem of the Hill Tribes of North-East Frontier)第3卷《从内线到麦克马洪线(1873~1962)》(Inner Line to McMahon Line,1873~1962),高哈蒂:联合出版社1978年版。
    4潘达:《印度东北边界的帝国动力》,第371、378页。
    5莫汉·古鲁斯瓦米:“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印中边界”(Mohan Guruswamy,“India-China Border Learning from History”),《经济与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第38卷第39期(2003年9月27日~10月3日),第4101~4103页。
    1萨利:《中印边界争端:以东段作为个案研究》(M.L.Sali,India-China Border Dispute:A Case Study of the Eastern Sector),新德里:A.P.H.出版集团1998年版。
    2比詹·莫汉塔:《阿鲁纳恰尔行政管辖的演变(1875~1975)》(Bijan Mohanta,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of Arunachal,1875~1975),新德里:乌帕尔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198页;斯里坎特:“英国殖民主义与阿萨姆地区的山地部落”(H.Srikanth,“British Colonialism and the Hill Tribes of Composite Assam”),《人类与社会》(Man and Society)第3卷(2006年春季号),第79~116页。
    3乔杜里:《阿鲁纳恰尔邦:从边界土地到联邦领土》(J.N.Chowdhury,Arunachal Pradesh:From Frontier Tract to Union Territory),新德里:科斯莫图书公司1983年版;查姆德里卡·辛格:《阿鲁纳恰尔邦的形成》(Chamdrika Singh,Emergence of Arunachal Pradesh as a State),新德里:米塔尔出版社1989年版;巴姆布里:《印度独立后的各邦》(C.P.Bhambhri,The Indian State after Independence),德里:希布拉出版社2000年版;莱戈:《阿鲁纳恰尔邦现代史(1825~2006)》(N.Lego,Modern History of Arunachal Pradesh,1825~2006),伊塔那噶:喜马拉雅出版社2006年版;杜塔、特里帕蒂编:《阿鲁纳恰尔邦历史的起源》(S.Dutta and B.Tripathy,eds.,Sources of the History of Arunachal Pradesh),新德里:吉安出版社2008年版;布延:《阿萨姆历史研究》(S.K.Bhuyan,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Assam),阿萨姆邦古瓦哈蒂:巴尼门迪尔出版社2009年版;巴拉伊·哈杜尔:《卡姆鲁帕早期史》(Rai K.L.Baruah Bahadur,Early History of Kamrupa: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阿萨姆邦古瓦哈蒂:巴尼门迪尔出版社2009年版。
    4约翰·怀特希德:《遥远的边界:1857~1947年印度东北部的人民及事件》(John Whitehead,Far Frontiers:People and Events in North-Eastern India,1857~1947),伦敦:英国南亚公墓协会1989年版。
    5国多马:《中国、西藏与印度:1962年战争和军事战略的前景》(Gautam Das,China-Tibet-India:The 1962 War and the Strategic Military Future),新德里:哈尔——阿南德出版私营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版,第70、113页。
    1古哈:“尼赫鲁与中国:对失败的研究?”(Ramachandra Guha,“Jawaharlal Nehru and China:A Study in Failure?”),《哈佛—燕京学社研究报告》(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2001年卷,第21~22、25页。
    2克劳德·阿尔皮:《1962年与麦克马洪线的传奇》(Claude Arpi,1962and the McMahon Line Saga),新德里:轻骑兵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5、525~526页。阿尔皮是生活在印度的法裔历史学家和藏学家,也是位活跃的新闻记者。阿尔皮1949年生于法国安古莱姆(Angouleme),1972年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旅行后,对西藏产生兴趣。1974年,阿尔皮从波尔多大学毕业后去印度生活,定居在奥罗维尔(Auroville)。阿尔皮撰写的有关当代西藏的论著,包括《西藏:消失的边界》(Tibet:The Lost Frontier,New Delhi:Lancer Publishers,2008)、《从未进行的谈判》(The Negotiations that Never Were,New Delhi:Lancer Publishers,2009)、《西藏的命运》(The Fate of Tibet,New Delhi: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Ltd.,1999)等。阿尔皮创建的网站(www.claudearpi.net),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有关中印关系的文献资料。
    3帕舒塔姆·梅赫拉:《麦克马洪线及其以后》(Parshotam Mehra,The McMahon Line and After),新德里:麦克米伦公司印度有限公司1974年版;《东北边境:对印度、西藏及中国之间致命争斗之文献研究》(Parshotam Mehra,The North-Eastern Frontier:A Documentary Study of the Internecine Rivalry between India,Tibet and China),新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同中国人的谈判(1846~1947)》(Parshotam Mehra,Negotiating with Chinese,1846~1947),新德里:信实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的边界:拉达克与印度最北部的边界(1846~1947)》(Parshotam Mehra,An“Agreed”Frontier:Ladakh and India’s Northernmost Borders,1846~1947),新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帕舒塔姆·梅赫拉:《边疆史文集:印度、中国和边界争端》(Parshotam Mehra,Essays in Frontier History:India,China,and the Disputed Border),新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109、168、170~172、176~178页;《印度同中国的边界争端:重评尼赫鲁的处理方法》,《国际关系研究》(Parshotam Mehra,“India’s Border Dispute with China:Revisiting Nehru’s Approach,”International Studies)第42卷第3~4期(2005年),第364页。
    2格伦菲拉德:《现代西藏的形成》(A.Tom Grunfeld,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纽约州阿蒙克:M.E.Sharpe出版社1996年版。
    3《人文社科在线——外交及国际史在线圆桌评论》(H-Diplo Roundtable Reviews)第9卷第2期(2008年),第18页。此次圆桌评论的下载网址为:www.h-net.org/~diplo/roundtables/PDF/EssaysInFrontierHistory-Roundtable.pdf。
    4《冷战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第8卷第3期(2006年夏季号)专刊的文章包括,盛慕真:“毛泽东、西藏和朝鲜战争”(Michael M.Sheng,“Mao,Tibet,and the Korean War”),第15~33页;翟强:“西藏与1950年代初期的中英美关系”(Qiang Zhai,“Tibet and Chin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in the Early 1950s”),第34~53页;陈兼:“1959年西藏叛乱与中印关系及中苏关系的变化”(Chen Jian,“The Tibetan Rebellion of 1959and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India and the Soviet Union”),第54~101页;卡罗尔·麦克葛拉南翰:“西藏的冷战:中央情报局与1956~1974年的四水六岗抵抗运动”(Carole McGranahan,“Tibet’s Cold War:The CIA and the Chushi Gangdrug Resistance,1956~1974”),第102~130页;罗伯特·麦克马洪:“美国在冷战初期对南亚和西藏的政策”(Robert J.McMahon,“U.S.Policy toward South Asia and Tibet during the Early Cold War”),第131~144页;梅尔文·戈德斯坦:“美国、西藏与冷战”(Melvyn C.Goldstein,“The United States,Tibet,and the Cold War”),第145~164页;史蒂文·霍夫曼:“西藏与中印边界冲突之关系的再认识:现实主义的方法”(Steven A.Hoffmann,“Rethink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ibet and the China-India Border Conflict:A Realist Approach”),第165~194页。
    1 弗拉维尔:“政权的稳定与国际合作:对中国在领土争端中做出妥协之诠释”(M.Taylor Fravel,“Regime In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Explaining China’s Compromises in Territorial Disputes”),《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第30卷第2期(2005年秋季号);弗拉维尔:“获得安全的边界:中国对边疆防御的的理念及力量结构”(M.Taylor Fravel,“Securing Borders:China’s Doctrine and Force Structure for Frontier Defense”),《战略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第30卷第4~5期(2007年8月),第705~737页;弗拉维尔:“力量的转变与升级:对中国在领土争端中诉诸武力的解释”()M.Taylor Fravel,“Power Shifts and Escalation:Explaining China’s Use of Force in Territorial Disputes”,《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第32卷第3期(2007~2008年冬季号),第44~83页;弗拉维尔:“佯攻的限度:国内及国际冲突的再思考”(M.Taylor Fravel,“The Limits of Diversion:Rethink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lict”),《安全研究》(Security Studies)第19 卷第2期(2010年5月),第307~341页;弗拉维尔:“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崛起:对中国领土扩张可能性的评估”(M.Taylor Fravel,“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China’s Rise:Assessing China’s Potential for Territorial Expansion”),《国际关系评论》(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第12卷第4期(2010年12月),第505~532页;弗拉维尔:《固疆安邦: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合作与冲突》(M.Taylor Fravel,Strong Borders,Secure Nation: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主要参见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0》,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裴坚章、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998年版;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解放西藏史》编委会:《解放西藏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主要论著包括李铁铮:《西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吴丰培、曾国庆:《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远大:《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黄鸿钊:《西藏问题的历史渊源:百年来列强在西藏的角逐》,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1年版;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干涉侵略西藏地方斗争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辩》,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许建英:《近代英国与中国新疆(1840~191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苏德毕力格:《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冯明珠:《中英西藏交涉与川藏边情(1774~1925)》,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卢秀璋:《“西姆拉会议”:兼析民国时期西藏的法律地位》,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吕一燃主编:《中国边疆史》,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朱昭华:《中缅边界问题研究:以近代中缅边界谈判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张永攀:《英帝国与中国西藏(1937~194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祝启源:《中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宏纬:《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版;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张力:《印度总理尼赫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尚劝余:《尼赫鲁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孙士海主编:《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敏秋主编:《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琛:《美国外交政策与南亚均势(1947~1963)》,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周卫平:《百年中印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随新民:《中印关系研究:社会认知视角》,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尚劝余:《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宏纬:《当代中印关系述评》,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是《喜马拉雅山情结》的修订版);聂宏毅:《鼎定国疆: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边界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齐鹏飞:《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吕昭义、孙建波:《中印边界问题、印巴领土纠纷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可参见王中兴:“60年代的中印边境与中国边防部队的自卫反击战“,《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5期;房建昌:“近代中印西段边界史略”,《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叶正佳:“50年来的中印关系:经验和教训”,《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4期;张植荣:“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反思”,《当代亚太》2000年第8期;蔡佳禾:“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王琛:“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李华:“1959年中印边界起因及苏联反应探析”,《党的文献》2002年第2期;程瑞声:“中印边界谈判及其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戴超武:“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戴超武:“1965年印巴战争与美国的反应和政策”,《世界历史》2008年2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从2004年至2008年已经分三批解密了1949~1965年期间形成的外交文件,具体情况是:2004年1月16日,中国外交部开放1949~1955年期间形成的档案,解密数量占这一时期全部档案的为30%;2006年5月16日,开放1956~1960年期间形成的档案,解密数量为这一时期全部档案的60%;2008年11月12日,开放1961~1965年期间形成的档案,解密数量为这一时期档案总数的70%以上。
    3参见戴超武:“印度对西藏地方的贸易管制和禁运与中国的反应和政策(1950~1962)”(上、下),《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6期、第7期;“关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中苏分裂的若干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1参见尚劝余:“尼赫鲁——印度不结盟外交的缔造者”,张敏秋主编:《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重庆出版社2006年年版,第155~163页。
    2参见程瑞声:“中印边界谈判及其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1郭实:“对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回顾与反思”,张敏秋主编:《跨越喜马拉雅障碍》,第377~388页。
    2如前引的梅赫拉教授的一段话,参见《人文社科在线—外交及国际史在线圆桌评论》(H-Diplo Roundtable Reviews),第9卷第2期(2008年),第18页。www.h-net.org/~diplo/roundtables/PDF/EssaysInFrontierHistory-Roundtable.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