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抗争动员研究的五种范式与反思——基于2004-2015年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thinking the Five Research Paradigms of Contentious Mobilization in Cyberspace: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NKI 2004—2015
  • 作者:倪明胜
  • 英文作者:NI?Ming-sheng;
  • 关键词:网络抗争动员 ; 结构范式 ; 情感范式 ; 话语范式 ; 工具范式 ; 治理范式
  • 英文关键词:contentious?mobilization?in?cyberspace;;structural?paradigm;;emotional?paradigm;;discourse? paradigm;;instrumental?paradigm;;governance?paradigm
  • 中文刊名:NJ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中共中央党校;
  • 出版日期:2017-07-25
  • 出版单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No.21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化博弈与治理机制研究”(13CZZ060)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JSS201704005
  • 页数:11
  • CN:04
  • ISSN:32-1030/C
  • 分类号:35-45
摘要
近年来,理论界围绕网络抗争动员及其关联性议题展开论争并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2004—2015)期刊数据库近十余年来的文献检索和评估分析,现行网络抗争动员研究大体可概括为结构、情感、话语、工具和治理五种典型范式。从文献检视和主题分类来看,现行网络抗争动员研究在生成结构、前置条件、逻辑过程、手法策略以及抗争治理回应等方面初步形成一般性共识。但现行的网络抗争动员在理论解读和学术关照上,诸如问题视角、框架路径、范式方法等层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网络抗争动员研究应超越范式之间的紧张对立,在互动反思、碰撞和对话中建立本土性的综合性解释框架来寻求治理之道。
        Mobilizations?in?cyberspace?calling?for?contentious?actions?and?issues?related?to?this?have?become?a?hot?and?fruitful?topic?in?recent?years.?An?analysis?of?the?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search?results?in?the?time?frame?from?2004 to?2015?shows?that?the?studies?on?the?contentious?mobilizations?in?cyberspace?can?in?general?be?divided?into?five?paradigms:i.e.?structure,emotion,discourse,instrument,and?governance.?A?general?consensus?is?taking?shape?among?researchers?on?such?issues?as?the?generative?structure,preconditions,logical?process,tactics?and?strategy,and?governance?of?contentious?mobilizations.?However,the?current?studies?are?still?inadequate?in?such?theoretical?aspects?including?the?perspective?on?the?problems?at?issue,research?frame,approach?and?paradigm.?It?is?very?advisable?for?the?research?on?contentious?mobilization?in?cyberspace?to?overcome?the?tension?between?different?research?paradigms?so?as?to?find?an?effective?approach?to?the?governance?of?such?mobilizations?through?interactive?reflections?and?dialogues.
引文
(1)检索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5年,截至2015年12月31日。考虑到CNKI数据库期刊文献适时更新收录情况,分别在2016年4月15日和9月5日两次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对数据样本进行调适和综合分析,以较为全面反映出近十余年中国“网络抗争动员研究”的关联主题文献总体发文情况。
    (2)[美]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李义中译,南京: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8-12页。
    (3)陆斗细:《围观式政治参与:中国网络参政的深层透视》,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第9-10页。
    (1)“范式”(paradigm)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中给出总结性的解释,所谓范式是“一方面,范式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参见[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在本文中基于库恩范式概念和方法论的拓展,我们认为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研究的范式,主要指涉的是被学界所共同认可的一种网络政治研究的新方法、新工具、新模式、新范例以及典型标准及新依据等,这种范式的抽取和凝练有益于洞悉网络抗争政治研究的整体脉络进路和未来研究发展新趋势。
    (2)参见童星、张乐:《国内社会抗争研究范式的探讨:基于本体论与方法论视角》,《学术界》2013年第2期;王金红、黄振辉:《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李德满:《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社会》2009年第6期。
    (3)庄曦:《转型社会中网络行动舆论动员的结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4)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4期。
    (5)黄荣贵、郑雯、桂勇:《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6)曾繁旭、戴佳、王宇琦:《媒介运用与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以反核事件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7)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8)黄荣贵、张涛甫、桂勇:《抗争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业主论坛的经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1)曾润喜、杨琳瑜:《“依网抗争”:社会转型期的互联网与抗争政治--基于“唐慧事件”的研究》,《电子政务》2013年第4期。
    (2)黄冬娅:《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
    (3)谢金林:《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及其公共治理》,《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
    (4)郭小安:《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2期。
    (5)陈涛、王兰平:《环境抗争中的怨恨心理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王金红、黄振辉:《中国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及其理论解释--以农民集体下跪事件为重点的实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7)陈颀、吴毅:《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社会》2014年第1期。
    (8)文宏:《从自发到工具--当前网络围观现象的行为逻辑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3期。
    (9)杨嵘均:《网络空间公民政治情绪的宣泄方式及其治理策略》,《江海学刊》2015年第6期。
    (10)杨嵘均:《网络空间公民政治情绪的宣泄的刺激因素与政治功能》,《学术月刊》2015年第3期。
    (11)陶鹏:《网络围观现象的行为逻辑与现实隐喻》,《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6期。
    (1)参见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娄成武、刘立锐:《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2)谢金林:《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
    (3)谢岳:《抗议政治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7页。
    (4)刘娜:《网络空间的话语抗争与议题协商--以网络事件中公民权利议题的讨论为例》,《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5)金萍华:《社会化媒体中的日常环境抗争--以PM 2.5新抗争剧目建构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6)黄振辉:《表演式抗争:景观、挑战与发生机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开放时代》2011年第2期。
    (7)王蒙:《当代中国政治中的表演式抗争:景观、结构与效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8)赵士林:《“弱者抗争”与“身份标签”--惯习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话语的功能分析》,《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9)郑满宁:《“戏谑化”:社会化媒体中草根话语方式的嬗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0)陈相雨:《网络空间中的“视觉抗争”及其后果处置》,《当代传播》2014年第4期。
    (1)王金红、黄振辉:《中国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及其理论解释--以农民集体下跪事件为重点的实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童星、张乐:《国内社会抗争研究范式的探讨:基于本体论与方法论视角》,《学术界》2013年第2期。
    (3)吕德文:《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宜黄事件再分析》,《社会》2012年第3期。
    (4)蔡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5)易前良、程婕:《转型中国“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当代传播》2014年第1期。
    (6)张杰:《“陌生人”视角下社会化媒体与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研究》,《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1期。
    (7)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
    (8)郑雯:《“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当代中国拆迁抗争十年媒介事件的多案例比较研究(2003-2012)》,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8日。
    (9)周海晏:《新社会运动视域下中国网络环保行动研究(2007-2012厦门、大连、宁波三地PX事件网络文本分析)》,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苑丰、刘武芳:《基于舆情博弈的公民有序化网络参与对策》,《东南学术》2013年第3期。
    (11)金太军、李娟:《虚拟与现实的互动:网络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机理》,《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1)参见陈龙:《话语强占: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0期;陈尧:《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从虚拟集聚到社会运动》,《学术月刊》2011年第6期。
    (2)参见林翎:《网络道德审判规制》,《东南传播》2008年第10期;葛艳玲、郜延华:《网络“道德审判”之反思》,《东南传播》2007年第8期。
    (3)实体社会抗争中会出现“维权”到“谋利”的逻辑转换,诸如上访专业户、上访“钉子户”等专门性产业链条的形成。参见田先红:《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同样也面临“维权”走向“谋利”的转变可能,诸如网络大V红人主导和策划下的“网络公关公司”、“删帖公司”等,其运行背后就是典型的商业逻辑驱动。参见江南:《“删帖门”背后的网络暴力》,《社会观察》2012年第9期;叶铁桥:《网络非法删帖背后的利益链》,《时代人物》2013年第1期等。
    (4)参见赵胜南:《媒介视角下的“网络水军”》,《今传媒》2014年第3期。
    (5)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6)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郭栋:《运动式治理、权力内卷化与弥散性惩罚--当前微博规制检视》,《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2期。
    (8)翁士洪、叶笑云:《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逻辑分析--以宁波PX事件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4期。
    (9)杨嵘均:《论网络空间草根民主与权力监督和政策制定的互逆作用及其治理》,《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3期。
    (10)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11)谢俊贵:《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综治模式引论》,《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5期。
    (12)谢金林:《网络政治抗争类型学研究--以2008-2010年为例》,《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13)刘力锐:《基于网络政治动员态势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14)倪明胜:《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维度、舆情生态与治理机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15)王金水:《微博微信社会参与和维稳长效机制建构》,《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0期。
    (1)陈周旺、刘春荣:《集体行动的中国逻辑》,《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十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页。
    (1)童星、张乐:《国内社会抗争研究范式的探讨--基于本体论与方法论视角》,《学术界》2013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