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中的“日常环境抗争”——以“PM2.5”新抗争剧目建构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veryday Environmental Contention” in Social Media——A Case Study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Contentious Repertoire “PM2.5”
  • 作者:金萍华
  • 英文作者:JIN Pinghua;School of Journalism&Communication,Anhui University;
  • 关键词:“日常环境抗争”剧目 ; PM2.5 ; 社会化媒体 ; 解放政治 ; 生活政治
  • 英文关键词:everyday environmental contention;;PM2.5;;social media;;emancipatory politics;;life politics
  • 中文刊名:AD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4-07-10
  • 出版单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4
  • 期:v.38;No.209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860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D014)
  • 语种:中文;
  • 页:ADZS201404022
  • 页数:6
  • CN:04
  • ISSN:34-1040/C
  • 分类号:156-161
摘要
近年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同时,社会化媒体中出现环境抗争日常化现象。以"日常环境抗争"形态呈现的"PM2.5"术语的社会化媒体传播过程构成了新的抗争政治剧目。此剧目仍属"解放政治"抗争范畴,但蕴含着"生活政治"的实现可能。作为抗争对象的国家同抗争者之间的持续协商是"解放政治"的出路,而国家由抗争对象角色转变为生态舆论引导者角色则是"日常环境抗争"内化为"生活政治"的关键。
        Based on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 in social media,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veryday environmental contention".The dissemination of "PM2.5"in the new contentious repertoires is characterized as a new episode in contentious politics.The episode belongs to emancipatory politics,while harboring potential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life politics.The continuous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s the protested and the protestors through "brokerage"provides solutions for emancipatory politics; the rol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e from the protested to environmental opinion leader enable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veryday environmental contention"as "life politics".
引文
①王玉明:《暴力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基于对十起典型环境冲突事件的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李亚捷:《环境风险类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论文,2013年;史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模式转型》,南京:南京大学政治管理学院博士论文,2013年;薛可:《一个事件,两种声音:宁波PX事件的中英媒介报道研究——以人民网和BBC中文网为例》,《新闻大学》2013年第1期;余茜:《政府在环境纠纷处理中的角色回归与职能矫正》,《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王全权、陈相雨:《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
    ①简·汉考克:《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李隼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②裴宜理文:《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阎小骏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4期。
    ③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李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④李彪:《网络事件传播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研究——以近年来40个网络热点事件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3期;谢金林:《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Earl,Jennifer,Kimport,Katrina,The Targets of Online Protes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vol.11 no.4,2008,pp.449-472;Radsch,Courtney,Virtual Contentious Politics:Blogging in the Arab World,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2008 Annual Meeting;Rolfe,Brett,Building an Electronic Repertoire of Contention,Social Movement Studies,vol.4,no.1,2005,pp.65-74.
    ⑤曾繁旭、黄广生、刘黎明:《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⑥“居间联络”和“传播”是“抗争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属于“抗争”中的动员机制。
    ⑦参见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⑧周晓:《中国农民和中国革命》,《当代中国研究》1994年第4期。
    ⑨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47~248页。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第249页。
    ①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4页。
    ②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第14页。
    ③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第266页。
    ④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第262页。
    ⑤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李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⑥S.Tarrow,Power in Movement:Social Movements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33.
    ⑦S.Costanza-Chock,Mapping the repertoire of electronic conten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转引自Rolfe,Brett,Building an Electronic Repertoire of Contention,Social Movement Studies,vol.4 no.1,2005,pp.65-74.
    ⑧D.McAdam,J.D.McCarthy,&M.Zald,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Political Opportunities,Mobilizing Structures,and Cultural Framing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3.
    ①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第38页。
    ②尽管胡锡进此条完整微博意在谏言而非抗争,但较大的转发和评论数客观上造成了抗争效果。
    ③参见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第38页。
    ①参见财经网《李克强谈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我们必须有所作为》,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3-01-15/112435607.html,2013年1月15日。
    ②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第43页。
    ③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第121页。
    ④参见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ttp://kjs.mep.gov.cn/hjbhbz/bzwb/dqhjbh/dqhjzlbz/201203/t20120302_224165.htm,2013年11月1日。
    ⑤参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印发《PM2.5自动监测仪器技术指标与要求(试行)(2013年版)》的通知,http://www.cnemc.cn/publish/106/news/news_35953.html,2013年11月2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京津冀蒙晋鲁六省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http://jjs.mof.gov.cn/zhengwuxinxi/touruqingkuang/201310/t20131012_997900.html,2013年11月5日。
    ②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第26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