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历史人物的“历史问题”——以美国夏洛茨维尔事件和美国“改写历史”风波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ow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Figures:Centering on the Charlottesville Incident and America's Rewriting History Issue
  • 作者:杨奎松
  • 英文作者:Yang Kuisong;
  • 关键词:夏洛茨维尔事件 ; “改写历史” ; “政治正确” ; 美国国父 ; “历史问题”
  • 英文关键词:Charlottesville incident;;"rewriting history";;"political correctness";;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historical problems"
  • 中文刊名:SXY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8-09-27
  • 出版单位:史学月刊
  • 年:2018
  • 期:No.456
  • 语种:中文;
  • 页:SXYK201810007
  • 页数:29
  • CN:10
  • ISSN:41-1016/K
  • 分类号:76-104
摘要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是否要重写美国历史,逐渐成了美国史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2017年8月12日,美国夏洛茨维尔事件爆发,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到了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美国的历史叙事究竟应该基于国家的视角,主诉精英阶层的历史贡献,亦或应该基于民众的视角,强调黑人、印第安人、少数族裔、贫苦劳工和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史,已经成为一个极易触动不同社会人群情感和立场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不应仅仅依据当今欧美通行的"政治正确"的观点,简单地来做出是黑是白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既然始终是渐进的,今人又只能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来考察历史中人的具体行为,就既应注意到其认知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许多在今天看来"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对推动历史发展的渐进,未必不具有某种接力的作用。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past century,whether to rewrite American history has become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American historiography.In August 12,2017,the outbreak of the Charlottesville incid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ushed this issue to the cusp of public opinion.Should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United States be based on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emphasizing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elites,or be built upon the people's perspective,emphasizing the struggle history of the Blacks,Indians,ethnic minorities,poor workers and women fighting for equal rights?This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which could easily touch feelings and positions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To solve this problem,drawing on today's"politically correct"viewpoint is apparently unviable.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simple"black and white"value judgments.Sin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as always been gradual,and we can only observe the specific behaviors of human beings under the specific space-time condition,we should note the inevitable limitations of people's cognition,and realize that many"incorrect"concepts and behaviors from today's view might promote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play some relaying role.
引文
(1)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1页。
    (2)转见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9页。
    (3)当今欧美“政治正确”观念,着重于主张保护弱势群体,反种族主义、反性别歧视和反同性恋恐惧,唯本文这里仅着重其对权利平等、社会地位平等以及对社会平等的理想诉求。
    (1)夏洛茨维尔事件起因于夏洛茨维尔市议会决定拆除南北战争期间弗吉尼亚军团指挥官罗伯特·李将军的雕像,白人反对者与支持拆除者发生冲突。一名白人极端分子开车撞进对方的队伍里,造成一名妇女死亡,19人受伤。事件中并有一架警用直升机坠毁,两名警察殉职。
    (2)转见茱莉亚·格卢姆:“乔治·华盛顿也有过奴隶?特朗普搬出第一位总统来为其关于夏洛茨维尔事件的言论辩护”(Julia Glum,“DID GEORGE WASHINGTON OWN SLAVES?TRUMP INVOKES FIRST PRESIDENT TO JUSTIFYCHARLOTTESVILLE RESPONSE”),《新闻周刊》(Newsweek),http://www.newsweek.com/george-washington-slavesdonald-trump-651176.
    (3)威尔伯特L.库珀:“让我们炸掉总统山”(Wilbert L.Cooper,“Let’s Blow up Mount Rushmore”),Vice,Aug.18,2017,5:23AM,https://www.vice.com/en_nz/article/9kkkby/lets-get-rid-of-mount-rushmore.
    (4)“特朗普关于联邦雕像的失控滑坡论有道理吗?罗伯特·西格尔对伊利亚·索明教授的访谈”,Does Trump’s Slippery Slope Argument About Confederate Statues Have Merit?NPR’s Robert Siegal talks with Ilya Somin,NPR,August 16,2017,4:31PM,http://www.npr.org/2017/08/16/543973293/does-trumps-slippery-slope-argument-about-confederate-statues-have-merit.
    (1)尼克·安德森:“普林斯顿大学将保留建筑物上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名字,但也会采取措施保证不同意见的表达”(Nick Anderson,“Princeton will keep woodrow Wilson’s name on buildings,but also expand diversity effort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2016年4月4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grade-point/wp/2016/04/04/princeton-will-keep-woodrow-wilsons-name-on-buildings-but-it-will-take-steps-to-expand-diversity-and-inclusion/?utm_term=.1c666df3f1cd.
    (2)Scholastic的出版公司宣布发行Ramin Ganeshram著,Vanessa Brantley-Newton配图的A Birthday Cake for George Washington一书,因为该书把奴隶生活描写得充满温情而受到广泛批评。转见连姆·斯塔克:“学乐出版社叫停《乔治·华盛顿的一块生日蛋糕》的发行”(Liam Stack,“Scholastic Haalts Distribution of‘A Birthday Cake for George washington’”),《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16年1月17日,https://www.nytimes.com/2016/01/18/business/media/scholastichalts-distribution-of-a-birthday-cake-for-george-washington.html?mcubz=3.
    (3)“美国的“推倒雕像”运动在蔓延吗?”搜狐-馨闻旋律一周集萃,2017-08-19,http://www.sohu.com/a/165888603_653567;“杜克大学移除被破坏的罗伯特·李将军塑像”,《华盛顿邮报》阳光新闻,2017-08-20,http://doc2016h.sunnewswp.com/?c=content&a=show&id=3340;“拆掉Balbo纪念碑!继夏洛茨维尔市游行后芝城市民今晚集聚游行”,(芝加哥)神州时报,2017-08-24,http://chinajournalus.net/20170824/2349,等。
    (4)克里斯蒂·德苏里拉:“因为其敏感性,《飘》已经被孟菲斯剧院停映”(Christie D’Zurilla,“’Gone With the Wind’,deemed‘insensitive’,has been pulled from a Memphis theater”),《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2017年8月28日,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la-et-entertainment-news-updates-august-gone-with-the-wind-pulled-1503929343-htmlstory.html.
    (5)Wilbert L.Cooper声称,特朗普说移除邦联雕像可能是一个失控的滑坡,也许他是对的,但那是一件坏事吗?见“让我们炸掉总统山”(“Let’s Get rid of Mount Rushmore”)Vice,Aug.18,2017,5:23 AM,https://www.vice.com/en_nz/article/9kkkby/lets-get-rid-of-mount-rushmore.并见薛涌:《论李将军雕像之倒掉》,腾讯大家,http://dajia.qq.com/original/meiguo/xy20170821.html,2017-08-21.
    (1)参见沃尔特·E.威廉姆斯:“左派正在试图重写美国历史,我们必须阻止他们。”(Walter E.Williams,“The Left Is Trying to Rewrite American History.We Must Stop Them”),《每日信号报》(The Daily Signal),2017年6月14日,http://dailysignal.com/2017/06/14/left-trying-rewrite-american-history-must-stop;龚小夏:《南北战争历史要重写?》《夏洛斯维尔的相撞》,引自art30000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e1f5590102zfp5.html,2017年8月17日。
    (2)如罗伯特·麦科利:《奴隶制和杰斐逊派控制下的弗吉尼亚》(Robert McColley,Slavery and Jeffersonian Virginia),芝加哥:伊利诺亚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温斯洛普·D.乔丹:《白压黑:美国人看待黑人的态度,1550-1812》,(Winthrop D.Jordan,White over Black: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the Negro,1550-1812),教堂山:北卡罗莱纳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大卫·E.戴维斯:《托马斯·杰斐逊真的反对奴隶制吗?》(David B.Davis,Was Thomas Jefferson an Authentic Enemy of Slavery?),牛津:克拉伦登1970年版;埃德蒙·摩根:《美国的奴役与自由:弗吉尼亚殖民地的残酷考验》(Edmund Morgan,American Slavery,American Freedom:The Ordeal of Colonial Virginia),纽约:诺顿公司1975年版。
    (3)参见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社会科学部:《美国人的冒险精神》(Social Science Staff of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A-merica,The American Adventure),波士顿:阿林&巴肯1975年版;卡罗·伯金、伦纳德·伍德:《应许之地》(Carol Berkin&Leonard Wood,Land of Promise),格伦维尤:斯考特福斯曼1983年版,等著作。
    (4)(7)詹姆斯·洛温著,马万利译:《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162、177页。
    (5)有不少文章谈到美国史学界不愿意把这方面的问题,更不必说把美国开国元勋的蓄奴问题,拿出来公开讨论的情况。见约翰·戴维:《奴隶制、种族与美国历史:历史的冲突、趋势以及方法,1866-1953》(John David Smith edited,Slavery,Race and American History:Historical Conflict,Trends and Method,1866-1953),伦敦:罗德里2015年版,序言,第10页。
    (6)有关历史教科书在美国倍受“正统”干预的情况,可见李德:《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1949年12月29日,《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49-1960)》,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2页。
    (1)亨利·韦恩塞克:《山大王:托马斯·杰斐逊与他的奴隶》(Henry Wiencek,Master of the Mountain:Thomas Jefferson and His Slaves),纽约:FSG出版社2014年版。
    (2)《美国历史学会关于联邦雕像的声明(2017年8月)》(AHA Statement on Confederate Monuments,August 2017),https://www.historians.org/news-and-advocacy/statements-and-resolutions-of-support-and-protest/aha-statement-on-confederatemonuments.
    (3)“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July 4,1776”),《美国宪法与独立宣言》(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华盛顿:印刷联合委员会2009年版,第35页。
    (4)亚伯拉罕·林肯:“葛底斯堡演说”(Abraham Lincoln,“The Gettysburg Address,Nov.19,1863”),《独立宣言与美国历史著名文献1775-1865》(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Other Great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1775-1865),纽约:多佛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1)“让我们炸掉总统山”(“Let’s Get rid of Mount Rushmore”),Vice,Aug.18,2017,5:23AM,https://www.vice.com/en_nz/article/9kkkby/lets-get-rid-of-mount-rushmore.
    (2)华盛顿死前留下遗嘱,在其妻死后给予自己名下的奴隶以自由。而其妻玛萨在丈夫死后12个月内就解放了这些奴隶,但玛萨并没有解放自己名下的奴隶。她死后,她名下的奴隶基本上去了她前夫那里。《乔治·华盛顿和奴隶制》(“George Washington and slavery”),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Washington_and_slavery.
    (3)1757年杰斐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奴隶数是20人,结婚时妻子带来132人,1774年其名下拥有奴隶数已增至42人,随后他还从岳父那里分得135人。1882年他名下的奴隶数量已达到267人。转见陈志杰:《托马斯·杰斐逊:美国悖论的化身》,《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7~10页。
    (4)参见诺斯·卡斯特罗诺沃:《创造国家:美国奴隶制与自由的谱系》(Russ Castronovo,Fathering the Nation:American Genealogies of Slavery and Freedom),奥克兰:加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韦斯利·普鲁登;“死去的白种男人们的种族清洗”(Wesley Pruden,“Ethnic cleansing of dead white men”),《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1997年11月18日;肖恩·威伦茨:“托马斯·杰斐逊的生命、自由和追求:拥护奴隶制的奴隶主何以也是一名伟大的民主斗士”(Sean Wilentz,“Life,Liberty,and the Pursuit of Thomas Jefferson:How a slaveholder and ideologue was also a great democrat”),New Republic,Mar.10,1997,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63323/life-liberty-and-the-pursuit-thomas-jefferson;史蒂芬·E.安布洛斯:《给美国:一个历史学家的的个人反思》(Stephen E.Ambrose,To America:Personal Reflections of an Historian),纽约:西蒙与舒斯特2002年版,第2页;莉莉·罗斯曼:《有关托马斯·杰斐逊仍然为世人误解的事》(Lily Rothman,”What We’re Still Getting Wrong About Thomas Jefferson”,Time,Apr.13,2016 2:00PM.http://time.com/4286660/thomas-jefferson-book-annette-gordon-reed/.
    (1)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什么是历史?---1961年1月至3月在剑桥大学乔治·麦考利·特里维廉讲座中的讲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16页。
    (2)史蒂芬·E.安布洛斯:《给美国:一个历史学家的个人反思》(Stephen E.Ambrose,To America:Personal Reflections of an Historian),纽约:西蒙与舒斯特2002年版,第11页。
    (3)也有学者相信这是华盛顿去世前“道德顿悟”(”moral epiphany”)的结果。亨利·韦恩塞克:《一个不完美的神:乔治·华盛顿,他的奴隶与美国的建立》(Henry Wiencek,An Imperfect God:George Washington,His Slaves,and the Creation of A-merica),纽约:FSG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
    (4)据查,杰斐逊生前也解放过3个奴隶,临终时则立遗嘱解放了5个奴隶。梅里尔·D.彼得森:《杰斐逊与新国家:一部传记》(Merrill D.Peterson,The Jefferson and the New Nation:a Biography),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7页。
    (5)陈志杰:《托马斯·杰斐逊:美国悖论的化身》,《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7~10页。并见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关于黑人的想法,第一部分”(Thomas Jefferson,Jefferson’s Thoughts on the Negro,Part I),https://archive.org/stream/jstor-2713794/2713794_djvu.txt.
    (1)参见约翰·J.加内特:《罗伯特·李将军事略》(John J.Garnett,Biographical Sketch of General Robert Edward Lee),里士满1890年版,第10页;道格拉斯·索撒尔·弗里曼:《罗伯特·李传记》(Douglas Southall Freeman,R.E.Lee:A Biography),纽约:斯克里布纳1934年版,第390页;《追忆罗伯特·李将军及其信函集》(Robert E.Lee,Recollections and Letters of General Robert E.Lee,by His Son Captain Robert E.Lee),纽约:双日出版社1904年版,第305~307页;查尔斯·弗洛德:《李:逝去的岁月》(Charles Bracelen Flood,Lee:The Last Years),纽约:哈考特出版社1998年版,第7章,注释50。
    (2)史蒂芬·E.安布洛斯:《给美国:一个历史学家的个人反思》(Stephen E.Ambrose,To America:Personal Reflections of an Historian),纽约:西蒙与舒斯特2002年版,第6、13页。
    (3)卡尔·贝克尔指出:“我们所谓的《独立宣言》并大陆会议表决通过与大不列颠分享的正式文件。”可称之为“独立决议案”的文件是7月2日通过的Richard Henry Lee代表弗吉尼亚代表团向大陆会议揭底的一份文件。7月4日通过的这份文件两周后以《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一致宣言》名义最后通过,旨在向世界陈述殖民地被迫脱离英国之理由。卡尔·贝克尔著,彭刚译:《论《〈独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2页。
    (4)参见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237页;刘祚昌:《杰斐逊与美国宪法》,《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第1~9页;宋云伟:《美国内战前关于主权问题的论争》,《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737~740页。
    (5)康纳·奥布莱恩:“托马斯·杰斐逊:激进分子和种族主义者”(Conor Cruise O’Brien,“Thomas Jefferson:Radical and Racist”),《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1996年10月号,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1996/10/thomasjefferson-radical-and-racist/376685/.
    (1)2015年瑞秋·道扎尔(Rachel Dolezal)因冒充黑人血统被揭发不得不辞去美国全国有色人种民权促进协会华盛顿州斯波坎分会会长一事,以及2017年9月美国空军学院出现污辱黑人的种族歧视涂鸦后查出系某黑人学员伪造栽赃一事,都显示美国的民权运动中也难免会有动机各异的浑水摸鱼者。
    (2)龚小夏:《南北战争历史要重写?》和《夏洛斯维尔的相撞》,引自art30000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e1f5590102zfp5.html,2017年8月17日。
    (3)《认识乔治·华盛顿总统的奴隶们》,美国之音,2010年12月9日,https://www.voachinese.com/a/article-20101209-slavesgeorge-washington-111621629/774263.html.
    (1)1960年代是美国民权运动取得重要进展的年代,其中包括1961年肯尼迪总统发布反对歧视的行政令,1964年国会通过《公民权利法》,1965年再通过《民权法案》,同年约翰逊总统颁布政策,推行少数民族和女性弱势群体在就业、升学、晋升、信贷等各方面必须优先的“肯定性行动”,等。
    (2)乔安妮·格兰特著,郭瀛等译:《美国黑人斗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69~571页。
    (3)转见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22~731页。
    (4)(5)比尔·林德:“政治正确的起源”(Bill Lind,”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Accuracy in Academia,February 5,2000,https://www.academia.org/the-origins-of-political-correctness.
    (6)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31页。
    (1)爱德华·劳勒:“费城总统府:重新发现往日地标”(Edward Lawler,Jr.,”The President’s House in Philadelphia:The Rediscovery of a Lost Landmark”),《宾夕法尼亚历史与传记杂志》(The Pennsylvania Magazine of History&Biography),第126卷第1期(2002年),第5~95页。
    (2)爱德华·劳勒:“对各方争论的概述”(Edward Lawler,Jr.,“The Controversy:An Overview of the Controversy”),http://www.ushistory.org/presidentshouse/controversy/pmhb/index.php.
    (3)参见帕特·哈里森:“历史学家安内特·里德对托马斯·杰斐逊的评价”(Pat Harrison,”Annette Gordon-Reed on Thomas Jefferson”,),《拉德克利夫杂志》(Radcliffe Magazine,2013),https://www.radcliffe.harvard.edu/news/radcliffe-magazine/annette-gordon-reed-thomas-jefferson;肖恩·威伦茨:“托马斯·杰斐逊的生命、自由和追求:拥护奴隶制的奴隶主何以又是一名伟大的民主斗士”(Sean Wilentz,“Life,Liberty,and the Pursuit of Thomas Jefferson:How a slaveholder and ideologue was also a great democrat”),New Republic,Mar.10,1997,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63323/life-liberty-and-the-pursuit-thomas-jefferson.
    (1)最典型的就是2007年上映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出现的,把华盛顿丑化为“食人族”的揭秘剧集。见《华盛顿》(”The Washingtonians”),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Washingtonians.
    (2)除了乔治·华盛顿·威廉斯(George washington willians)、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等黑人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外,赫伯特·阿普特克(Herbert Aptheker)几乎是二战结束前后仅有的研究黑人史的白人研究者,其首部著作出版于1943年,即《美国黑奴的起义(1526-1860)》(杨静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3)主要是指美国历史学会(AHA)和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AH)。
    (4)卡尔N.戴格勒:《重写美国史》,1980年4月10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编:《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4~406页。
    (5)梅里尔·詹森:《美国人民和美国革命》,1970年4月16日,《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191页。
    (1)艾弗里O.克雷文:《历史上的一次冒险》,1964年4月,《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69~90页。
    (2)约翰W.考伊:《我们的天定命运》,1965年4月22日,《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98~108页。
    (3)托马斯A.贝利:《美国历史神话的编造者》,1968年4月18日,《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144~165页。
    (4)特里H.安德森著,启蒙编译所译:《美国平权运动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80、100~107、171~175页。
    (5)C.范·伍德沃德:《史神有情》,1969年4月17日,《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166~170页。
    (1)埃德蒙S.摩根:《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1972年4月6日,《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224~226、240~241、245~246页。
    (2)路易斯R.哈伦:《社会课程改革与历史学家》,1990年,《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640页。加里·纳什、朱莉·罗伊·杰弗里主编,张茗译:《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Gary B.Nash,Julie Roy Jeffrey,&6more,American People,Creating a Nation and a Society,初版于New York,1986,迄今已七版)。
    (3)利昂F.利特瓦克:《心灵的烦恼:美国宪法二百年与美国黑人的经历》,1987年4月3日;斯坦利N.卡落:《美国宪法与平等》,1988年3月25日;戴维·布里翁·戴维斯:《美国的平等和外国的革命》,1989年4月7日,《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546、548、573、618页。
    (1)李剑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史学集刊》2011年第6期,第3~29页。
    (2)戈登·赖特:《历史是一门伦理学》,1975年;卡尔N.戴格勒:《美国史求索》,1986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王建华等译:《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489~490页。
    (3)《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1989年1月在白宫发表离职演讲》,陈飞编译:《美国总统演讲全集》,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版,第215~216页。按照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的观点,“里根实际上提供了一部新的美国历史叙事,这部历史是一部关于白人的长篇故事”。他坚持要“把黑人从‘想象的共同体’中抹去”。见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自由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49页。
    (4)王希:《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34~47页。
    (5)最典型的就是直至1980年代,美国各州还只有约翰·霍普·富兰克林(John Hope Franklin)等人编写的,较多谈到黑奴被伤害被奴役情况的《自由的土地》一书,经过争议后,成为该州八年级教科书,美国大部分州的教科书仍旧对奴隶制的问题采取忽略的态度。
    (6)路易斯R.哈伦:《社会课程改革与历史学家》,1990年,《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640页。
    (7)王希:《何谓美国历史?---围绕〈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第7~27页。
    (1)由于美国史的传统叙事从来都标榜是自由主义的,因此麦卡利斯特在这里称传统叙事为自由主义叙事,而贬称批评传统叙事,突出强调平等叙事的自由主义叙事为“激进主义叙事”(the Radical Story)。为便于读者区分,这里改称为“激进的自由主义叙事”。此自由派即钱满素所称自由主义新左派,见氏著:《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9~172页。
    (2)泰德·麦卡利斯特:“我们讲怎么样的故事,我们就成了怎么样的人”,(Ted McAllister,“The Stories We Tell:The People We Become”),University Bookman,http://www.kirkcenter.org/bookman/article/the-stories-we-tell-the-people-we-become.专栏作家罗斯·杜塔特(Ross Douthat)也相信激进的自由主义叙事将占据上风。转见约翰·奥沙利文著,万吉庆译:《美国的两套叙事:“老美国”VS.“新美国”》,哲学园,2017-02-12,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AyNjcyMA==&mid=2656531348&idx=1&sn=653678407e35741d663febd620a5659b&chksm=bd1808db8a6f81cd6899847169f83137ac44d0aa9e0c503c9a977c0d594810b7b43e4217e8e4#rd.
    (3)卡尔:《什么是历史?》,第6页。
    (1)如加里·纳什、朱莉·罗伊·杰弗里主编,张茗译:《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威廉J.本内特著,刘军等译:《美国通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斯著,曾毅译:《耶鲁美国小历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版,等。
    (2)1787年《美国宪法》只承认“自由人”为“人”。“自由人”主要是指有财产的白人男性,不包括女性,也不包括无能力纳税的白人男性。在宪法条文中黑人只是基于南方州白人男性人数较少因而被折算成五分之三个人,以增加南方州种植园主当选议员的比例。见“美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September,17th,1787”),《美国宪法与独立宣言》(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华盛顿:印刷联合委员会2009年版,第1页。
    (3)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上),第361~362页;(下),第334页。
    (4)卡尔N.戴格勒:《重写美国史》,1980年4月10日,《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第405~406页。
    (5)“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July 4,1776”),《美国宪法与独立宣言》(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华盛顿:印刷联合委员会2009年版,第35页。
    (1)林肯:《在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的一次演说》,1857年6月26日,亚伯拉罕·林肯著,朱曾汶译:《林肯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9~80页;路易斯·亨金著,郑戈译:《宪法与权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页;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斯:《耶鲁美国小历史》,第138页。
    (2)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史》,第61页;霍华德·津恩、安东尼·阿诺夫著,汪小英等译:《另一半美国史:民主进程中被掩盖的声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3页。
    (3)埃克里·方纳著,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1页。另据刘小枫,波考克(J.G.A.Pocock)和迈克尔·扎科特(MichaelZuckert)对洛克思想是否起了作用存有争论。但杰斐逊起草的宣言初稿显然引用了洛克在《政府论》下篇第二章中的句子。有关争论转见刘小枫:《以美为鉴:注意美国立国原则的是非未定之争》,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251~252、278~279页。
    (4)胜雅伟著,王长斌译:《从有限的人权概念到普遍的人权概念---人权的两个阶段》,沈宗灵、黄鰓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272页;约翰·洛克著,瞿菊农、叶启芳译:《政府论》(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7页。涉及美国早期政治话语中“人民”一词涵义及其变化问题,可见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0~133页。
    (1)参见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著,高凌翰译:《种族主义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6页;胜雅伟:《从有限的人权概念到普遍的人权概念》,《西方人权学说》(下),第256~257页。
    (2)哥伦布1493年首次成功发现美洲大陆后回航时写给国内的信就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目标所在:“占领所有这些岛屿”,得到无尽的黄金、香料、棉花、红木,“还有陛下们想要的奴隶”。转见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下,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7~408页。
    (3)参见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第19~23页;伏尔泰著,王燕生译:《哲学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81、310页。
    (4)丹尼尔·J·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4、369~374页。
    (5)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史》,第14页。
    (1)《论食人部落》,蒙田著,潘丽珍等译:《蒙田随笔全集》上卷,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240页;《论残忍》,《蒙田随笔全集》中卷,第103~106页。
    (2)法兰西斯·拉尔森著,徐丽松译:《一颗头颅的历史》,台北:马可孛罗文化2016年版,第18~20、57~58页。
    (3)参见阿莱特·茹阿纳著,梁爽译:《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帕特里斯·葛尼斐著,韩伟华译:《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与恐怖》,《学海》2011年第2期,第69~74页。据法国学者马丁·莫内斯蒂埃的统计,仅1792-1795年间被送上断头台处死的人数就有2794人,还有2.5万则是在此期间未经审判就被杀害的。已知其中有前贵族1278人,包括妇女750人,孩子41人,另外有神甫1135人,普通劳动者1467人,以及其他各种身份地位不明者万余人。见氏著,袁筱一等译:《人类死刑大观》,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4)马丁·莫内斯蒂埃:《人类死刑大观》,第109、160、325~326页。
    (5)查尔斯·曼恩:《1491:重写哥伦布前的美洲历史》,第86、167~168页;凯伦·法林顿著,陈丽红等译:《刑罚的历史》,北京:希望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6)罗伯特·皮尔任上大幅进行了司法改革,一举减少了100多种死刑罪名。已知1800-1834年,英国被判死刑的人数年均约852人,但91%最后被赦免;1835-1864年被判死刑者大幅下降到年均100人左右,仍有90.54%被赦免;到世纪末被判死刑的数字更降至年均不足26人,仍有46%被赦免。凯伦·法林顿:《刑罚的历史》,第164页;陆伟芳:《从野蛮残酷走向文明人道---19世纪英国刑罚的变迁轨迹》,《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5期,第142~146页。
    (1)法兰西斯·拉尔森:《一颗头颅的历史》,第119页。
    (2)转见陆伟芳:《从野蛮残酷走向文明人道---19世纪英国刑罚的变迁轨迹》,《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5期,第142~146页;凯伦·法林顿:《刑罚的历史》,第171、174~177页;狄更斯著,石永礼等译:《双城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27页。并可参见路易丝·诺贝尔:《现代英国文学与文化早期的药用食人主义》(Louise Noble,Medicinal Cannibalism in Early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Cultur),伦敦:麦克米伦2011年版;理查德·萨格:《木乃伊、食人族和吸血鬼: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尸体药用史》(Richard Sugg,Mummies,Cannibals and Vampires:The History of Corpse Medicin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Victorians),伦敦:罗德里奇2011年版。
    (3)据不完全统计,从英格兰至少运送了7000余人到弗吉尼亚,幸存者不足千人,“10个人中就有8个死去”。查尔斯·曼恩著,朱菲等译:《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72~74页。
    (4)早期殖民地的“法律”不少“是仿效军法而来”。最早的戴尔法典(Dale’s code)即称为“神性、道德与军事的法律”。见劳伦斯·傅利曼著,刘宏恩等译:《美国法律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第47,56~57页。
    (5)殖民地刑法之严酷可参见劳伦斯·傅利曼前引书第一部分“刑事法”目下的一些举证(第86~84页)。并可参见何勤华等主编:《西方刑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9~352页;杨真:《基督教史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13~514页,等。
    (6)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41~43页。
    (7)有英国学者认为,移居北美的英国殖民者当年别出心裁制造出种种虐待人犯,特别是伤害奴隶的法律和刑罚,是“英格兰遥远回忆里最不光彩的一页”。凯伦·法林顿:《刑罚的历史》,第119、120~123页;何勤华:《西方刑法史》,第357~360、362~364页。
    (8)林肯在1837年的讲演中就愤怒地揭露并谴责过密西西比州及其圣路易斯当年私刑泛滥的恐怖,称全州不仅到处都有黑人被抓住并吊死,而且一些被认为与黑人有勾结的白人也被吊死,甚至从邻近州去办事的外地人也会被吊死,其数目之多,“几乎每条路边触目皆是挂在树枝上的死人”。林肯:《1837年1月27日对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青年学会的演说》,《林肯选集》,第4~5页;马克·吐温著,陈周方译:《使用私刑的合众国》,《吉首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第186~190页。
    (1)莫里森写道:在南方,“从1885年算起,十五年内约共有二千五百名黑人被私刑处死”。但很明显的一点是,南北战争后私刑杀人最初仍是白人杀白人多。据已有统计,私刑杀害白人和黑人的比例变化为:1882-1885年411∶227;1886-1890年296∶392;1891-1900年367∶1132。直至1930年代中期以后,才较少看到私刑杀害白人的情况,参见吴飞:《从宗教冲突到宗教自由---美国宗教自由政策的诞生过程》,《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40~46页;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南开大学历史系史研究室译:《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5页。
    (2)最初英国弗吉尼亚公司并不在意印第安原住民会怎么想,反而更担心早就宣称对北美大陆据有开拓权的西班牙人。参见威廉·布拉福德著,吴丹青译:《普利茅斯开拓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查尔斯·曼恩译:《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第67页。
    (3)华盛顿等美国国父们,及其殖民地军官和多数殖民者与英国在土地、税收等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冲突,明显地是导致他们决心独立的主要原因,参见约瑟夫J.埃利斯:《华盛顿传》,第52~84页;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电子版,第20~21、22~29页,等。
    (4)早先涌到北美来的几批英国殖民者上千人多是求财心切的绅士、商贩及其侍从,因为不会耕作亦不懂捕鱼竟至大批饿死。见查尔斯·比尔德等著,许亚芬译:《美国文明的兴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0~51页;查尔斯·曼恩译:《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第71~73页。
    (5)参见查尔斯·曼恩译:《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第91、109~118页;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关于哥伦布遗产的两种解读》,1542和1550年,转见霍华德·津恩:《另一半美国史》,第7~14页;查尔斯·曼恩著,陈信宏译:《1491:重写哥伦布前的美洲历史》,台北:卫城出版社2017年版,第180页;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7、18、20~21、22~23、24、25~29页;杨真:《基督教史纲》,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05~506、507~509页。
    (6)转见沃尔特·拉塞尔·米德著,涂怡超等译:《上帝与黄金: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
    (7)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序言,1~5页。
    (1)参见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表7.5、7.6、7.7、7.8,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249、250~251、252~253、54~255页;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http://usinfo.state.gov/;范伟:《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历史演进》,《改革与开放》2014年第21期,第42~43页。
    (2)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著,张琦译:《自由选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导言,第3页。
    (3)霍华德·津恩译:《美国人民史》(第五版),第61页;霍华德·津恩等:《另一半美国史:民主进程中被掩盖的声音》,第53页。更尖锐的批判可阅Sean Wilentz,Life,Liberty,and the Pursuit of Thomas Jefferson:How a slaveholder and ideologue was also a great democrat.(New Republic,Mar.10,1997)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63323/life-liberty-and-the-pursuitthomas-jefferson.
    (4)马可·奥勒留著:《沉思录》(英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页。
    (1)史蒂芬·E.安布洛斯:《给美国:一个历史学家的个人反思》(Stephen E.Ambrose,To America:Personal Reflections of an Historian),纽约:西蒙与舒斯特2002年版,第2页。一些学者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如“即使伟人也只是他们时代的产物”等。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斯著,曾毅译:《耶鲁美国小历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版,第136~139页。
    (2)弗朗西斯·布雷默:《约翰·温斯罗普:被遗忘的美国国父》(Francis J.Bremer,John Winthrop:America’s Forgotten Founding Father),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81、209~211、347页;钱满素主编:《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第24~27页;李翠云:《美利坚文明的开拓者:约翰·温思罗普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140、146~165、172~184、318~321页。
    (3)麻萨诸塞湾区殖民地1641年颁布的法规第91款就规定,战俘及经贩卖交易得来,或“自愿”者,可役使为奴。《1641年马萨诸塞自由法》(The Massachusetts Body of Liberties,1641),https://history.hanover.edu/texts/masslib.html.
    (4)约翰·温斯罗普:“基督慈善之典范”(John Winthrop,“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1630”),《马萨诸塞历史协会文献汇编》(Collections of the Massachusetts Historical Society),波士顿:社会1838年版,第33页,见https://history.hanover.edu/texts/winthmod.html.
    (5)杨迎润:《试析约翰·温斯罗普清教思想的转变(1630-1549)》,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第15~56页;李翠云:《美利坚文明的开拓者:约翰·温思罗普研究》,第321页;蒂莫西D.霍尔著,顾晓芳等译:《安妮·哈钦森:清教徒的先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37~251页;李剑鸣:《美国通史·第1卷(美国奠基时代1585-177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123页。
    (1)这里强调“主张”,是因为17、18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在人权自由平等问题上的思想观点并不一致,这时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们更是未必能接受卢梭在这方面的思想。
    (2)Stephanie Schwartz Driver著,王建华译:《独立宣言---改变世界的宣言》,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9~41页。
    (3)阿克顿著,侯健等译:《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9页。
    (4)《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通过的宣言》,1776年7月4日,Stephanie Schwartz Driver:《独立宣言---改变世界的宣言》,第57页。
    (5)约瑟夫L.埃利斯著,熊钰译:《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7页。
    (6)《马萨诸塞自由法》中所讲的“人”均指“自由人”(free-men),类似于希腊城邦公民的概念,只包括享有参政权利的男性(“man”或“men”),妇女、穷人、奴隶和外国人不在其中。泛指包括女性或其他没有权利但居住在当地之人时,则用“person”(或“Inhabitant”)。见《1641年马萨诸塞自由法》(The Massachusetts Body of Liberties,1641),https://history.hanover.edu/texts/masslib.html.
    (7)1629年马萨诸塞湾区特许令亦曾指明“men”是指“all the freemen”。转见劳伦斯·傅利曼:《美国法律史》,第53页。
    (8)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1789)。《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刘复之主编:《人权大辞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9~851页。
    (1)《政府论》第一章第一句话便是:“奴隶制是一种可恶而悲惨的人类状态,它同我们民族的宽宏性与英勇气概那样直接相反,以致难以想象,一个‘英国人’---更不用说一个‘绅士’---竟会替它辩护。”约翰·洛克:《政府论》(上),第3~4页。
    (2)法国革命期间不仅取消了对公民资格的财产规定,而且还宣告废除所有法国本土及法国殖民地境内的奴隶制。
    (3)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和约,双方在并未得到包括印第安人在内的任何一方授权的情况下,便在和约第二款中规定:英国同意将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都划归独立的美国所有。见《1783年巴黎和平条约》(The Definitive Treaty of Peace 1783),http://avalon.law.yale.edu/18th_century/paris.asp.
    (4)参见朱学勤:《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潘恩》,《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92~101页;伯里著,宋桂煌译:《思想自由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92页。
    (5)转见苏世强:《英国废奴运动》,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第28~35页;李青:《美国废奴运动的形成及其主要派别》,《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第37页。
    (6)见林肯:《给乔舒亚·斯皮特的信》,1855年8月24日,《林肯选集》,第69~70页。
    (1)“我们的父辈”,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的开篇语,这里使用的是刘军等译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上)第313页的译文。埃里克·方纳著,于留振译:《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83~85页。
    (2)即一无所知党(Know-Nothing Party),以反对爱尔兰裔、德裔等外国移民,保护本土文化为主张,曾经一度改组为美国人党(American Party)。
    (3)林肯:《片断》,1854年7月1日;林肯:《答复斯蒂芬A.道格拉斯参议员的演说》,1854年10月16日;林肯:《给乔治·罗伯特法官的信》,1855年8月15日,《林肯选集》,第58~67、68~69、72页。
    (4)王希:《“伟大解放者”迷思与真实》(代中译本序),埃里克·方纳著,于留振译:《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iii-v.
    (5)参见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史》,第152~155页;埃里克·方纳:《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第87~96页;李军:《自由的新生---美国内战风云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25页。
    (6)有学者将这些问题称为“早期美国”的问题,这显然不准确。像用医学手段禁止“次品滋生”的过程就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期,大批低能、弱智或残疾白人儿童被用来做医学试验,成批所谓“问题”青少年被强制阉割。美国甚至有十几个州通过了强迫绝育法,6.5万“劣质”白人被强制绝育。1882年和1924年,美国还先后通过了针对“劣等人”的移民禁令或限额法案。参见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艾伦M.霍恩布鲁姆等著,丁立松译:《违童之愿---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9~29页;内尔·艾尔文·潘特:《美国白人史》(Nell Irvin Painter,The History of White People),纽约:W.W.诺顿公司2010,第8~20章,第104~290页,等。
    (7)希特勒1924年公开表示德国应该效仿美国的做法,以保证日耳曼人的纯净血统不被污染。见希特勒著,陈式译:《我的奋斗》,台南:文国书局2004年版,第107~110页。
    (1)《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1893年2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页。
    (2)有关此一观点,原始于西方思想家,后受政治正确观念的影响,100多年前即开始发生改变。影响所及,原本相信此说的中国学界的观点也随之改变。中国学者近期较系统的论说可见刘禾主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版)一书。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唯须另文讨论了。
    (3)参见李德:《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49-1960)》,第14~15页;戈登·赖特:《历史是一门伦理学》,《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第260~272页;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什么是历史?》,第79~84页,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