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技术措施的保护——从技术措施保护的分类谈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haping Technological Measures Protection: Beginning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Measures Protection
  • 作者:李晓阳
  • 英文作者:Li Xiaoyang;
  • 关键词:版权 ; 技术措施 ; 接触控制措施 ; 破坏规避技术措施 ; 传播
  • 英文关键词:copyright;;technological measures;;access control measure;;destroying and circumventing the technological measures;;communication
  • 中文刊名:ZSCQ
  • 英文刊名:Intellectual Property
  •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知识产权
  • 年:2019
  • 期:No.216
  • 基金:作者主持的重庆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度知识产权专项研究项目“重塑技术措施保护”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ZSCQ201902006
  • 页数:12
  • CN:02
  • 分类号:70-81
摘要
技术措施保护适用的前提是技术措施的分类,该分类由美国版权法发展而来。"版权保护措施"以著作权侵权作为保护基础,无法适用于破坏、规避技术措施但不侵犯著作权的情形;"接触控制措施"通过构建"接触"的概念,克服了"版权保护措施"的部分缺陷,但公众接触作品的权利同时也受到过度限制。技术措施保护分类的适用困境在于其试图从著作权的角度出发规制破坏、规避技术措施的行为,忽视了破坏、规避技术措施行为自身的特征。故应从破坏、规避技术措施的行为模式出发,衔接著作权及其相关权益的保护,构建以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措施保护体系,优化司法适用的裁判逻辑。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pplying technological measures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easures,which stems from the US Copyright Law. "Copyright protection measures"are premised o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applied to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echnological measures are destroyed or circumvented but copyright is not infringed. "Access control measure"overcomes the defects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measures" by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access". However, the public's right to access works is also over-restricted, leading to great controversy. The applicable dilemma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measures lies in its attempt to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destroying and circumventing technological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pyright, and neg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troying and circumventing the technological measures themselves. It is suggested to proceed from the behavior mode of destroying and circumventing technological measures, combine the protection of copyright with the related rights, reshape the technological measures protection system, construct a communication-centered technological measures protection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legal reasoning of judicial application.
引文
(1)该法案第296条规定,对于以电子形式存在的作品,著作权人有权对那些制造、进口、出售、出租、推销专门用于避开防止复制系统的人,以及公布信息、使他人得以避开防止复制系统的人提起诉讼,并可以没收其工具和设备。See UK Copyright, Design and Patents Act 1988.转引自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2页。
    (2)Jie Hua, Toward a more balanced model:The revision of anti-circumvention rules. Journal of the Copyright Society of the Usa, 2014,60(3):329.
    (3)《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建议在版权法中增加“版权保护系统和版权管理信息”一章,规定任何人不得进口、制造或散发任何装置、产品或部件,如果其主要效用或效果在于不经版权人授权就可避开、越过、移去、取消或以其他方式规避保护版权人专有权利的技术措施、机制、过程或系统,也不得提供这样的服务。该条款通常被称为“反规避条款”。参见王迁:《美国保护技术措施的司法实践和立法评介》,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88页。
    (4)1983年Sony Corporation v. University City Studios, Inc案,原告University City Studios公司发现有消费者用Sony公司制造、销售的家用录像机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且享有版权的电视节目,以此为由起诉Sony公司共同侵权并要求法院颁发禁止制造和销售家用录相机的禁令。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认定:如果某种复制设备被广泛用于合法和不存在争议的目的,即具有实质非侵权用途(Substantial Noninfringing Uses),则出售该设备不构成共同侵权。因大部分版权人不反对观众用家用录相机在其不能观看时录下节目,并随后观看,改变观看节目时间应被视为“合理使用”,因此家用录相机具有“实质非侵权用途”,索尼公司最终胜诉。当然,过于宽松标准引起版权人的反感,因为只有最缺乏想像力的制造者才不能为其产品提出某些非侵权性的用途,但是对合理使用重视成为接下来十余年间的发展主调。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家庭录音法案”(Audio Home RecordingAct)仍允许对原版录音制品进行一次复制,但会阻止对复制品的再复制。参见王迁:《美国保护技术措施的司法实践和立法评介》,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87页。
    (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11条“关于技术措施的义务”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补救办法,制止规避由作者为行使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所规定的权利而使用的、对就其作品进行未经该有关作者许可或未由法律准许的行为加以约束的有效技术措施。参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例(WCT)》,载http://www.wipo.int/wipolex/en/treaties/text.jsp?file_id=295438#P140_3200.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15日。
    (6)肖冬梅、方舟之:《美国禁止规避技术措施例外制度的缘起、演进与启示》,载《图书馆论坛》2016年第6期,第2页。
    (7)1988年Vault Corp. v. Quaid Software Ltd.案,被告Quaid公司开发出“Rarnkey”程序,专门用于破解Vault公司研制的“PROLOK”安全系统。Vault公司认为:用户可以购买“Ramkey”程序非法拷贝Vault公司的软件,因此Quaid公司构成共同侵权。美国联邦第五巡回法院运用“实质非侵权用途”标准判定:“Ramkey”程序可用于制作备份文件,因而具有实质性的非侵权用途,判定Quaid公司不负侵权责任。See Vault Corp. V. Quaid Software Ltd.,847 F.2d 2556/20/1988 C.A.5(La.).
    (8)1992年Sega Enters Inc. v.Acoolade Inc.,案,原告Sega(世嘉)公司是生产电视游戏机的著名厂商,被告Accolade公司为制作与世嘉游戏机相兼容的游戏节目,对Sega公司一款游戏机中的显示微处理器进行“反向工程”,并破解了世嘉公司为阻止未经其授权的厂商开发兼容游戏而设置的技术措施。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院坚持了索尼案的基本原则,认定为创作非侵权产品而对作品进行复制并加以研究属于合理使用。
    (9)MDY Indus.,LLC v. Blizzard Entm't, Inc.,629 F.3d 928(9th Cir. 2010).
    (10)17 USCS§1201(a)(2)(A).
    11 17 USCS§1201(b)(1)(A).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8-71条,具体条文可参见公开征求意见系统的送审稿公开文本,载http://www.gov.cn/xinwen/2014-06/10/content_269770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15日。
    13郑重:《版权保护技术措施的危害及其规制》,载《知识产权》2014年第11期,第10页。
    14王迁:《版权法保护技术措施的正当性》,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88页。
    15 Universal City Studios,Inc. v Corley(2001,CA2 NY)273 F3d 429, 60 USPQ2d 1953.
    16 Jane C. Ginsburg, From Having Copies to Experiencing Works:the Development of an Access Right in U. S. Copyright Law, 50 Journal of the Copyright Society of the USA 113, 118(2003).
    17姚鹤徽:《法经济学视野下版权合理使用与技术保护措施之冲突与协调》,载《科技与法律》2015年第4期,第846页。
    18MGE UPS Sys. v. GE Consumer&Indus.,612 F.3d 760(5th Cir. 2010).
    19Realnetworks, Inc. v. DVD Copy Control Ass'n, No. C 08-4548 MHP, 2010 U.S. Dist. Lexis 1433(N.D. Cal. Jan. 6, 2010).
    20 MGE UPS Sys. v. GE Consumer&Indus.案中的法官认为DMCA仅禁止那些将违反著作权法规定的“接触”,DMCA的技术措施条款并不是为著作权人提供更多的财产性权利或者一项单独的权利,它的作用无外于为权利人保护自身权利提供新的路径。See MGE UPS Sys. v. GE Consumer&Indus., 612 F.3d 760(5th Cir. 2010).
    21 Ground Zero Museum Workshop v. Wilson, 813 F. Supp. 2d 678(D. Md. 2011).
    22 Egilmanv. Keller&Heckman, LLP案提出,规避或破坏技术措施行为需要有解波(descramble)、解密(decrypt)、或对于该技术措施所为的避免(avoid)、回避(bypass)、移除(remove)、关闭(deactivate)或损坏(impair)的动作。See Egilman v. Keller&Heckman, LLP, 401 F. Supp. 2d 105(D.D.C. 2005).
    23 ABC, Inc. v. Aereo, Inc., 134 S. Ct. 2498(2014).
    24 See Egilman v. Keller&Heckman, LLP, 401 F. Supp. 2d 105(D.D.C. 2005).
    25该案被告FilmOnX公司采用的是兼具节目播放和电视信号记录功能的网页,通过该网页,用户可以接触到和该节目由权利人播出时同样内容的信号。而随着被告公司业务的拓展,其为了利用网络传输信号,进一步使用了迷你天线的装置,使得用户可以在特定的时间从被告的网站节目列表里点击选择收看特定的节目。See Fox TV Stations,Inc. v. FilmOn X LLC,966 F. Supp. 2d 30(D.D.C. 2013).
    26王迁:《版权法保护技术措施的正当性》,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94页。
    27美国The Act's Transmit Clause中将著作权人的传播权定义为包含通过任何方式或过程,不论公众成员接收作品的地点是集中或是分散,时间是相同或是不同向公众传播或表演一项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的权利。
    28 United States v. Am. Soc. of Composers, etc., 11 F.R.D. 511(S.D.N.Y. 1951).
    29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湘01民初字第476号民事判决书。
    30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粤民申字第3308号申诉、申请民事裁定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