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古代史主线与体系的新视角——以王权、地主、农商和富民诸话语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薛政超
  • 关键词:王权主义 ; 地主社会 ; 农商社会 ; 帝制农商社会 ; 富民社会
  • 中文刊名:SXLL
  • 英文刊名:Historiography Quarterly
  • 机构: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7-10-28
  • 出版单位:史学理论研究
  • 年:2017
  • 期:No.104
  • 基金:云南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701)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XLL201704017
  • 页数:10
  • CN:04
  • ISSN:11-2934/K
  • 分类号:135-144
摘要
新时期出现的"王权主义"、"地主社会"、"农商社会"、"帝制农商社会"和"富民社会"等学说或理论,是特定学术背景下的产物。它们梳理出专制王权、宗法组织、地主所有制、农商结构和富民阶层等中国古代史固有的概念和要素,构建起独特的话语体系,试图从中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玄机"和"密码"。这些新学说广泛采纳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最新成果,亦力求提供确凿的史实证据来支撑其理论体系。诸种新说导引着新时期对中国古代特色发展道路的思考和认知,同时人们也要把握其共存问题的症结并正确应对以便获得新的发展。
        
引文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开始,史学先驱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新史学”思潮的影响下,通过批判传统的以帝王将相活动为主的古代史体系而先后形成了多个追求现代科学性的史学流派,并引发了社会史大论战。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研究取得巨大成就,涌现出众多研究成果。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双百”方针的落实、新的西方社会历史理论的涌入和对过往研究的反思,不少学者从本领域或断代研究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史发展历程及其逻辑,构建新理论新学说。学界对此已有较多学术史类综述和评价,其中较为系统的代表性论著有李根蟠的《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冯天瑜的《“封建”考论》(二篇论著俱见后引)、张国刚的《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历史分期问题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和王彦辉、薛洪波的《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这些学术史论著对前述第一、二、三阶段的发展情况都有所讨论,对第三阶段诸新说也有个别涉及,但对之进行整体性评述还不多见。
    (1)王记录:《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的误区及其出路》,中国史学会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7页。
    (2)与“唐宋变革论”相关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学界已有不少综述与整体性评价,可参考张其凡、张泽咸、张邦炜、张广达、柳立言、罗祎楠、李华瑞、林文勋和熊伟等人的论述,此处不赘引。
    (3)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112页。
    (4)裔昭印、石建国:《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从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谈起》,《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王新谦:《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质疑》,《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萧平汉:《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西方中心观的谬误》,《船山学刊》2003年第1期。
    (5)进行相关呼吁的学者很多,而以近来尤甚。具有代表性的有张国刚:《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叶文宪:《关于重构中国古代史体系的思考》,《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张明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刘志伟、孙歌:《在历史中寻找中国》,香港大家良友书局2014年版;赵世瑜:《在中国研究:全球史、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4期。
    (3)刘纯:《长时段大历史的回归与当代史学家的使命》,乔·古尔迪、大卫·阿米蒂奇:《历史学宣言》“中译本序”,孙岳译,格致出版社2017年版。
    (4)恩格斯:《资本论》“英文版序言”,《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页。
    (5)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之思路》,《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同时参考刘泽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刘泽华、葛荃:《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与政治意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分析》,《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2页;刘泽华:《王权主义: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这些论文或主要观点均收入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政治思想史集》3卷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9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于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修订出版。另参考冯天瑜:《略议中国前近代社会形态》,《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
    (2)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从“农商社会”看南宋经济的时代特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3期。
    (3)赵轶峰:《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论纲》,《古代文明》2011年第3期;《明清商业与帝制关系论纲》,“第五届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6月。
    (4)赵轶峰:《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帝制农业社会与帝制农商社会》,林文勋、张锦鹏主编:《中国古代农商·富民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9-53页。
    (5)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宋元明清“富民社会”说论要》,《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
    (1)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赵轶峰:《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林文勋:《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林文勋:《中国古代农商·富民社会研究》“前言”,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1)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文史哲》2005年第1期。另参考谷更有:《唐宋社会变革的新思考---〈唐宋社会变革论纲〉读后》,《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2)林文勋:《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的开拓》,中国史学会等编:《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176页;《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思想战线》2014年第6期;《士绅社会: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最高阶段》,“第五届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6月;邢铁等:《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整合-分散-再整合”---以“五朵金花”为中心的观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黄纯艳:《“富民”阶层: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读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3)葛荃:《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源流与规训》,《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2期;李振宏:《王权主义历史观的有效性及其证成》,《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2期。
    (4)诸新说只有“王权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其本身不是“社会形态”说,但其所论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属性,实际也是“社会形态”说。
    (5)相关理论参考李根蟠:《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王思治:《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讨论中的分歧》,《历史研究》编辑部主编:《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97-129页。
    (6)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4页;《完善事实陈述的主要途径---涉及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治学心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刘泽华、王连升:《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2)刘泽华、王连升:《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刘泽华:《论中国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道路及其生态特点》,《学术月刊》1984年第2期;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3-174页。
    (3)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8页。
    (4)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5)赵轶峰:《学史丛录》,中华书局2005年版;《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身份与权利:明代社会层级性结构探析》,《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求是学刊》2016年第2期;《明清商业与帝制关系论纲》,“第五届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6月。
    (1)相关学说还有不少,如王家范将中国古代分为“部族时代”、“封建时代”和“大一统时代”的共同体权力支配理论,苏秉琦从考古学角度总结的中国文明起源“三种形式”和国家形成发展的“三类型”理论,李治安所述唐宋前后出现的由“编民耕战”到“不抑兼并”的时代转换理论等。本文所论诸说相对于这些学说而言,其理论框架的系统性与史实论证的完整性均稍胜一筹。分别参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三联书店2012年版;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李治安:《试论“不抑兼并”》,“农商社会·富民社会”高层论坛提交论文,云南大学2014年8月。
    (2)李春生:《“王权主义”视域下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2期;张邦炜:《宋代富民问题断想》,《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周建明:《“封建论”:是对概念的误植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兼评冯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论〉》,《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0期。
    (3)赵轶峰曾指出“农商社会”说与“帝制农商社会”说的异同,林文勋也分析过“农商社会”说、“帝制农商社会”说和“富民社会”说三者之间的异同,对我们下文辨析五种学说之间的异同都很有启发。参考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论纲》,《古代文明》2011年第3期,第106页注1;林文勋:《中国古代农商·富民社会研究》“前言”,第3页。
    (1)此为葛先生201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总结发言。
    (1)牟发松:《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2)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论纲》,《古代文明》201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