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想象:海丝文化圈中的“陈三五娘”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伟
  • 关键词:闽派美学 ; 闽南戏曲 ; 民间记忆 ; 文化环流
  • 中文刊名:YYYB
  • 英文刊名:Forum of Arts
  • 机构:厦门大学中文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4-20
  • 出版单位:艺苑
  • 年:2016
  • 期:No.92
  •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厦门大学校长基金(ZK1103)阶段性成果;; 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年第二期课题(2015E13)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YYYB201602004
  • 页数:5
  • CN:02
  • ISSN:35-1278/G0
  • 分类号:19-23
摘要
"陈三五娘"传说依循古今海上丝绸之路向海内外传播,演化为全球闽南人所共有的文化记忆,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藉由"遗产化"的进程,其作为"被发明的传统"进入了当下热络的公共文化建设与传播空间,吸引了包括西方汉学家在内的众多学者与之展开跨时空对话。"陈三五娘"明清戏文刊本沉潜浮露的庋置经历与遭际离奇的流转过程,生动诠释了以之为代表的闽南戏曲在文化环流中的跨界传播。缘此,这一文本序列的当下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个预设学科的筒状视域,而要在跨学科的间性视阈下考辩其所体现之族群文化记忆与戏曲文本变迁的相互塑形关系,挖掘戏曲记忆研究所蕴涵的现代性知识状况,从而为文化自觉时代下的精神生活世界做出独特贡献。
        
引文
[1]吴书荫.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00(4).
    [2]向达.瀛涯琐志——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J].国风半月刊,1936(5).
    [3]郭汉城.史料难觅弥足珍贵——琐谈《泉州传统戏曲丛书》[J].中国戏剧,2003(5).
    [4](荷)龙彼得.被遗忘的文献[G]//龙彼得,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5]郑国权.一脉相承五百年——《荔镜记荔枝记四种》明清刊本汇编出版概述[J].福建艺术,2010(4).
    [6]郑国权.荔镜奇缘古今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7]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荔镜记荔枝记四种[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8]曾永义.极其贵重的民族文化资产[J].福建艺术,2010(4).
    [9]曾永义.序三[M]//荔镜记荔枝记四种.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10]郑国权.明万历荔枝记校读[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1]吴泽华.搜珍数十载陈三五娘建档案[N].泉州晚报(海外版),2011-11-14.
    [12]林立.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梨园戏《陈三五娘》的改编[J].安徽文学,2007(12).
    [13]林立.情欲与精神——戏曲《陈三五娘》情爱观的变迁[J].时代文学,2008(1).
    [14]陈雅谦.《荔镜记》的思想内涵及“陈三五娘”故事的演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5](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6]杜衡,高剑平.专访田晓菲、宇文所安:很多文学史只是重复前人[N].外滩画报,2007-11-14.
    [17]魏清潮.有大海就有潮声有潮人就有潮剧[N].人民日报,2013-9-20(16).
    [18]刘美芳.偷情与宿命的纠缠——陈三五娘研究[M]//歌仔戏四大出之二陈三五娘.宜兰:宜兰县立文化中心,1997.
    [19]吴榕青.明代前本《荔枝记》戏文探微[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0]涂秀虹.嘉靖本《荔镜记》与万历本《荔枝记》——陈三五娘故事经典文本的对比与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6).
    [21]黄文娟.梨园戏《陈三五娘》剧目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22]黄文娟.新中国时期福建“戏改”与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以梨园戏《陈三五娘》为例[J].艺术百家,2015(5).
    [23]朱双一.台湾新文学中的“陈三五娘”[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24]张侃.学缘所系:20世纪初厦门大学国学的研究设想与学术传承[J].福建论坛,2007(2).
    [25]龚书煇.陈三五娘故事的演化[J].厦门大学学报,1935(2).
    (1)在传世的两本嘉靖本《荔镜记》当中,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刊本在卷末还附有“刊者告白”,而比牛津大学所收藏的那一本要完好。
    (2)吴守礼生前相继执行台湾地区“国科会”研究报告《荔镜记戏文研究·校勘篇》(1961年)、《荔镜记戏文研究·韵字篇》(1962年)、《万历本荔枝记·校勘篇》(1967年)、《顺治刊本荔枝记研究·校勘篇》(1968年)等。
    (3)据郑国权于2010年11月18日在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所做《品读“被遗忘的文献”》的讲座所述,其在1997年8月参加台湾“中正文化艺术中心”所举办的“海峡两岸梨园戏学术研讨会”时感慨“找不到顺治本”,然而随后令其感到意外与惊喜的是,出席此次会议的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的施炳华在第二天便将从其恩师吴守礼处获得的复印件赠送给他。
    (4)郑国权在同一场讲座中的提到,梨园戏团亦存有一本光绪本,其是由许书纪早年从菲律宾带给剧团。
    (5)据台湾逄甲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兆南先生所言,施博尔(Kristofer M.Schipper)本人更愿意称自我称呼为“施舟人”。
    (6)附于上栏的《颜臣》是一出久已失佚的早期宋元南戏唱词,没有道白科介,使用潮泉方言,戏文内容是陈彦臣与陈靖娘的恋爱故事。
    (7)这一附于上栏的戏文内容为陈三在惠州倡优家饮酒叙谈,由“生、净、末、丑、旦、占”六角演唱。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