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纪录片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马梅
  • 关键词:涉农纪录片 ; 乡村振兴 ; 乡村文化自信 ; 乡村文化
  • 中文刊名:XDCB
  • 英文刊名: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年:2019
  • 期:v.41;No.27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流媒体涉农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BXW001)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DCB201904019
  • 页数:6
  • CN:04
  • ISSN:11-5363/G2
  • 分类号:123-128
摘要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必须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自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整个社会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对于乡村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乡村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肯定;二是乡村居民尤其是在乡村从事农业的农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而鉴于涉农纪录片独特的创作方式、创作追求、美学品格、溢出效应,比起其他媒介作品品类,涉农纪录片对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引文
(1)(4)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北京青年报》,2017年11月26日,第A02版。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
    (3)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华社,http://politics.people.com.ccn/n1/2018/0926/c1001-30315263-2.html,2018年9月26日。
    (5)[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7-10页。
    (6)[澳]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张峥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页。
    (7)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第195页。
    (8)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9)高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9页。
    (11)孙元君:《习近平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奋斗》,2015年第5期。
    (12)《乡土中国》最早出版于1947年,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13)徐兆寿:《乡土文化何以复兴》,《光明日报》,2017年1月6日,第13版。
    (14)张正宪:《乡土文化复兴:农耕文明迎来变革新生》,半月谈,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7/0815/c1013-29471415.html,2017年8月15日。
    (15)《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并讲话》,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2/content?5324654.htm,2018年9月22日。
    (16)张正宪认为:新乡贤群体的成员构成更加广泛。传统中国的乡贤即乡绅。今日乡村,退休返乡的干部、教师、工人,怀揣金色梦想的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热潮的返乡农民工,矢志反补桑梓的成功企业家,积极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优秀基层干部,还有热心乡村公益事业、自愿从事乡村建设的各方社会贤达,都可成为新的乡贤。参见张正宪:《乡土文化复兴:农耕文明迎来变革新生》,半月谈,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7/0815/c1013-29471415.html,2017年8月15日。
    (17)潘家恩、温铁军:《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开放时代》,2016年第4期。
    (18)晏阳初和梁漱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提出这些思想,开展乡村建设。参见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19)季中扬:《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性焦虑》,《求索》,2012年第4期。
    (20)王作亮:《乡村文化变迁及其对乡村少年影响》,《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12期。
    (21)参见周军:《中国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2)(25)于影丽:《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断裂》,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7页。
    (23)孙信茹:《田野作业的拓展与反思---媒介人类学的视角》,《新闻记者》,2017年第12期。
    (24)马梅:《中国农业电视传播发展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38-107页。
    (26)高长力:《高长力:纪录片进入了“黄金时代”》,“纪录中国”微信号,2017年12月3日;又见于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204/00/224530_709658906.shtml,2018年10月6日。
    (27)马梅:《乡土也可以如此之美---也谈〈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基因》,《今传媒》,2014年第4期。
    (28)朱靖江:《故乡回望苍茫---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40年回顾》,《中国民族》,2018年第5期;中国民族网,http://www.56-china.com.cn/show-case.php?id=16032018-05-30,2018年5月30日。
    (29)牛光夏:《纪实影像对乡土中国的书写与观照》,《现代传播》,2017年第11期。
    (30)张涛甫:《非虚构写作:对抗速朽》,《新闻记者》,2018年第9期。
    (31)胡翼青:《再论后真相:基于时间和速度的视角》,《新闻记者》,2018年第8期。
    (32)曹祎铭、陆华东、李雄鹰:《农民成“网红”乡村振兴添活力》,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05/c_1123520603.htm,2018年10月5日。
    (33)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2期;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227/c40531-29837172.html,2018年2月2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