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全球政治伦理的挑战与机遇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ontemporary Global Political Ethics
  • 作者:王超
  • 英文作者:Wang Chao;
  • 关键词:认同政治 ; 政治认同 ; 全球政治伦理 ; 民族国家
  • 英文关键词:Identity Politics;;Political Identity;;Global Political Ethics;;Nation-state
  • 中文刊名:GJGC
  • 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Review
  • 机构: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国际观察
  • 年:2019
  • 期:No.157
  • 基金:2017年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带一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项目编号:2017ZDZT28);; 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06112017CDJXY010016)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JGC201901006
  • 页数:16
  • CN:01
  • ISSN:31-1642/D
  • 分类号:97-112
摘要
全球政治伦理是一种建立在民族国家认同基础上的全球政治认同,其产生、发展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围绕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及社会内部的变迁,各种多元化的认同政治不断产生。认同政治的出现,导致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制度规范的全球政治伦理,在协调民族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共识等方面面临挑战。与此同时,认同政治也为人们把握当前"异质多元"而非"同质一元"的全球政治伦理现状,并在实践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探索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经济发展秩序,重建全球政治伦理的凝聚力、说服力和约束力,推动全球政治伦理提变革提供了机遇。
        Global political ethics is a global politic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nationalities, and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stat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states and the changes within the societies, diversified identity politics has continued to emerge. The emergence of identity politics has made global political ethics, as value and an institutional norm, facing challenges in coordinat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nation-states and maintaining global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nsensus. At the same time, identity politics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to grasp the heterogeneous and plural nature of global political ethics, improve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pen, inclusive and shared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rder, rebuild the cohesion, persuasion and binding force of global political ethic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political ethics.
引文
(1)[美]罗森邦:《政治文化》,台北:桂冠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6页。
    (2)马润凡:“论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变化”,载《国际观察》2018年第3期,第49页。
    (1)所谓“新社会运动”是指“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学生运动、女权运动、生态运动、宗教运动、反核运动、动物保护运动、同性恋维权运动、少数族裔的民权运动等”,参见Enrique Larana, Hank Johnston, and Joseph R. Gusfieldeds., New Social Movement:From Ideology to Identity,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3。转引自孟鑫:”新社会运动对西方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的挑战与创新”,载《东南学术》2018年第2期,第1页。
    (1)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 by Robert F.Brow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121.
    (2)[荷]伯特·克兰德斯曼著,阙天舒译:“认同政治与政治化认同:认同过程及其抗争的动力”,载《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2期,第1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周红云译:“认同政治与左翼”,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1期,第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0页。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2)[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黄慧琦等译:《千年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0-861页。
    (2)[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63-64页。
    (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010年,第63-64页。
    (4)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第21页。
    (1)[美]约翰·费斯克等编著,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2)[荷]伯特·克兰德斯曼著,阙天舒译:“认同政治与政治化认同:认同过程及其抗争的动力”,载《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2期,第109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5页。
    (2)金家新:“论民族国家认同政治的双元性结构及其同一性机理”,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91页。
    (1)李捷,杨恕:“国家认同危机与认同政治——国家统一的视角”,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23页。
    (1)吕芳,殷存毅:“认同政治与国家的衰落——兼评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第49页。
    (2)陈义平:“全球政治伦理的可能性及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发展趋向”,载《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8期,第29页。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