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衡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之比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文涛
  • 关键词:陈望衡 ; 阿诺德·伯林特 ; 环境美学
  • 中文刊名:ZZ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2;No.26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研究”(项目编号:13﹠ZD072)
  • 语种:中文;
  • 页:ZZDX201902002
  • 页数:6
  • CN:02
  • ISSN:41-1027/C
  • 分类号:6-11
摘要
在当代中国和西方环境美学研究中,陈望衡和阿诺德·伯林特的思想具有代表性。对两者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环境美学发展中不同的进路和可能性。环境美学作为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在知识形态划分上依然承接了传统美学的研究路径,就美和审美两大领域而言,陈望衡和伯林特都主张环境美的根本特性是家园感,而环境审美则涉及感官全方位的参与。两个美学家思想的不同主要有三点:一是陈望衡对学科的完整体系有着明确的意识和追求,而伯林特则不重视;二是环境美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陈望衡注重实用环境特别是农业环境的审美观照,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伯林特则更趋向于后现代环境的审美发掘;三是对环境审美研究中出现的科学认知倾向伯林特至今依然持排斥态度,而陈望衡对这种美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的看法在近几年有了改变,甚至在整个美学基本问题上将之与人文主义进行整合,提出了具有全球意识的"生态文明美"的概念。这一最新认识,超出了环境美学学科本身的视域,为美学未来的跨学科研究指明了方向。
        
引文
[1]陈望衡.培植一种环境美学[J].湖南社会科学,2000,(5).
    [2]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约·瑟帕玛.环境之美[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美学艺术学,2010.(5).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学术月刊,2015,(11).
    ①该课题以“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作为总标题,下分“先秦环境美学”(陈望衡、徐骆)“两汉魏晋环境美学”(张文涛)“唐代环境美学”(范明华)“宋代环境美学”(丁利荣)“明代环境美学”(聂春华)“清代环境美学”(陈国雄)“中国古代城市和环境形态图释”(李军、黄俊、张娅薇)七个子课题,于2018年10月结题。
    ②引自《潘阳湖学刊》2017年第四期,《国外学者评陈望衡〈中国环境美学〉》一文的“编者按”。
    ③美学处女作《简论自然美》发表于1980年《求索》第二期,随后又发表了《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此外,陈望衡钟情于山水,出版了《交游风月》《妩媚山水》两部文学著作,这些作品都为环境美学研究特别是对自然环境美的欣赏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1)两位学者有二十多年的学术交往,至今仍频繁有书信来往。在2018年9月28日伯林特致陈望衡的信中,他就谈到正在阅读《中国环境美学》,从中获益良多,心情极为愉快。认为该书提供了有关中国古代环境欣赏丰富的资料,且理解了中国学者为什么对他的著作那么投缘的原因。信末还附上最近发表在《当代美学》(Contemporary Aesthetics)杂志引用陈望衡环境美学思想由格伦·帕森斯和张欣(Glenn Parsons & Xin Zhang)合写的论文《Appreciating Nature and Art: Recent Western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的互联网地址。
    (2)伯林特就认为这种“对美学和环境进行双重思考是互有益处的,能彼此启发”(参见伯林特著《环境美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5页),这一“双向建构”的思路是伯林特著作的主题。
    (3)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特聘教授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Holmes Rolston Ⅲ)也认同“家园感”是陈望衡论“环境美的最高层次”。荷兰鹿特丹大学哲学系人类文化哲学教授约斯·德·穆尔(Jos de Mul)同样指出将环境美比作“家园感”有助于人们构造花园般的居住环境。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史丹顿岛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安德鲁·兰伯特(Andrew Lambert)则注意到“家园感”这一概念在与传统艺术美区别开来的意义。参见《潘阳湖学刊》2017年第4期,《国外学者评陈望衡〈中国环境美学〉》一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