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明思想中“德行之知”的开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Unfolding of the “Knowledge of Morality and Behavior” in Wang Yangming's Thinking
  • 作者:郭梨华
  • 英文作者:GUO Lihua;
  • 关键词:王阳明 ; 格物致知 ; 良知 ; 德行之知 ; 认知心
  • 中文刊名:GXXX
  • 英文刊名: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 机构: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国学学刊
  • 年:2019
  • 期:No.41
  • 语种:中文;
  • 页:GXXX201901007
  • 页数:9
  • CN:01
  • ISSN:11-5854/C
  • 分类号:49-56+144
摘要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众所皆知在于阐扬孟子学,开展"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这些论述也与阳明阐述"体认之知",并将"知识之知"含摄其中有关。王阳明不仅将"德行之知"标举至形而上本体层次,同时是以"心之良知"为天理人道贯通所在,将"心"的本体义、活动义、实践义融贯,彰显人之最可贵且至高无上者在"心"。其强调事上磨练以致良知,实即将"性"含摄于"心"中,"心"居主导位置,"性"只是虚说。这也将"性"之所以具有成长性的活动义予以彰显,及收摄于"心知"的变化,至此具有认识义与德行义之"心知"可融贯为一,"意"因此成为可引诱"心知"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即是其四句教中所言之"意"与"格物"。阳明之"心知"是就主体言,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事,并非绝对唯心之论,也非唯我论,而是强化主体性的存在,所谓"事"之存在,是在吾心之活动中呈现,不在吾心之意识呈现的,则非关吾心之意识活动,也无讨论空间。换言之,进入到讨论空间之事、物,即已进入吾心之意识活动中。这是阳明之创见,将"知"作为一切认知活动与实践的根源。
        In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he"Knowledge of Morality and Behavior"is emphasized as an ontolog-ical concep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Conscience of Human Mind"is understood as the key to con-nect heavily principles and the human way. For this reason, the"Knowledge of Human Mind"also be-comes ontological and, to Wang Yangming, zhi, or knowing, is the origin of all activities and practicesof cognition.
引文
此处用“德行之知”,旨在论述成就德性的理论论述,这一理论论述牵涉“知”的说明,与西方知识论传统下所言之“德行之知”不全然相应合。此处不讨论“智”的德性,即既不关乎信念证成等论述,也无关于“智”的德性与其他道德德性的讨论;而是在基于闻见、知识学习之余,可开展于德行的“知”之思辨与论述。
    (1)据《年谱》这一论说属阳明晚年之书信,但陈荣捷对《年谱》所言“1525年”有疑问。
    (1)关于这一点,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已提出。
    (2)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页636~736。
    (3)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2237。
    (4)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75。
    (5)《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1)“义”与“众适之心”的联系,主要见于《文子·微明》与《上义》,这两处有观“众适”与“义”之论说也见于《淮南子·缪称训》与《主术训》。
    (2)《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页685。
    (3)此处有关王阳明原文之引用,主要是依据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之《王阳明全集》,以及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年。
    (1)牟宗三称此“良知”为“即活动即存有”。见氏著:《牟宗三全集》第8册《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页181。
    (1)《五行》,主要是指郭店楚简《五行》,以及马王堆帛书《五行》。说其呼应,在于阳明未见《五行》,但《五行》之“四行”与“五行”乃为《孟子》之“四端”与心性说所传承,但《孟子》提出“良知”作为“心之官则思”的体现,却未阐明“良知”与心性联系。阳明此说可谓将此关系与以厘清,并赋予时代性意义。
    (2)此一提问见于氏著:《牟宗三全集》第8册,页199。
    (3)同上,两处引文皆见于页200。
    (4)同上,页206。
    (1)类似的言论在《黄以方录》中也可见:“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