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变与身份选择——汶川震后十年重建中的羌族幼儿音乐教育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十年中,受外来专家学者的影响,当地教育者试图把本地羌族音乐引入教材教学,但他们并未真正的理解这一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缺陷。本文针对这些缺陷进行反思,分析当地教育者的这一系列实际教学转变,实质上是由审美到实践为哲学基础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变,探讨这种转变背后的实质目的是什么,对于这种目的,应该如何把握身份。
        
引文
[1]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2):101-107.
    [2]管建华.21世纪的抉择——从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三个“缺失”问题谈起[J].人民音乐,2015,(01):74-78.
    [3]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功能探析[J].中国音乐,2012,(03):25-31.
    [4]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5][美]托马斯·里基尔斯基.覃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M].江梅等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6]夏基松.简明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7]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