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改革动力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Dynamics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 作者:王珺
  • 英文作者:WANG Jun;
  • 关键词:经济改革 ; 开放竞争系统 ; 地方政府竞争 ; 企业竞争
  • 英文关键词:economic reform;;an open competition system;;the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 中文刊名:HNS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25
  • 出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No.234
  • 语种:中文;
  • 页:HNSB201804001
  • 页数:8
  • CN:04
  • ISSN:44-1139/C
  • 分类号:6-12+190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理解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从体制改革释放的动力上去寻找原因。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是在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中形成了一个开放竞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以及两种竞争之间的一致性大于离心力的取向。开放竞争系统的形成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80年代以来的分权化改革是与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以及经济性分权同步推进的,这几个方面的协调推进推动了开放竞争系统的形成。开放竞争系统也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竞争重点与方式的。判断经济环境的变化,关键在于找出供求双方中任何一方变化导致的原有平衡被打破与新平衡重建的节点。40年来,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两次明显的节点性变化,这两次节点性变化把我国经济环境分为三个阶段,即卖方市场阶段、买方市场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开放竞争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不一样的。随着阶段性变化,这些特点也发生着改变。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attained remarkable historic achievements. To understand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we need to look for the impetus unleashed by the system reform.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China has sustain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by virtue of the formation of an open competition system in the ongoing market-oriented reform. This system includes the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and the tendency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wo kinds of competi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centrifugal force. The formation of the open competition system began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reform. 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attempts,the decentralization reform since the 1980 s has been advancing synchronously with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economic decentralization,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which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open competition system. The open competition system is also evolving with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judge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environment,the key is to find out the node where the original balance is broken and the new balance is rebuilt due to the change of either side with respect to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past 40 years,China's economic environment has undergone two significant nodal changes,which divide China's economic environment into three stages: seller's market stage,buyer's market stage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a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n competition system are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tages,as they change with the changes in stages.
引文
[1]A.GERSCHENKREN.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1962.
    [2]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华生:《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第16页,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2)[挪威]法格博格、[葡]曼纽尔:《创新与追赶》,见[挪威]法格博格、[美]莫利、[美]纳尔逊主编:《牛津创新手册》(中文版),第505-525页,柳卸林、郑刚、蔺雷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3)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报告,十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还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已超过40%,超过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与德国的总和。2016年,中国与个人支付相关的移动支付交易额高达7 9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倍,全球262家独角兽中,三分之一是中国公司,占其总估值的43%。见《中国数字经济如何引领全球趋势》,2017-09-07。
    (4)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1)伍山林:《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载《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2)[美]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第16页,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3)王珺:《政企关系演变的实证逻辑》,载《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1)“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这是在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同志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科罗舍茨(Stefan Korosec)时谈话的内容。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美]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文版),第84,120页,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3)Jean C.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1992,45(1):99-126.
    (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载《经济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世界实际GDP增长率:2008年为2.9%,2009年为-2.2%,2010年为4.1%,2011年为2.7%.我国这几年的经济增长率:2008年为9.7%,2009年为9.4%,2010年为10.6%,2011年为9.5%。随后几年的经济增长率:2012年为7.9%,2013年为7.8%,2014年为7.3%,2015年为6.9%,2016年为6.7%。这表明,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但是,自2010年后逐步走低。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因为世界经济增长率自2010年后逐步回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平均水平,而我国并没有回到之前的水平。而我国内部因素的变化主要是指要素供给结构的变化。
    (1)王珺:《增长取向的适应性调整:对地方政府行为演变的一种理论解释》,载《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2)周雪光认为,竞争性模仿指的是一个领域中的组织模仿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在竞争的压力下产生的模仿。一个公司或地区采取一种新的做法与推出一种新产品,其他的竞争对手也会推出类似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做法等。参见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第8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版。
    (3)[美]维克多·黄、[美]霍洛维茨(Victor W.Hwang and Greg Horowit)t:《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第19页,诸葛越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1)Tiebout Charles.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416-424.
    (2)[美]拉让尼克:《创新魔咒:新经济能否带来持续繁荣》,第5页,黄一义、冀书鹏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
    (3)[美]维克多·黄、[美]霍洛维茨(Victor W.Hwang and Greg Horowit)t:《硅谷生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第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