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侵权诉讼之实体形成与证明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Entity Formation and Proof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tigation
  • 作者:黎翀 ; 罗恬漩
  • 英文作者:Li Chong;Luo Tianxuan;
  • 关键词:著作权 ; 侵权认定 ; 证明标准
  • 英文关键词:Copyright;;Copyright Infringement;;Proof Standard
  • 中文刊名:FZHS
  • 英文刊名:Law-Based Society
  • 机构:中山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法治社会
  • 年:2019
  • 期:No.21
  • 语种:中文;
  • 页:FZHS201903005
  • 页数:10
  • CN:03
  • ISSN:44-1722/D
  • 分类号:49-58
摘要
从著作权侵权诉讼切入,以诉讼程序一般展开为视角,从如何认定著作权,到如何认定著作权侵权,再到如何证明,沟通著作权侵权诉讼实体与程序两个法律部门的概念、制度和理论。由于著作权侵权与普通侵权在实体构成上存在差异,难以用普通侵权的证明度来套用著作权侵权的证明度;而即使是在著作权侵权中,确认著作权和认定存在著作权侵权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此追溯著作权侵权案件事实形成过程,认为需要根据不同案件类型,对证明度有不同程度把握。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tigation and the general deployment of proceedings, this paper discusses issues concerning how to identify copyright, how to identify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how to prove and analyze the concepts, systems and theories involved in the two legal departments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tigation entity and procedur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copyright in the aspect of entity,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infringements in evidence certification. Even i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determination of copyright and ascertainment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re two issues of different levels.Therefore, by review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facts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ases, this paper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flexible proof standar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cases.
引文
(1)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一般认为是美国第九巡回法庭判例Sid&Mary Krofft Television Productions v.McDonald’s Corp案和Reyher v.Children Televison Workshop案确定的规则。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
    (4)冯晓青、冯晔:《试论著作权法中作品独创性的界定》,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5)李扬:《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Ⅱ---著作权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33页。
    (6)See Alfred C.Yen,A First Amendment Perspective on the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and Copyright in a Work’s“Total Concept and Feel”,38 Emory L.J.393,400(1989).
    (7)参见前引(5),李扬书,第29-31页。
    (8)参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15)朝民(知)初字第47061号民事判决书。
    (9)参见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16)京73民终133号民事判决书。
    (10)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3页。
    (11)同类参考案例较多,本文不再赘引,如:北京一中院审理的乐高玩具系列案,包括乐高1999年案(如(1999)一中知初字第132号民事判决书、(2002)高民终字第279号民事判决书等)和乐高2010年案(如(2010)一中民初字第16661号民事判决书等);北京二中院审理的(2006)二中民初字第7070号民事判决书香水瓶案;北京一中院审理的(2002)一中民初字第3515号民事判决书S型牙刷案;深圳中院审理的(2005)深中法民三初字第402号民事判决书胶带切割机案;北京二中院审理的(2008)二中民初字第12293号民事判决书Spidy小兔坐便器案;上海二中院审理的(2008)沪二中民五(知)初字第187号民事判决书宜家“玛莫特”儿童椅和儿童凳等案。参见周云川:《实用艺术品的著作权保护》,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13年第4期。
    (12)参见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厦民初字第258号民事判决书。
    (13)参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2011)闽民终字第15号民事判决书。
    (14)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申字第1392号民事判决书。
    (15)引例说明法院在判断著作权侵权行为时,对思想表达二分法、实质性相似原则有不同的阐释。同类案件数多,本文不再赘引。
    (16)李国光:《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62页。
    (17)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233页。
    (18)吴泽勇:《中国法上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1期。
    (19)参见前引(17),李浩书,第234页。
    (20)参见前引(18),吴泽勇文。
    (21)霍海红:《提高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反思》,载《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
    (22)郝振江:《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
    (23)参见前引(17),李浩书,第232-233页。
    (24)韩象乾:《民、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比较论》,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2期。
    (25)何家弘:《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6)参见前引(18),吴泽勇文。
    (27)参见前引(17),李浩书,第88页。
    (28)参见前引(1),吴汉东文。
    (29)如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第一案(2019)最高法知民终2号公开审理开庭过程,庭审公开网:http://tingshen.court.gov.cn/live/4898022,2019年3月27日访问。
    (30)See Jack Silverstein,Kagan Offers Takes on Writing,Legal Education and Sitting on the“Hot Bench”,Chicago Daily Law Bulletin(June 23,2015).
    (31)项焱、海静《“法庭之友”:一种诉讼信息披露机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第2期。
    (32)在“法庭之友”适用十分广泛的美国,近两年也出现了对最高联邦法院参与不透明等批评声音,引起了外界的关注。See Katherine Shaw,Friends of the Court:Evaluating the Supreme Court’s Amicus Invitations,101CornellL.Rev.1535~1577(20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