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著书者之笔”说考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Investigation of Ji Yun's Theory of “Note-Style Xiaoshuo”
  • 作者:刘晓军
  • 英文作者:LIU Xiao-jun;
  • 关键词:纪昀 ; 才子之笔 ; 著书者之笔 ; 文体风格
  • 中文刊名:ZS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9;No.27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11&ZD1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12BZW05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41300—20103—222053)
  • 语种:中文;
  • 页:ZSDS201901003
  • 页数:9
  • CN:01
  • ISSN:44-1158/C
  • 分类号:28-36
摘要
纪昀批评《聊斋志异》时提出的"著书者之笔"说,是在传统小说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境与乾嘉学风对小说创作的理论总结,涉及小说创作的宗旨与目的、体例与方法以及小说作者的素养与识见等诸多方面。"著书者之笔"说的提出,强化了以笔记体为正统的小说观念,凸显了笔记体小说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本质属性;重视"著书者之笔"说,有利于改变当今小说研究总体上重白话体轻文言体、文言体中重传奇体轻笔记体、笔记体中重人物与情节轻知识与思想的格局。此外,纪昀拈出"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将小说文体风格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创作个性等因素相结合,开辟了小说文体风格尤其是作家风格研究的新路径,对当下的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引文
(1)详见盛时彦:《姑妄听之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1-473页。下文所引盛时彦《姑妄听之跋》以及《阅微草堂笔记》均出自本书,不再注出。
    (2)陈继儒:《王季重〈游唤〉序》,赵伯陶:《明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78页。
    (3)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3,清光绪刻本,第30页。
    (4)详见谭帆:《“奇书”与“才子书”---对明末清初小说史上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盛时彦《姑妄听之跋》云:“因先生之言,以读先生之书,如叠矩重规,毫厘不失,灼然与才子之笔,分路而扬镳。”《阅微草堂笔记》,第473页。
    (2)(3)(10)盛时彦:《姑妄听之跋》,《阅微草堂笔记》,第472,473,472页。
    (4)盛时彦:《阅微草堂笔记序》,《阅微草堂笔记》,第568页。
    (5)柳宗元著,尹占华、韩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957页。
    (6)董应举:《学古适用编序》,吕孟谐辑:《学古适用编》,明崇祯刻本。
    (7)纪昀:《郑编修(际唐)出其曾祖赐砚见示敬赋古诗二十六韵》,纪昀著,孙致中等校点:《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10页。
    (8)纪昀:《滦阳消夏录(六)》,《阅微草堂笔记》,第114-115页。
    (9)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6页。
    (11)章学诚:《文史通义》卷8“书《武功志》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27页。
    (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2)(5)(6)(11)盛时彦:《姑妄听之跋》,《阅微草堂笔记》,第472,472,472,472页。
    (3)(4)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359页。
    (7)郑樵:《通志总序》,郑樵撰,王树民校点:《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页。
    (8)陈仁锡:《续藏书序》,《无梦园初集》“马集四”,崇祯六年(1633)张叔籁刻本。
    (9)纪昀:《滦阳消夏录(一)序》,《阅微草堂笔记》,第1页。
    (10)蔡元培:《评注阅微草堂笔记序》,《阅微草堂笔记》,1918年上海会文堂书局石印本。
    (12)有关“著书者之笔”的具体内涵,详见刘晓军:《小说文体之争的一段公案---“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综论》,《文学遗产》2018年第1期。
    (13)李文藻:《与纪晓岚先生书》,《纪晓岚文集》第三册,第322页。
    (14)纪昀:《沈氏四声考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62页。
    (15)纪昀:《六书分类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61页。
    (1)李文藻:《与纪晓岚先生书》,《纪晓岚文集》第三册,第322页。
    (2)盛时彦:《姑妄听之跋》,《阅微草堂笔记》,第471页。
    (3)纪昀:《审定史雪汀风雅遗音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60页。
    (4)纪昀:《沈氏四声考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62页。
    (5)纪昀:《删正帝京景物略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64页。
    (6)纪昀:《史通削繁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78页。
    (7)纪昀:《济众新编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79页。
    (8)纪昀:《张为主客图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81页。
    (9)纪昀:《唐人试律说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82页。
    (10)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83页。
    (11)纪昀:《后山集钞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84页。
    (12)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88页。
    (13)纪昀:《庚辰集(一)序》,《纪晓岚文集》第三册,第62页。
    (1)刘权之《纪文达公遗集序》云“厥后高文典册,多为人提刀;然随手散失并不存稿,总谓尽系古人糟粕,将来何必灾梨祸枣为”,阮元《纪文达公遗集序》云“公著述甚富,不自裒集,故多散佚”,王昶《蒲褐山房诗话》云“于寻常所著,不复珍惜成编”。详见《纪晓岚文集》第三册,第725、727、505页。
    (2)纪昀:《唐人试律说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82页。
    (3)纪昀:《栾阳续录(一)序》,《阅微草堂笔记》,第474页。
    (4)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88页。
    (5)陈鹤:《纪文达公遗集序》,《纪晓岚文集》第三册,第729页。
    (6)纪昀:《鹤街诗稿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206页。
    (7)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3页。
    (8)张维屏撰,陈永正点校:《国朝诗人征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16页。
    (9)《清代野史》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130页。
    (10)纪昀:《赐砚恭纪八首》,《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470页。
    (11)纪昀:《禀胞叔仪南》(报告漏言获谴),纪昀著,江不平校:《纪晓岚家书》,南京:中央书店,1937年,第18页。
    (12)纪昀:《寄内子》(告知还京供职),《纪晓岚家书》,第36页。
    (13)纪昀:《又题秋山独眺图》,《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476页。
    (1)纪昀:《逊斋易述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53页。
    (2)李宗昉:《闻妙香室文集》卷14《纪文达公传略》,转引自吴波:《纪昀的晚年心态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3)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34页。
    (4)纪昀:《书滦阳消夏录后》,《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521页。
    (5)班固编撰,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6页。
    (6)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82页。
    (7)纪昀:《书滦阳消夏录后》,《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521页。
    (8)纪昀:《姑妄听之序》,《阅微草堂笔记》,第359页。
    (9)汪德钺:《纪晓岚师八十序》,《四一居士文钞》卷4,南京图书馆藏嘉庆年间刻本。
    (10)纪昀:《槐西杂志(三)》,《阅微草堂笔记》,第303页。
    (1)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5页。
    (2)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5页。
    (3)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第283页。
    (4)夏骃:《交山平寇本末》,康煕年间刻本,第1页。
    (5)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6)桂文灿撰,王晓骊、柳向春点校:《经学博采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3页。
    (7)纪昀:《审定史雪汀风雅遗音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第160页。
    (8)纪昀《姑妄听之(一)序》云:“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引经据古,博辨宏通。”《阅微草堂笔记》,第359页。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11页。
    (10)林石华:《镜花缘序》,李汝珍:《镜花缘》,《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1)参宋莉华:《清代笔记小说与乾嘉学派》,《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12)纪昀:《姑妄听之(一)序》,《阅微草堂笔记》,第359页。
    (13)纪昀:《滦阳消夏录》,《阅微草堂笔记》,第30、50、87页。
    (1)有论者统计,全唐五代单篇传奇文共116篇,传奇集只有9部。且传奇集大多“一书而兼二体”,如《玄怪录》《续玄怪录》等,其中有不少笔记体小说。详见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2)章学诚:《文史通义》卷5“诗话”,第190页。
    (3)班固注称《周考》“考周事也”,《青史子》“古史官纪事也”,可知二者皆纪事之书,类乎史学著作。只因出于“稗官”而非“王官”,故列入小说家。
    (4)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引纪昀语。
    (5)章太炎:《与人论文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9页。
    (6)浦江清:《论小说》,《无涯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7)《隋书·经籍志》将《鲁史绮器图》《器准图》等著录于小说家类,所据也是知识性而非故事性,执行的仍然是“小道可观”的价值标准。
    (1)何异:《容斋随笔总序》,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李翰:《容斋随笔旧序》,洪迈:《容斋随笔》。
    (3)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舒芜、周绍良等编选:《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92页。
    (4)黄云眉:《史学杂稿订存》,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28页。
    (5)梁章钜撰,于亦时点校:《归田琐记》卷1“归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
    (6)龚立本:《烟艇永怀》卷之二,清借月山房汇钞本,第22、45、54页。
    (7)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第1540页。
    (8)详见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第二章“体与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9)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九流绪论下”,第28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