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对话性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struction of Dialogicality on Cultural Confidence
  • 作者:金惠敏
  • 英文作者:JIN Hui-min;
  • 关键词:间性文化自信 ; 能动自我 ; 结构自我 ; 对话自我 ; 外位性
  • 中文刊名:ZS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9;No.280
  • 语种:中文;
  • 页:ZSDS201904001
  • 页数:16
  • CN:04
  • ISSN:44-1158/C
  • 分类号:6-21
摘要
文化自信是现今舆论宣传、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最活跃的话题之一,而且与其他自信相比,被渥眄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但对于何谓文化自信这一似乎不言而喻的问题,学界的回答尚不十分圆满,其中甚而还存在一些极端狭隘的理解。要正确理解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一个"自"字,即正确理解什么是文化自我和文化特殊性。针对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文化特殊论,从能动自我、结构自我两个新创概念,从前苏联文论家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重新界定自我和特殊性,将其作为一种对话性的生成和建构,提出自我即对话、特殊性即对话的理论命题。文化自信由此而得以成为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生活的而非教条的、当代的而非复古的概念,即是说,一个对话性的或曰间性的概念。
        
引文
①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2版。
    ②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2016 年5月19日,第2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③④⑤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17、19、23、41,41页。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25、59、41页。
    (2)④ 刘奇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8,36页。
    (3)参见金惠敏:《人类文化共同体与中国文化复兴论》,《人文杂志》2019年第2期。
    (4)在当代社会学中,结构指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而能动则是个体行动和改变社会的自由。套用马克思的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叫“能动”;但说他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而必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则指的是“结构”(See Anthony Giddens & Philip W.Sutton,Essential Concepts in Sociology,Cambridge:Polity,2014,p.23-26)。笔者的“能动”概念要宽泛一些,不仅指个体的行动(表面上),更指个体的生命及其能量(深层里),因为有生命,而后才有行动,行动的本质是生命的冲动和运动。此外,笔者还特别强调结构的能动性,即结构而成生命,与能动的结构性(起源上或构成上)和结构化(对外在资源的整合),于是结构与能动的二元对立被彻底打破。不过在具体使用中,笔者有时也保留了能动的积极性与结构的消极性,二者仍是各有其意义侧重点的术语。
    (5)③ Anthony Giddens,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An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Cambridge:Polity,1986 [1984],p.22,25.
    (6)涂尔干以“社会事实”(socialfacts)指称符号系统、意识形态、经济制度、道德义务、宗教信仰及其实践,它们对于个体的构成和行动具有“外在性”(exteriority)和“制约性”(constraint)。此外,涂尔干还提出“将社会事实视作物”(consider social facts as things),其意在突出社会“事实”具有坚硬如自然之“物”即轻易不为直觉所透视、不为个人意志所塑造的特性(See Anthony Giddens,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Durkheim and Max Web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pp.86-91)。在否定的意义上,涂尔干的“社会事实”也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来源之一。
    (7)Anthony Giddens & Philip W.Sutton,Essential Concepts in Sociology,p.25.
    (8)[德]恩斯特·图根德哈特著,郑辟瑞译:《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一项人类学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2页。引文根据该书德文版(Ernst Tugendhat,Egozentrizit?t und Mystik:Eine anthropologische Studie,München:Verlag C.H.Beck,2.Auflage 2004,S.28-29)有所改动,下同。
    (9)④ [德]恩斯特·图根德哈特著,郑辟瑞译:《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一项人类学研究》,第22,22页(Ebd.,S.29)。
    (10)[德]恩斯特·图根德哈特著,郑辟瑞译:《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一项人类学研究》,第21页(Ebd.,S.28)。“确认我自己”(mich … identifiziere)可以理解为“建构自我的身份”。
    (11)Arthur Rimbaud,Oeuvres complètes,éd.Antoine Adam,Paris:Gallimard,1972,p.250.
    (12)②③ Martin Heidegger,Prolegomena zur Geschichte des Zeitbegriffs,Gesamtausgabe,Band 20,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79,S.362,S.362,S.361.
    (13)[法]朱利安著,高枫枫译:《美,这奇特的理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4页。在此朱利安说的是,能否深入中国传统“美学”渊源。
    (14)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0页。
    (15)认识到“同则不继”这一规律,“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徐元诰:《国语集解》,第472页)。
    (16)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第470—471,472页。
    (17)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56页。
    (18)②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论行为哲学》,《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0—41,17页。
    (19)②③④⑥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论行为哲学》,《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一卷,第18,18,18,18—19,17—18页。
    (20)王国维之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与“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24页)本身即已透露,纵使客观性较强的“以物观物”也是有一“观”之主体的。
    (21)②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论行为哲学》,《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一卷,第17,18页。
    (22)参见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2—173页。
    (23)⑤ 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第304,313页。
    (24)(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答〈新世界〉编辑部问》,《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四卷,第410—411页。
    (25)②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论行为哲学》,《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一卷,第20页。
    (26)(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巴赫金全集》(六卷本)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1页。
    (27)See Hubert J.M.Hermans,“Th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A Dialogical Self”,https://doi.org/10.1080/10720530390117902,published online,10 Nov 2010,and originallyin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vol.16,2003-issue 2,pp.89-130.
    (28)(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答〈新世界〉编辑部问》,《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四卷,第409页。
    (29)Tzvetan Todorov,Mikha?l Bakhtine:Le Principe Dialogique,Paris:Seuil,1981,p.95.需要辨别:“énoncé”指述说的结果或内容,“énonciation”指述说行为。
    (30)⑤ Tzvetan Todorov,Mikha?l Bakhtine:Le Principe Dialogique,Paris:Seuil,1981,p.95,p.95-96.
    (31)(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巴赫金全集》(六卷本)第五卷,第378页。
    (32)⑧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文本问题》,《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四卷,第301,313页。
    (33)⑨⑩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巴赫金全集》(六卷本)第五卷,第387,387,387页。
    (34)③④⑤⑥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文本问题》,《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四卷,第301,300,299,297,312页。
    (35)(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二卷,第399页。
    (36)(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巴赫金的讲座》,《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七卷,第338页。
    (37)引文见(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二卷,第398页。索绪尔的法文原文是:“La langue n’est pas une fonction du sujet parlant,...elle ne suppose jamais de préméditation”,“La parole est au contraire un acte individuel de volonté et d’intelligence.”(Ferdinand deSaus sure,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publié par Charles Bally et Albert Sechehaye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Albert Riedlinger,quatriéme édition,Paris:Payot.,1949 [1916],p.30) 注意:《巴赫金全集》中文版将“parole”翻译为“表述”而非“言语”,将“fonction”翻译为“活动”而非“功能”,原则上并不错,但与通用译法不同,需要读者鉴别。
    (38)(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巴赫金全集》(七卷本)第二卷,第398页。
    (39)(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晓河等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巴赫金全集》(六卷本)第五卷,第375页。
    (40)索绪尔将语言学分作“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Ferdinand deSaus sure,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p.37)两个部类。
    (41)索绪尔警示:“言语活动有个体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我们无法离开这一方面而去设想另一面。”(Ferdinand deSaus sure,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p.24)合而言之,“言说主体利用语言符码以表达其个人的思想”(Ibid.,p.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