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辩证综合”与历史化——论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生产的三种方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欣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 ; 历史化 ; 生产 ; 80年代
  • 中文刊名:SKLU
  •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论坛
  • 年:2019
  • 期:No.321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JJD750002
  • 语种:中文;
  • 页:SKLU201903017
  • 页数:5
  • CN:03
  • ISSN:13-1229/C
  • 分类号:145-149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以降,马克思主义文论构成"整合""统领""熔铸"基于不同"主义"的文论知识的"超级结构",以"多元整合"的方式终结了文论知识间的差异性;90年代开始,文学的"审美性"与"政治性"以"辩证综合"的逻辑融为一体:权威观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辩证综合让对立的因素在一种话语建构中得到暂时的想象性和解;第三种生产方式为"历史化",即呈现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研究历史脉络的路径,以历史叙述澄清重要人物思想和论争的发生发展状况。纯粹知识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产生,仍无法满足当下的理论-实践需求。
        
引文
[1]吴中杰:《文艺学导论》第9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唐正序、冯宪光主编:《文艺学基础理论》第4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季水河将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转向概括为走向“多重资源整合”,即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丰富的人学思想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批判理论思想资源、现代西方文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资源和中国儒学传统中的情理和谐思想资源进行重点整合,并将人类所有优秀文化资源纳入视野,“使多重资源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内达到在‘共享和互利秩序中的协调’,形成一个和谐共处、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见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第262-26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8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6]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22、25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7]张永清:《时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载《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
    [8]张永清:《对恩格斯“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及其相关问题的再思考》,载《外国文学评论》201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