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章学诚“文集辅史”的观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Zhang Xuecheng’s Concept of “Literary Works Complementing History”
  • 作者:胡健
  • 英文作者:Hu Jian;
  • 关键词:章学诚 ; 文集辅史 ; 《文史通义》 ; 六经皆史
  • 中文刊名:SXLL
  • 英文刊名:Historiography Quarterly
  • 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8
  • 出版单位:史学理论研究
  • 年:2019
  • 期:No.109
  • 语种:中文;
  • 页:SXLL201901008
  • 页数:11
  • CN:01
  • ISSN:11-2934/K
  • 分类号:51-60+159
摘要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文集"与史相辅"的观点,是探讨文史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的学术史依据就是著名的"六经皆史",现实表现为方志立《文征》。《文征》乃集部之属,收录奏议、征实、论著、诗赋、金石等方面的内容,是"文集辅史"观念在方志思想中的反映。章学诚从辅史功能出发,批评后世文集不言公、不征实、体例不纯。他的文集辅史观念密切了史、集之间的联系,是其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In his Wenshi tongyi[On literature and history],Zhang Xuecheng puts forward a thesis that claims literary works complement historical studies.This argument,derived from his famous theory on that"Six Confucian Classics are all historical works,"helps us to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Specifically,Zhang discusses the value of Wenzheng[Collected literary works]section in local gazettes.Being placed under the Ji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Wenzheng contains contents such as memoranda,statistical surveys,essays,poetries,and works on inscriptions and antiques.The inclusion of this genr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ncept of"literary works complementing history"in the editing of local gazett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literary works complementing history,"Zhang Xuecheng criticizes the Wenzheng of later periods for not speaking on behalf of public interests,not based on facts,and not consistent in style.This view further stresses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引文
(1)学界对章学诚文学思想关注较多,著作有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述章学诚主要在第四篇中第三章的第三节,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罗思美的《章实斋文学理论研究》(学生书局1976年版),唐爱明的《章学诚文论思想及文学批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论文有施丁的《章学诚的历史文学理论》(《学术月刊》1984年第5期),何诗海的《“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钱志熙的《论章学诚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林锋的《“重事”:章学诚的文史统合之道》(《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袁宪泼的《章学诚的〈诗〉学解释学建构》(《文艺评论》2013年第6期),等等。对本文启发较大的有李长之的《章学诚的文学批评》(《李长之文集》卷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程千帆的《言公通义---章学诚学术思想综述之一》(《闲堂文薮》,齐鲁书社1984年版),王义良的《章实斋以史统文的文论研究》(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等等。
    (2)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书教中》,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8页。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文集》,第346页。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原道中》,第154页。
    (2)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方志立三书议》,第668页。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易教》,第1页。
    (4)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诗教上》,第71页。
    (5)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诗教上》,第72页。
    (6)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文集》,第346页。
    (7)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方志立三书议》,第668页。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书教中》,第48页。
    (2)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史考释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页。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天门县志艺文考序(艺文论附)》,第993页。
    (4)叶瑛:《文史通义校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第964页。
    (5)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韩诗编年笺注〉书后》,第583页。
    (6)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第556页。
    (7)李长之:《章学诚的文学批评》,《李长之文集》卷七,第345页。
    (8)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诗话》,第648页。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第955页。
    (2)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记与戴东原论修志》,第1012页。此文中记载了戴震对修方志的看法,即“志以考地理,但悉心于地理沿革,则志事已竟”。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第908-909页。
    (4)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州县请立志科议》,第682页。
    (5)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方志立三书议》,第664页。
    (6)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驳〈文选〉义例书再答》,第855页。
    (7)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书教中》,第48页。
    (8)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书教中》,第56页。
    (9)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1页。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书教下》,第58页。
    (2)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方志立三书议》,第664页。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第964页。
    (4)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5)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为毕制军撰〈湖北通志〉序》,第1009页。
    (6)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湖北文征〉序例》,第1033页。
    (7)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94页。
    (8)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和州文征序例》,第807页。
    (9)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方志立三书议》,第666页。
    (10)叶瑛:《文史通义校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第964页。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方志立三书议》,第663页。
    (2)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第653页。
    (3)章学诚至少参与了《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天门县志》等五部方志的修撰,只有前面两种留下了具体的文征分类,并且分类不一。《和州志》的《文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奏议第一、征述第二、论著第三、诗赋第四。本文主要参考修撰《永清县志》,即把《文征》分为五个部分,前四个的名称与和州《文征》略有不同,但是意思大同小异,只后面又增加了“金石”。“大梁本”《文史通义》删除了“金石”部分,吴兴嘉业堂刊本《章氏遗书》则全文收录。章学诚《永清县志文征序例》的“征实”部分提到,“碑刻之文……,仍于篇后著石刻之款识,所以与《金石》相互见也”,是为《文征》有“金石”之明证。仓修良先生指出,方志的编修会因为各地情况不一而内容不一,不能以和州衡量永清,并且“金石”在宋元以来就是方志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编注的《文史通义新编新注》,采用的是《章氏遗书》本。
    (4)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永清县志文征序例》,第916页。
    (5)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永清县志文征序例》,第917页。
    (6)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和州文征序例》,第808页。
    (7)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和州文征序例》,第808页。
    (8)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永清县志文征序例》,第918页。
    (9)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永清县志文征序例》,第919页。
    (10)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永清县志文征序例》,第992页。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易教下》,第23页。
    (2)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言公上》,第199页。
    (3)程千帆:《闲堂文薮》,《言公通义---章学诚学术思想综述之一》,第274页。
    (4)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言公下》,第231页。
    (5)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方志立三书议》,第667页。
    (6)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言公中》,第218页。
    (7)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史德》,第257-258页。
    (8)叶瑛:《文史通义校注》,《申郑》,第537页。
    (9)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永清县志文征序例》,第920页。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诗话》,第649-650页。
    (2)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文集》,第347-348页。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诗教下》,第95页。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和州文征序例·奏议第一》,第807页。
    (2)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第1239页。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第1239页。
    (4)郑献甫:《(同治)象州志·凡例》,《中国方志丛书》第13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6页。
    (1)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135页。
    (2)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为毕制军撰〈湖北通志〉序》,第1009页。
    (3)谭献和章学诚渊源关系,王标先生曾有专文探讨。该文论述了谭献在章学诚思想传播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怀疑谭献对章学诚思想的接受程度。参见王标:《谭献与章学诚》,《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谭献:《谭献日记》,范旭仑、牟晓明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9页。
    (5)谭献:《谭献集》,罗仲鼎、俞浣萍点校,《章先生家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页。
    (6)谭献:《谭献集》,《董子叙》,第129页。
    (7)谭献:《谭献集》,《谢氏世雅集叙》,第147页。
    (8)谭献:《谭献集》,《稼书堂诗叙》,第24页。
    (9)谭献:《谭献日记》,“钱钟书序”,第29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