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历史演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Logic of Chinese Youth Subculture
  • 作者:闫翠娟
  • 英文作者:YAN Cui-juan;
  •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 愤青文化 ; 顽主文化 ; 嘲谑文化 ; 参与文化
  • 中文刊名:ZQN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Youth Social Science
  • 机构: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38;No.202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与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8YJC710083);; 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项目“新时代青年文化发展趋势与引领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9KDMY05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QNZ201903012
  • 页数:9
  • CN:03
  • ISSN:10-1318/C
  • 分类号:89-97
摘要
青年亚文化是历史变迁的产物和时代的症候。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青年群体身上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记。20世纪80年代的愤青文化、20世纪90年代的顽主文化、21世纪00年代的嘲谑文化、21世纪10年代的参与文化,这四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形态,既闪烁着独特的时代光泽,也共享着相似的精神密码,彼此相连、交错并存、替代推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在内部结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气质类型上发生了鲜明的代际变迁,但在内涵本质、生成机理、动态结构、功能价值方面却依然具有相对稳定性。
        
引文
[1]童建军刘光斌:《网络恶搞红色经典及其批评》,载《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2]Henry Jenkins.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06,(1).
    [3]别君华:《参与式文化:文本游牧与意义盗猎——以bilibili弹幕视频网为例》,载《青年记者》,2016年第8期。
    [4]郭芳 罗忆:《论“80 后”在网络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载《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6][7]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 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7、4页。
    [8]Dick Hebdige.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London:Methuen.1979.p.3.
    [9]Stuart Hall,eds.Culture,Media and Language.London:Hutchinson.1980.p.83.
    [10]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69页。
    [11]田杰:《关于青年研究代际更替问题的几点思考》,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2]Stuart Hall,Tony Jefferson,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London:Hutchinson.1976.p.27.
    [13]闫翠娟:《“愤青文化”的历史追思与当代启示——以“摇滚愤青”崔健为观察视角》,载《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